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清明节的13项功能 精选

已有 7957 次阅读 2016-4-4 11:24 |个人分类:消防以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清明, 寒食, 消防文化, 火文化, 上巳

说说清明节的13项功能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惆怅田郎去,原回烟树斜。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

随着气候的变暖,寒食的部分功能在清明节得到恢复。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仅仅是认识到其中的扫墓(民俗)功能,寒食还有很多功能,比如踏青(被归入五一劳动节,太晚了)、植树(3月12日,太早了)都被拆分了。虽然政府和民众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寒食节的诸多功能,我们这里还是要综述这些活动,看我们是如何放弃了这些功能和传统的。只有认识了寒食节的多种活动和功能,我们才能认识其现代意义,更好地享受这一春天的节日。

寒食节的活动和功能

寒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按照火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按照山海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大约在元末明初并入清明节。

首先,介之推的故事,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忠”(跟从重耳逃难19年),“义”(割股献肉),“节”(子推不言禄),“孝”(携母归隐),“隐”(归隐绵山)的集中体现,也有宣传统治者的“感恩”(行赏)和“公平”(行赏三原则)的作用。知恩图报,赏罚分明,是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道德社会的一条标杆,也是封建制度在中国得以稳定发展上千年的秘密。因此,推广寒食节,在这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具有相当的“传统教化“及“和谐社会”的作用。就此而论,寒食节相当于中国的感恩节(或伯乐节),是领导对下属的感恩。本来晋文公已经制定了三条封赏标准,可是有人告诉他介子推的情况,他还是要专程进行封赏,“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体现了我国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和平等意识。

寒食节的禁火实践在汉代仅仅局限在山西太原一地,魏晋南北朝时传播到南方,唐代因为李唐王室的尊崇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远在新疆的高昌,朝鲜半岛的韩国,带水之邦的日本,都曾经流行盛唐的寒食节日及活动。“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之推的传说,随着寒食节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灵。可以说,2600多年前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位民族偶像。难能可贵的是,介之推故事的流行,完全没有赖宁背后的造神运作,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历久而弥新,让人啧啧称奇。当前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在不触及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更需要提倡这种“自上而下”的感恩,作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信赏必罚,全面公平,是我们维持社会和谐,保证祖国统一的道德武器。因此,介之推的故事,虽然经过了2750年的社会流传,仍然没有失去其文化上的价值。只有“有恩必报,有功必赏”,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才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每一位公民的创造力和协作精神,建立和谐统一的公民社会。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路一带”,凭什么去吸引远方的朋友?敌友明确,赏罚分明,知恩图报,全面公平,是晋文公为历代执政者树立的道德标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秘密。今天,中国的GDP直追美国,形成了两强共治天下的局面。美国靠科技去赢得世界的尊重,中国在科技还无法赶上美国的情况下,更需要发挥古代贵族的感恩精神,靠文化的优势去吸引朋友,打击敌人。就此而论,介子推的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寒食节的起源,来自于“隆冬不火食五日”,是典型的防火考量。因此,寒食节继承了山海经时代“不火食”,黄帝时代的“节用水火”,西周时代的“出火入火”中所包含的消防制度和精神,因此是古代的消防节。今天,我国的消防节是11月9日,而古代的消防节,是“季春出火”和“季秋入火”(按照火星历),大致相当于上巳节(太阴历)或寒食节(太阳历)和重阳节(太阴历)。我国是一个四季分明、温暖潮湿的温带国家,一年之中的湿度变化很大,因此在某些时段具有很大的火灾隐患。“风干物燥”的冬季防火危险时段,可以从重阳节延续到清明节,因此认识古人的消防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的风险、气候的危害,做一个有高度觉悟的、识险会逃的现代公民。就此而论,寒食节作为消防节的功能永远不会过时。寒食节也是古代的消防节。从黄帝的“节用水火”,到周代的“四季改火”,到石勒的“禁火寒食”,到唐宋的“普天灭焰”,不论何种形式,都有一定的春节防火考量。因此,寒食节也是消防节,可以起到传播消防常识,推广安全文化的作用。

