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刀耕火种需火历 -- 说说古代原始的火历

已有 8452 次阅读 2012-6-5 10:1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寒食, 火历

刀耕火种需火历  -- 说说古代原始的火历

 

根据庞朴先生的考证[1],我国古代的历法有很多种,黄帝时代以冬至的建子为岁首(因为冬至日最短,因此最先得到辨认和区分),颛顼时代以雨水的建寅为岁首,而远古的历法,是以大火星(心宿,天蝎座阿尔法星)的昏见作为农事的开端,即岁首。农业生产需要尽可能精确季节变化常识,以确定农业生产和收获的时机。古人没有办法制造高级的农用工具(主要是犁),只好依赖刀耕火种来完成农田的开荒工作,于是大火星的昏见,成为新一年农事的开端。如果早期人类从星宿位于秋分点开始采用火历,那么火历开始的年份大约为公元前2800年。另根据赵永恒的考证[2]推理,从公元前1050至公元1100年,大火星都是在“季春昏出”的;从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年,大火星是在“季秋昏没”。这就是《路史》指出“季春,心昏见于辰而出火;季秋,心昏见于戍而纳之”的道理。由于岁差原因,大火星昏见越来越晚。当大火星的出现与农事不协调,或者干脆看不见了,就是火历衰亡的时候了。

庞朴继续考证,高辛氏(帝舜)有二子,老大伯主辰(大火),老二实沈主参,分别是春秋二季的代表。大火(星)在东方升起之时,开始了和劳动;大火到西方落下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参的东升),进入了和休息[3]。因此,古人以日(太阳)纪日,以月(太阴)纪月,以大火纪年,正是最早的观象授时法[4]。高辛氏有火正之官,火正祀大火,而火计时焉(《左传·襄公九年》),掌祭火星,行火政“”(《汉书·五行志》)。因此,高辛氏能序三辰以固民(三辰分别是日月火),这是掌握了大火星的规律,用来指导刀耕火种农业生产的结果。

 

1.山东莒县陵阳河陶尊文字,是高辛氏“序三辰”的直观表达。

 

那么,寒食节为什么消亡而导致清明节突出呢?畲田文化在唐代达到高潮,到宋代已经式微,没有什么影响了。通过改土归流[5],宋代政府把游动的畲民纳入正常的纳税体系,于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只能存在于边远省份(如四川和云南)的边远山区。另一方面,到了宋代(公元1100年前后),由于大火星的位置不再突出,火历无法继续指导农业生产,夏历(即农历)得到优先的地位,而属于(太)阳历的清明则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得到极端的重视。因此与刀耕火种相关的文化不再得到农业社会的认可,而农耕文化取得优势的地位,于是属于火历的寒食文化逐步并入到属于农历的清明文化之中。

总之,寒食节是火种文化的典型节日,而清明节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刀耕火种时代的先民,不能正确划分历法,因此有“冬至之后,百五日寒食”的说法。因为冬至日是白昼最短的一天,很容易辨认,而寒食日就不好辨认了,为什么要从冬至开始呢?一种合理的解释是,这段时间是防火高危时期,本身就是不能“出火”的防火期。而且,春分清明等其他节点是汉代发明的,是农耕社会需要精确定位,以确定农事的先进历法,是基于阳历(太阳位置)所定的历法。对此,先民只有粗燥的火历(基于大火星的历法)可以使用,于是寒食节在一年周期的定位就显得相当特殊了。可以说,寒食节是古代防火季节的终点,有着防火行动终结的目的,不过是保持生物燃料,度过防火期,等候“出火”行动,转化成草木灰(肥料),并带来人工降雨(燔祭求雨)的果效。

 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火始昏见新年到;刀耕火种重寒食,农耕播种赖清明。


[1]庞朴,《“火历”初探》

[2]赵永恒,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可能年代,发表于首届“中国火文化研讨会” 2006416-19,河南商丘)

[3]庞朴,《“火历”续探》

[4]庞朴,《“火历”三探》

[5] 曾雄生,《唐宋时期的畲田和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古今农业》, 2005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578767.html

上一篇:Horticulture在国内应称作畲民社会
下一篇:关于气候和火灾
收藏 IP: 68.33.1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