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潜艇的事故 -- 为何潜艇火灾总是在大修期间发生? 精选

已有 5918 次阅读 2012-6-12 01:43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潜艇, 火灾

说说潜艇的事故   -- 为何潜艇火灾总是在大修期间发生?

 

最近(523日下午5时许),位于缅因州朴茨茅斯船厂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迈阿密号发生火灾,损失不大,却传遍全球,因为对核岛安全的担心,核潜艇之上无小事。笔者立刻注意到,核潜艇发生火灾,都是在船厂,都是处于非战备值班状态,都是处于物资堆放的大修期间。那么,为什么潜艇火灾总是在大修中发生?

 

那还不简单?潜艇总是执行军事任务,为了保密的需要,潜艇火灾不会泄漏出去。嗯,这是最常见的解释,也是不懂消防常识的解释。按照消防常识来解释, 潜艇火灾在正常任务中不易扩大,关键是潜艇分区严密(这是防水密封门的贡献),所以火灾蔓延困难。只有当潜艇放松警惕,打开防水隔离门的时候,才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火灾。NFPA1消防规范提出的控火概念,其中有主动灭火和被动灭火两种,而潜艇船舱的高度密封性,导致被动灭火相当有效。所以只要有人保持警惕,那么战备期间的火灾总不是很大的问题。上船以后,火控(Fire Control)指的是武器操作系统,而损控(Damage Control)指的才是消防系统,千万不要搞混了。

 

当然,密封过头,也会造成逃生的困境。俄罗斯潜艇的哈龙灭火剂发生事故,结果因为通风不便,导致大批船员窒息。通常我们认为哈龙是高度安全的(现在的理论认为接触哈龙有可能带来慢性病),灭火时释放哈龙不会对在场人员的安全造成影响,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牺牲呢?原来灭火剂的释放强调浓度,在设计的灭火浓度之下(3%6%),在场人员的呼吸安全确实不受影响。可是俄罗斯潜艇事故发生不是按照灭火浓度排放的,高浓度的哈龙气体立即把氧气浓度稀释为零了,这样,几秒钟之后,死亡已经不可逆转。这是意外事故,却没有发生火灾。

中国潜艇在山东境内发生的窒息事故,性质与此类似,只不过不是哈龙排放,而是程序错误,没有关闭密封门,结果马达在水下启动时(相对于可控火灾的意外发生),耗尽了舱内的氧气,灾难瞬间发生,死亡不可逆转。人体呼吸用氧与柴油机耗氧相比,数量级相差太大了。

 

那么,为什么大修中经常发生火灾?首先,为了大修需要积累材料,大部分材料都是可燃的,这些临时摆放的燃料,对于维修对象来说,就是潜在的风险。其次,既然是大修,临时性的防火措施就有不足。有些系统退出运行,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又没有到位,如清华大礼堂的火灾事故。第三,大修中不能保持人人警觉,临时工和外来合同工最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不熟悉,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美国海军上船人员都经过严格的消防灭火培训,而非海军人员和陆上服务后勤人员就难以保障在火灾发生时采取正确的灭火行动,所以火灾容易扩大。

 

舰艇火灾虽然都不大,维修却很昂贵,何故?因为火灾改变了钢材的应力水平,有可能让深潜不再安全,所以一场火灾之后,舰体钢材的抗压能力大为改变,有可能放弃重建,比如中国的093核潜艇的原型就发生火灾,被火焚烧之后,回炉彻底重建的(道听途说,千万不要找我验证,如果我可以验证,中情局会找我麻烦的)。这一次的迈阿密号,造价9亿(22年前),维修的估价是4亿,而一艘全新的核潜艇造价20亿,所以一次吸尘器造成的火灾,就需要全面评估维修和新造的平衡,这就是武器装备极端重视消防灭火系统的理由:因为他们不可更换(批次少),任务专(专门定做),有包袱(核反应堆),影响大(还有其他武器啊)。一般而言,安全投入总是与设备投入成比例的,不投入消防,就得投入保险,可是没有人替美国政府保险军用设备,所以只好投入消防。这就是美国军方是消防工程师的最大雇主的主要原因。我国的武器为什么不重视消防呢?因为我们的武器不用打仗。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靠得是亮剑和摆谱。

 附录:

时间

事故

原因

2012/5/23

迈阿密号失火

大修期间,吸尘器垃圾受热自燃

2011/12/29

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号核潜艇火灾

大修期间,脚手架失火,池鱼之殃

2009/6/3

英国海军“机敏”级潜艇火灾

建造期间,指挥塔失火

2010/2/26

印度潜艇船厂失火

不详

2008/11/8

俄国潜艇消防事故(2021伤)

消防系统误动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581214.html

上一篇:看溺水悲剧,说逃生有理
下一篇:当理论遭遇经验 -- 麦秆危机中的消防原理
收藏 IP: 68.33.168.*| 热度|

16 刘全慧 吕喆 徐迎晓 陈祥龙 孙学军 张骥 曹俊 白图格吉扎布 王云才 鲍海飞 刘晓松 袁贤讯 hangzhou lizhiyuge wannanfengfan vt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