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大学之大在于总有人为你答疑 精选

已有 13455 次阅读 2024-1-6 21:20 |个人分类:大学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AI年代的期末小结

十四年前,写过一篇博文《每位教授都代表了一个本科专业》。当时,女儿尚在小学。同样的大学,学生的期待应该是:大学应该能为每位学生定制一个专业。今天,女儿已经进入博士阶段学习。

小女幼儿园之前,我愈加感觉到国内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摧残,于心何忍? 当时就设计了一个大中小学的学习计划,中小学健康成长第一学习第二,本科阶段去美国留学。她也是按这个计划按步就按走到了美国的大学。本科四年,我们非常担心她能不能拿到学士学位。后来,她不但拿到了,而且还拿到了两个本科专业的毕业证。很多人以为,美国大学管理松懈,课程简单,混一混就可以毕业。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她所在的大学没有水课,要求极其严格,考试繁多,中国学生不能适应者大有人在。她大三大四期间,几乎每周都要熬通宵,每周都要累到崩溃。对于我们来说,她能本科毕业,就完成了设计目标。本科之后的申博是她自己选择的,我们完全放任不管。

一,没有同学的美国大学

她本科四年没有同学,即,没有一位同学和她一起进校、四年选修了基本相同的课程、然后一起毕业。何以至此? 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一个专业只被少数几门课程所定义,而且这少数几门课程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学生可以选不同的课程组合,合格即可。第二,弹性学制。很多学生三年半甚至三年就毕业了,当然也可以五年甚至更长。第三,专业基本任选。学生不仅可以随时转专业,如果本校的某些专业例如计算机、EE等专业人数有限制,还可以跨校转专业。第四,随意的选课制度。理工科学生可以选文科、艺术类课程,可以选研究生课程,可以加入科研课题作为一门课程计入学分,等等。第五,几乎每位学生都同时在学校教授的课题组中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同时在不同教授的课题组,课题组完全不必限制在本学院内。

美国大学中同学们如何找到同好?申请一个学生社团!  这些社团的规模都不大,且基本都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学院甚至会为社团提供一些经费支持。社团会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讨论,社团的成员五花八门,不同年级本科生,(博士)研究生都有。活动含邀请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甚至老师来做报告。

孩子毕业时,两个专业都是理科。但是,她进校的第一门课居然是哲学课程,老师不是本校教授而是一位身怀绝技的 “游方和尚”,一个小的哲学门类的创立者。四年间,孩子选修过拉丁文、西班牙语、美国历史、心理学等等。上学期(博士研究生期间),她不知深浅选了一门课,学了几次之后发现不合适。学院的学分制度中提供了一种替换方法:联系一位教授,在她的指导下阅读一本著作。这本著作要经过教授同意,然后在期末时,经过教授同意,就可以授予相应的学分。她和教授每周都要见面,要讨论很多著作中的细节、有研究性的课题、考核要求是一篇很长的读书总结,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

二,大学之大在于总有人为你答疑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有很多不同。从学生的角度看,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我们的学生绩点为上,即使北大清华学生亦如此;美国大学重视的是,学生自己希望学习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

屏幕截图 2024-01-06 184007.jpg

美国大学录取博士生的时候,也不重视绩点。学生的课程千差万别,如何比较绩点? 美国大学录取博士生的时候,面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面试往往需要两天甚至更多。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是否足够,两天面对面的交流比一切考试都强。

回到本科生培养,美国大学的教授几乎都是大学问家,这些学者每周都有专门对本科生开放的office hours (答疑时间)。如果每位大师能每周拿出两小时回答本科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至关紧要。这种面对面的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论,学生感受的根本不再是知识本身,是如何从飞鸟和青蛙的不同角度,看待一门课程和一个学科;是大师对学问追求的纯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打磨。我小孩几乎不错过每一次office hours,有的时候抢不上提问,她也会听听别人的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答疑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问题。课上课下,学生几乎不提问。如果安排答疑时间,就只有老师一人冷冷清清,等不到一位学生。最后,我们大学的课程几乎都不设答疑环节,期末考试复习时除外。当然,我的课程,学生提问还是很多的。本学期每次课后,我就在边上的教师休息室马上答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马上反应,立即回答,这还不够,还要寻找问题中的亮点,让亮点能照耀他们。

