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不要拿诺奖当考核 精选

已有 6287 次阅读 2014-10-11 23:19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诺奖”的博文,不少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考核”思维。

人们做研究的初衷各有不同,其中的动机也会随着对研究的认识而发生改变。但以获得诺奖为动机,或者让诺奖牵着鼻子走,似乎并不高明,就好像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似的。窃以为,对待诺奖不妨将其看作一种参照,“获奖”意味着投影为“1”,不获奖意味着投影为“0”。但投影为“0”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就等于零。鄙人以为,学者若以“光明”或“艺术”作为毕生的追求,必不为所负,其余皆为派生之物。    

当然,诺奖总是会引起学界的关注,在此过程中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也无伤大雅。如果说一粒沙子可以给人启发,那么诺奖也必然会给人启发。此次物理奖的颁发就很有启发性。人类的文明起源于火的使用。火的功能之一就是照明。从火的偶然使用到有控制的自觉使用(烹饪、照明、火攻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就在不远的过去以及现代的某些偏远地区,人们还在使用蜡烛照明。城市里有时停电也会偶尔用蜡烛照明。不过,照明这件事情似乎越来越被人遗忘。至于发光二极管,大众最早注意到的大概是从80年代较高级的录音机上的LED指示灯。

据有关资料*,最早的电子照明现象(绿光)是1907年由英国工程师H.J.Round发现的。俄国的Oleg Losev于1927年创造了第一个发光二级管,但其后几十年都没有得到实际应用。第一个现代发光二级管则是在1962年的一份专利申请中提出的*,它发射的是红外线,而不是可见光。同年,通用电气公司的N.Holonyak第一次做出了可见光LED,发射红光。1972年,Holonyak教过的一位研究生发明了黄光LED,并改进了红光及红-橙LED的亮度。及至1976年,T.P.Pearsall才做出了高亮、高效的LED,用于光纤通讯。到目前为止,都是红光、黄光LED。绿光LED的历史资料很少,这里空缺。而蓝光LED是1990年代初制造成功,由此可以实现白光LED,用于照明、彩色屏幕等。从1907年的“星星之火”到“照亮21世纪”,电子照明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历程。

此次颁奖的启发性在于,它似乎告诉人们:追求“光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路线上看,似乎有某种“互补模式”。红光、绿光有了,蓝光迟迟不出来。那时,人们有没有意识到蓝光LED可以做出呢?看起来“应该有”,但却没有,后来发现“果然有”,这就在心理上给人以冲击感。另一个启发在于,凡是物理现象,要往“放大”的方向去考虑或去做,做到燎原之势。就互补模式而言,在诺贝尔奖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宇称对称与不对称,姊妹夸克,炭60与石墨烯(三维对二维),等等。如此,3D打印也符合这一法则,将来有希望获奖。

当然了,绝大多数的学术文章都很难读懂,都是按照逻辑组织,很少按事情发生的顺序组织。如果把一篇文章写清楚看作是“星星之火”,那么说服所有人都把文章写清楚就是一项大的进步。这也是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种方式,不是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834947.html

上一篇:怪念头
下一篇:化学奖的若干疑点分析
收藏 IP: 110.178.40.*| 热度|

17 戴德昌 余党会 武夷山 孙雪 吕喆 孔梅 李宇斌 林中祥 张忆文 Majorite yunmu shenlu uneyecat xchen biofans Veteran11 loyalSciencef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