第三,今天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尊老爱幼的精神,是我国古代火耕文化的残余。火耕文化的精髓,是集体劳作,共同富裕,弥补科技和创造力的不足。虽然人民公社显得很幼稚,但这是王莽复古的动机,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想,只要中国坚持不放弃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祖先崇拜和扫墓活动就会得到坚持和继续。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亲戚感情越来越淡,唯一可以让他们走到一起来的活动,就是祭祖。祭祖又伴随着续家谱活动,宗族聚会活动,因此是一种向心作用。

第四,今天的中国也正在进入移民社会,既有大量移民海外的国人,也有大量移民中国的朋友,如何让他们团结起来,清明扫墓仍然是一条让他们心系中国的纽带。“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扫墓的向心作用不可忽视。自从唐代认可扫墓活动之后,扫墓假期越来越长,活动越来越多,既是气候变暖的贡献,也是文化向心的结果。寒食节扫墓,是凝聚社会宗族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小皇帝横行的时代,需要灌输一些过去的宗族礼法观念。韩国仍然保留寒食扫墓祭祀的作用,我国则归入了清明节的内容,这是对历史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我国的扫墓节或祭祖日,本来是寒食日进行的。西方教科书《人类社会[1]》认为,中国的刀耕火种社会持续时间晚(可能是因为资源丰富,燃料多),而文字出现早,因此远古民族的祖先崇拜得到记录和流传。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祭祖文化流行而上帝崇拜不流行的重要原因。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敬拜祖先的阶段,但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保留下来,于是发展成一神崇拜和各种宗教。

第五,寒食节只能吃熟食,因此古代即称作“熟食节”,也是当代的“快餐节”。作为一种快餐的熟食,寒食节美食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改基因和化学添加剂当道的时代,有必要研究绿色食品和寒食美食,满足人们的特殊口味。寒食不动火,需灭烟,可是并没有制止其他的加热方式,如微波炉或油炸锅,因此现代人并没有对寒食冷食接收的困境。关键是,如何加工食物,让人快速享用?麦当劳早已做到了,你看到麦当劳有火源么?所以,熟食就是快餐,很容易推广的。事实上,如果动火,就不能保证食品质量的稳定,所以现代快餐都强调不动火,你吃到的都是“不火食”,虽然不是冷食。对此,我们应当宽容。

 

上巳节的功能和影响

上巳节没有明确的起点,至少在孔子时代就有“暮春休沐”的习惯,孔子本人就是“上巳春嬉”活动的结果(私生子)。

首先,上巳节是一种旅游节,表现为“踏青”活动。 这是对辞冬迎春的庆祝,也是对鸟语花香的欣赏。也有鼓励春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化作用。是人们“踏青”,“远足”,“重返自然”的好时光;这一点早就被旅游公司过度开发了,只是旅游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气候寒冷重端午,气候温暖看寒食(古代的寒食,最晚发生在五月五日)。现在全球变暖,更靠近唐代“春城何处不飞花”的物候条件,因此有推广寒食节旅游的必要性,这可能是我国政府改变假日制度(从重视五一劳动节转向清明节)的主要目的。因此宣传上巳节,因此,寒食节也是旅游节

其次,上巳节是一种情人节或相亲节,自由寻找伴侣,提供婚配质量,是古代年轻人参加上巳户外活动的主要动机。寒食节秉承了古代的上巳节,曲水流觞,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有助于男女交往,提高社会的婚配质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徐谦益的《初学记》收录了数十首上巳杂诗,说的几乎全是野外宴饮游乐,以及青年男女结伴比目之事,如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旗。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朱轩荫兰皋,翠幕映洛湄;沉钩出比目,举弋洛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逐流归。”梁朝沈约《三日率尔成篇》“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玉卮。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汉武帝遇卫子夫,就发生在公元前139年的上巳节。

第三,上巳节是一种泼水节或净身节。九月九登高,三月三临水,曲水流觞,其他各民族的宗教都强调净身洗澡,中国水多,却不强调净身,这是对古代净身文化的忘却。马可波罗到中国,感到行在(杭州)的居民每天傍晚都需要洗澡,感到很纳闷。因为中世纪的欧洲人是不经常洗澡的。结果14世纪的黑死病,教会了欧洲人每天洗澡的习惯,祸兮福兮,很难说。