大学课程中的书本知识,可以不用老师就可以掌握,然后通过研究生录取考试。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的知识具有两个自生的发展方向,一个是简化,一个是深化。没有老师的指导,这二化都是很难实现的。本学期,有学生直接拿AI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发现这AI的答案根本就是不靠谱。首先,学生往往没有能力提炼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和老师的激烈讨论中才能确定,AI根本无法识别问题何在。例如如下问题,从字面上可谓不知所云,其实是一个绝佳的问题。老师首先要提炼出问题,找到问题的核心,然后给出最有最有生命力的回答屏幕截图 2024-01-07 091341.png

第二,AI能当场创造出新的知识吗? 显然不能。我能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给出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的统计物理方法。 第三,AI会和你论辩(吵架)吗? 显然不能。论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动态是培养能力打通关隘的最快方式。

16-19岁期间,在湘潭电机制造学校(现湖南工程学院)电器自动化学习,对人生、对社会等有巨大的疑惑,备受煎熬。那个时候,我迫切需要老师们的指引,也受到了正确的指导。例如,当时我读了很多闲书,写过一篇心得,题目是《我与哲学》,然后交给了我的政治课程老师。这当然不是老先生份内的工作,也不是一所电机制造学校份内的事情。但是,老先生毛笔做了很多批改(搬家的时候被别人丢弃了),然后告诫我,连胡适先生也不敢写《我与哲学》呢。湘潭电机制造学校是一所中专,但是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大学。我做梦,我胡吃海塞,胡思乱想,我胡作非为,...,可是当我备受困扰求助于老师的时候,他们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三言两语,而是和我仔细推演、认真探讨。我想,这才是大学之大之谓。

湘潭有位伟人尚且有“G有疑难可问谁?  何况成长中的青年学生?  

三,大学之大创造能力的培养排第一

大学生绩点为上,都是病态压力测试的必然后果,只有少数学有余力者能脱颖而出。有些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是,生的进来活的出去,对待教学的态度是得过且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大学"高中化"和考研"高考化",不仅是国家的最大损失和最大浪费,而且后患无穷。整个社会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创造力,就是最大的恶果。

中国大学里的必修课太多了。一个专业,其实只需要少数几门骨干课程。课程之间的留白,大学生可以自动填充。这种填充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授在全部教学(含答疑)过程转递给学生的关键能力。

大学教授本身必须首先是研究人员,具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必须对讲授的课程内容有独到的见解。于其照本宣科,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学。

四,如何对待大学生抑郁症患者

我的学生中,有形形色色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有些可以勉强上课,但是畏惧考试。一到考试时间,腿发软,头发晕,无力步行到考场。美国大学焦虑症学生比例也不低,甚至可以说相当严重,孩子见过有些学生只能不停地编织才能坚持上课,还有学生要躺在地上听课,等等。师生们视而不见,上课好不受影响。美国大学对付抑郁症学生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方法,例如,如果学生畏惧考试,可以进行单独考试,时间安排上也可以比较灵活。

中国的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女是抑郁症患者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不能接受,常常会责备孩子,也会责备大学:我们的小孩中学时都是好好的,为什么到了大学就患了抑郁症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有限的将来,我是看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五,结语

大学需要更多的、纯粹的、有成就的学者。大学之大,在于大学生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总能找到学者来答疑。

QQ图片2023102915244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416907.html

上一篇:2023年度最佳问题:一种不直接使用配分函数的玻尔兹曼统计理论
下一篇:压力消磁:热力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收藏 IP: 58.20.30.*| 热度|

42 王涛 尤明庆 宁利中 李学宽 杨正瓴 史晓雷 农绍庄 刘进平 杨卫东 武夷山 王安良 孔玲 黄永义 丁鄂江 王德华 刁承泰 孙颉 张俊鹏 康建 张忆文 王恪铭 晏成和 温斌 葛及 蔡宁 周忠浩 曹俊兴 孙志鸿 王成玉 杨锦忠 段德龙 李沣 付小军 谌群芳 陆仲绩 任国鹏 夏辉 王立新 王林平 杨新铁 信忠保 chaoligrou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