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取决于人才梯阶层次结构

已有 3017 次阅读 2016-3-4 12: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博文提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不提: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是因为,就产业化而言,新的科研成果是作为补充性要素而集成到原生产技术体系的。它常常表现为:产生新行业,或是更新某个产业环节,从而引起连锁性的全行业更新(如数字化革命)。而更为常见的是:解决某几个瓶颈技术问题,从而引起相关产品的产业性意义上的升级。而多如牛毛的是:解决了某类技术问题,显著的提升了产品质量,或是性能。

      就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言,为了集成到原产业链中,会引出一大堆大大小小的小科研问题及技术性问题,甚至于整个行业的技术调整性问题(大科研问题)。

      就集成的本质而言:是基础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理论大师);就集成的具体实现而言,是专业技术集成问题(总工程大师)。在基础理论与具体专业技术之间有非常大的跨度,需要有多层次的人才(大师级)作为必要的链接环节,把科学理论大师的理论实现,变成为总工程大师发布的工程实施图件。

      我国流行的风气(及现状)是:1)追求集科学理论大师和总工程大师为一身的“超级大师”(客观上不存在)来主持,最终落实为行政性领导主持。2)中间传递性的大师级学者不愿作为中间性链接环节(既没名,也没利)。相关大师们不愿“被组织”,从而沦为一片散沙。3)总工程师手下缺乏一批优秀的工程师(不服总工);工程师手下缺乏优秀的技术工人(不服工程师)。

      这个问题是长期的学术风气不正常和用人不当,以及其它历史和现状累积产生的客观背景问题。

      长期以来,科研是以产业,或所属学科来分类进行的,割裂了在抽象意义上的基础理论同一性(统一性),所获科研成果没有普遍性意义,所以,缺乏进行在行业意义上的(或是关键产业环节上的)科技成果。

      而一旦在产业化过程中,那怕是碰到小小的小科研问题及技术性问题,没有相应的科研人员快速的解决问题,从而产业化过程沦为马拉松。

从而,在目前客观环境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非常的困难。

另一个原因是:谁是产业化的合格的超级总师问题(统领人、财、物)。这个问题好象是无解。目前是以行政手段(或商业合同手段)捆绑:科学理论大师和总工程大师。两者的实际操作需要一个预定的:设计及任务书。而用这份承担纽带作用的“设计及任务书”取得产业化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无论是科学理论大师提出修改意见,还是总工程大师提出修改意见,一次、两次可以,如出现多次,该产业化进程也就宣布终结了。

      此类现象不停的上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60407.html

上一篇:基础科学工程应用的现代模式
下一篇:Stokes公式从哲学研究到基础定理的演化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2 谢平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