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与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xiang 本博客的主要内容为学术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

博文

谈谈欧美开放获取科研政策及对我国OA的启示 精选

已有 26099 次阅读 2015-5-22 13:07 |个人分类:学术出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 开放获取, 期刊, 科研政策, 开放科学

从政策层面讲,开放获取已成为欧美科研群体与政府的共识。开放获取的目的,是让经过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通过互联网对每一个读者免费开放,并允许读者非盈利性使用,甚至重新演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学术传播中,OA论文具有引用优势(citation advantages),即获得比同类非OA论文更多的引用;此外,OA论文在教育、科普、公共政策等方面也更具应用潜力与影响力。


目前,全球大部分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科研基金以及一部分私人科研基金,都已采用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Open Access Mandates),要求其资助的学术研究所发表的出版物对公众免费开放。随着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被西方主流科研机构广泛采用,学术内容的开放交流成为大势所趋。在总共1.14亿在线英文学术文献中,已有超过2 700万是开放获取(OpenAccess, 简称OA)的,占24%[1];据估计,到2016年,将有超过一半的学术论文实现OA。


近一两年,强制性OA政策的涵盖领域更广,规定更细化,强制力度也更强。开放获取时滞(embargo period)成为政策焦点之一。通常OA政策允许12个月的开放获取时滞,以确保期刊出版商的订阅市场和商业利益,但造成了学术成果传播的滞后。2014年世界多个著名学术团体联合签署声明,要求取消OA时滞,实现学术论文的立即开放获取——签名机构包括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欧洲学术图书馆协会(LIBER)、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 (COAR)以及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等等。盖茨基金会近日也宣布,自2017年起,对其资助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不再允许12个月的开放获取时滞。


现行科研评估体系以期刊论文为基础,尤其依赖出版商建立的引证计量体系,比如引用率和期刊影响因子。这一评估体系为学术出版产业提供了政策红利,但是,单纯以引用率来衡量学术研究影响力的方法一直饱受争议,其局限性在OA时代越发明显。


改革学术评估体系的呼声在欧美变得越来越强,新举措也不断推出。比如,英国研究委员会要求基金申请者提供构建“多元影响力”的方案,以“确保研究的潜在受益人有机会获益”。多元影响力包括对相关群体、社会大众和公共政策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论文引用率。澳洲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2014年4月发表了一份声明,更直白地表述了科研基金对研究成果评估的改革思路:评估优先权要从期刊影响因子转向单篇论文的引用数,甚至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科研成果不但包括期刊论文,还有其他学术传播方式,比如报告、多媒体作品等。


客观讲,上述政策革新尚不足以撼动现行评估体系的主导地位。不过,这些改革举措以及新型学术影响力计量指标的发展,会使学术评估走向更多元化的时代。这有助于建立可持续性的OA学术出版生态。


开放科学是欧美科研政策的新焦点。


欧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Horizon 2020规划,计划投入800亿欧元预算,打造基于数字开放理念的科研创新体系。开放数据是当下热点,欧盟已经要求其资助科研项目的研究数据对公众开放;一些世界级的学术机构,比如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CERN)开始构建开放数据存储库;学术出版商如PLoS和Nature 也开始尝试科研试验数据出版。


无论开放科学,还是OA政策,都将青年一代研究者视为未来主导力量。比如,欧盟推出了FOSTER项目,旨在对欧洲青年学者进行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的培训;2014年国际开放获取周以“开放一代”为主题。年轻一代学者成长于开放网络环境,在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熏陶下长大,心理更认同开放理念。虽然现行商业出版和评估体系会造成短期障碍,年轻一代还是拥有巨大潜力与能量去推动转型,实践和推广开放科学与新型学术传播。


总体讲,开放获取政策反映了欧美学界、科研基金和政府的共识,正成为学术出版产业变革与转型的推动力量。


我国OA的破局之道

作为三篇系列博文的结尾,简单谈两句我国OA的破局之道,仅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高见!!


中国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14年发布了类似欧美的强制性OA政策,这是中国OA发展的里程碑。中科院的CAS IR Grid 和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近上线的机构库也是颇为令人瞩目的OA实践。


但是我国学界、出版业、政府和公众达成广泛共识尚需时日,在实践中大规模实现OA仍不乏阻力。


中国学术出版业长期以来受益于垄断体制和政策红利(尤其是论文导向的学术评价政策),坐享稳定丰厚的经济收益。但在全球出版业数字升级、知识走向开放交流的大环境下,中国学术出版面临着比欧美更严峻的转型挑战。


开放转型的成败不但事关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国内学术出版市场的份额——多数国内一流研究成果已不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中国是世界上公共科研基金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向知识型、创造型经济转型。开放获取和开放知识所带来的科研活力、科研透明度以及公众科学参与至关重要。


中国学术出版界需要了解欧美OA的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学术出版体系,既发现差距,也寻找机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内出版业的运营能力,以面对数字化、全球化和开放化的新型知识环境。




(本博文节选自本人发表于 《科技与出版》的文章《学术出版的开放变局:2014年欧美开放获取发展评述》,原文过长,特分为三篇博客,此为第三篇。欢迎交流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3928-892288.html

上一篇:谈谈欧美“绿色”开放获取和机构知识库的发展
下一篇:荐文:文化研究权威约翰·哈特利教授对”中国特色“的思考
收藏 IP: 139.86.9.*| 热度|

10 许培扬 陆绮 张江敏 袁刚祥 武夷山 陈辉 丛挺 王启云 迟延崑 NoteFir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