第四,上巳节是一种健身节或运动节。古代“上巳春嬉”,男足球,女秋千,曾经是两种国粹,被后人忘却很久了。寒食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相关联,秋千拔河,蹴鞠风筝。因此寒食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健身节。刘向认为,蹴鞠始于黄帝[2],符合本文寒食始于黄帝“节用水火”的认识。秋千始于“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趣者”[3]。所以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健身游戏,符合《山海经》对北方民族禁火寒食的认识。男蹴鞠,女秋千,是唐代典型的寒食运动,是中国最正统的本土健身运动。不必讳言,中华民族的健身传统是源远流长的。

第五,上巳节是一种交易节或庙会日。

第六,由于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典故,所以上巳节是我国的文人节/诗歌节。现代人早已忘记了古人舞文弄墨的雅兴了。

 

清明节的功能和影响

相比较而言,清明节出现最晚,大约是公元前150年前后出现的《淮南子》最早提出24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24节气曾经是汉代皇家进行祭祀的时间点。进入唐代之后,清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放假一天,到二天,到三天,逐渐成为与寒食节等价的节日,并在明清时代完全取代寒食节的功能、部分取代了上巳节的功能。

清明节作为节日,其原始功能有二。第一,作为寒食节终了的改火日,有着除旧迎新的功能。由于唐代政府通过清明改火和寒食冷宴向臣下表示感恩,很多著名的诗歌,都是感谢政府的改火和庆祝,读来让人感到由衷的自豪感。所以,清明节也有了爱国日的功能。寒食冷宴的功能,大体相当于国内当前春节时的团拜会。然而,清明改火的功能,则一直没有恢复,也不知道如何恢复,因为当前的取火成本太小太小了,不值一提。

第二,清明出火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播种和降雨,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开端(火历时代),在农耕时代,火历上的作法显得太迟、太粗疏了。可是清明插柳的习俗,让人联想到植树活动,而且作为扫墓活动的一部分,清明日在墓地植树也是一种习惯。所以,清明节也是古代的植树节,是对人类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的一种补偿。当前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即台湾的永续经济),植树活动作为减碳减排措施必然得到推崇,所以清明插柳和植树仍然需要得到推广和维持。

 

当代清明节的功能汇总

综上所述,当代的清明节承接了古代清明、寒食、上巳节的13项功能,却只有一天假,这体现了工业社会对农耕社会和火耕文化的忽视和懈怠。当我们准备复兴古代文化,准备中国崛起的时候,我们当反思一下,我们对古代的传统和文化又有多深的了解?我们对当代的做法和政策又有多大的体会?当我们把孔子学院开遍全球的时候,孔子时代的作法仍然在影响我们的文化,我们又有多少人可以认识和表达出来呢?

表1. 当代清明节包含的13项传统功能。

 

上巳节

寒食节

清明节

1

旅游节/踏青日

感恩节/伯乐节

改火节/爱国日

2

健身节/活动节

扫墓日/上坟日

植树节/农耕节

3

情人节/相亲节

消防节/禁火节

 

4

庙会节/交易节

祀祖节/家谱日

 

5

泼水节/净身节

熟食节/快餐节

 

6

文人节/诗歌节

 

 

 

世人都说文化好,好在哪里不知道。清明节的13项功能, 懂1项的是中国文化的仰慕者,懂3项的是中国文化的实践者,懂5项的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懂7项的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懂9项的,你需要认识古代的消防文化。不懂古代的火文化,就无法理解古代寒食节的意义,也就无法理解清明节的诸多功能了。

 

 


[1]Nolan, P., Lenski, G.,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Paradigm Publishers, 2004, page117

[2]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蹋徒獵反,鞠求六反。

[3]《艺文类聚·岁时部》转引《古今艺术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967735.html

上一篇:农村姑娘误加了一个博士群,结果....
下一篇:说说那42秒火灾视频
收藏 IP: 58.247.135.*| 热度|

28 蒋力 黄永义 张行者 代恒伟 姚小鸥 姬扬 许培扬 武夷山 李卓亭 姚伟 孟津 陈洋 李景果 张晓良 郑小康 辛晓十 王嘉文 陈祥龙 谢平 毕重增 李亚平 杨文旺 shenlu biofans zjzhaokeqin yangb919 xiyouxiyou lr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