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社交场合编造现象与研究生选题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19-6-11 16:42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注:下文是群邮件内容,标题改编自抬头(已略)。] 

* * *

刚才正在读 “两本书” (之一),忽然想到别的事情:研究生选题。

.

前段时间,有个毕业离校到别处读研的学生,通过QQ联系到我,讲了一些情况。她遇到了可以预料的困难:导师完全不指导。当时她正在考虑退学的选项,询问我的意见。我建议她冷静下来,但同时也提出:在做研究这件事情上,即便是天才,也得有人指导才行 (特别是起步阶段)。

.

事后,我草拟了一个稿子,大意是 “研二生自救指南”,但写了一部分有点累,放下了。原本打算第二天接着写,但又拖延了下来。大概上周,她告诉我,导师同意退学了。(我猜出了她的导师是谁)。如果我及时写出指南,会不会改变什么呢?不过这位学生是推荐免试过去的,底子应该不差,退了考个更好的也未为可知。

.

很少注意的是,读研是否能顺利,除了自身的准备,跟进入的时机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个课题组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起落。如果遇到 “学生荒”,导师就很着急,这种情况下进入,会相对顺当一些。这是个经济学问题。另外一点是心理准备。最重要的一点:读硕士要远离 “博导和领导” (去年不带研究生了, 没有利益冲突)。很多学生有 “拜官主义”,以为导师的头衔越高越好...须知,他们永远都不缺学生。

.

回到研究生选题上来。这个事情不是一、两句话那么简单。先说点别的。有一种导师 “无所不晓”,这种很危险。做研究是个“专精” 的事情,没人能无所不晓。这里头就涉及到一种现象,比如学术味道不重的报告,有时会遇到一类提问,报告人之前没仔细想过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报告人往往会给出一些现编的回答。当然,这种 “编(造)” 也不是胡乱编,而是一种用处不大的泛泛而谈。给它个学名,叫做 “社交场合编造现象”(Social occasion fabrication phenominon)。

.

遇到 “无所不晓”的导师,就可能在其实不懂的事情上,试图给出一种解释,也就是“现编”。对于这些人而言,一切场合都是社交场合,都是 “面子” 优先。遇到这种 “面子导师”,会很成问题。这种“不失败” 习惯,会让他们原地踏步,或者失掉发现的机会 —— 对于那些无所不晓的人而言,一切都是已知的。当然,一般情况下,也最好别在对方没准备的情况下提问。同样的问题,换几种方式,选择不同的时间多问几遍,这样可以留给对方思考的时间,会有助于磨掉 “社交场合编造现象”。

.

研究生阶段的选题,最好跟课题组有交集,但要引入原来没有的元素。主要是抱着学习和改进的态度。研究生身份低微,容易在学术场合受到 “欺负” 或 “压制” (有意或无意的) 。当然,也有不少“向着”研究生的导师。以前遇到一位同学,他导师出主意:拿好几个领域的关键词组合起来作为题目 —— 人们不懂,也就不会太干预。事实上,硕士论文是个鸡肋,不受重视,做起来也没劲。关键是端正态度,做个初步的科研实习。

.

这个话题就说到这里,多半也是“现编”嗒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84365.html

上一篇:❄要经常总结规律
下一篇:已知
收藏 IP: 223.11.186.*| 热度|

1 张忆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