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但你未必真的懂猪

已有 11739 次阅读 2019-2-5 22:0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要给肉类的重要性排个序,猪肉肯定稳坐C位。

肥瘦皆宜的猪肉,从一万年前就征服了人类,至今还有许多习俗与猪肉相关。




家猪有着如今这般超然地位,还得谢谢它的老祖宗——野猪(Sus Scrofa)。

野猪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者,它们什么都吃,而且营养转化效率高的惊人。

家猪正是继承了这种特质,才让它们成为了最好养的家畜。

就是这最常见的猪,围绕它的科学研究同样迷雾重重。




一般而言,会被驯化的动物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常识以为能被驯化的目标动物必须要满足6个条件,即“能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或其他价值”、“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性情温顺”、“不易受惊”和“能在驯养条件下交配繁殖”

例如羊、牛、马,这类动物不仅温顺,而且具有一定社会性,驯化后有效地利用它们的社会性更好管理。




反观野猪呼啸山林,是凶猛起来连老虎、熊都不虚的彪悍存在。

人类却能将它们驯化成温顺的家畜,这事儿还得从偷猪崽开始说起。

上万年前,野猪作为机会主义者,瞧上了人类的残羹剩饭。

因而,人类的驻扎地附近总有野猪出没。




此时的人类已经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背靠大山、面朝小溪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因为定居,他们捕猎范围受限,猎捕的肉食数量不足。

而开垦的田地又让他们有了足够的存粮,能够考虑发展畜牧业。

于是他们把目光聚焦在了能吃能跑的野猪身上。

他们趁着野猪出去捕食,悄悄将它们的孩子带回了家。




这一捡顿时发现捡到了宝。

驯化后的野猪,继承了野猪的好胃口。

以人类的残羹剩饭、粗放养殖,它们也可以吃4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

与之相比,牛、山羊、绵羊就显得太过挑剔,家猪顿时称霸畜牧业。

*注:使用科学配比的精饲料饲养家猪,可以做到吃2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




驯养野猪满足了人们的食肉需求,人类畜牧业最重要的一条任务线出现了。

凶猛无法驯服的、孕期长的、长肉慢的野猪逐渐被淘汰。

余下的野猪逐步演化,日益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家猪。




家猪与野猪几乎成了两个完全迥异的物种。

因为野猪需要经常拱土,所以嘴长而有力,头长与体长之比大约为1:3。

而家猪无需费劲觅食,家猪的头部明显缩短,犬齿退化,头长与体长之比大约为1:6。




家猪的出现,对从事农耕的民族文化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宴请宾客时,为了表示重视会杀猪;每年春节,也保有杀猪的风俗。

除了个别区域受宗教所限,猪肉几乎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肉类。

这也是因为,如上所述的驯化过程在世界各地都发生了。




考古线索发现,全球各地发生多次不同程度的驯化。

在如今的土耳其地区,距今9000多年前的安那托利亚遗迹发掘出了家猪存在的证据。

在中国,同样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迹也出土过家猪骨。

关于家猪的线索,在中欧、东南亚、南亚各处皆有发现。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遗迹,最早出土了可以确定为家猪的证据


科学家也一直试图确认,哪里才是野猪驯化的起源之地。

毫无疑问,多处人类古文明都能频繁接触到野猪。

因为猪属动物出现的时间远比人类出现的时间要早,在距今1500万年前,猪属的动物就已经在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广泛分布了。

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就晚了些,直至距今大约450万年到300万年前,才进化出早期智人。




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家猪都和本地的野猪在基因上更相似,与其他地区的家族亲缘关系较远。

依据这一研究,科学家提出了“多中心独立驯化”假说。

他们认为古代各地区的文明是独立驯化了身边的野猪,同时衍生出许多亚种。




另一个支撑着“多中心独立驯化”假说的线索,同样来自考古学。

如果野猪驯化是从某一地区开始传播,那么相应的驯化技术也会随着交流而同步提高。

但对不同文明遗迹的调查发现,古文明之间没有发生过技术上的交流。

因为缺乏技术上的交流,有些地方技术进步飞快,而有的地方技术几乎没有变化。


野猪最早出现在东南亚西部岛屿,后来逐渐扩散到欧亚大陆


“多中心独立驯化”假说证据充分,自然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但很快又因为基因技术的出现,而陷入困境。

通过分析遗址中挖掘的猪骨骼化石,再次佐证了一部分考古猜想:人类驯化家猪至少有着9000年以上历史。

而对于家猪起源的问题,却出现了和考古猜想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分子生物学理论中,认为在长期进化道路上,生物DNA分子既保持基本稳定的遗传,也有偶然变异的发生。

研究表明,两种生物分离的时间越长,突变带来的DNA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越大,这种变化的速率接近于恒定,这就是所谓的“分子钟(molecular clock)”

因此探明现存物种DNA的核苷酸序列,便可估计它们共同祖先的分离时间,以此追溯物种的起源。




早在2004年以前的研究,就发现欧洲与东亚驯化的家猪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力,今天全球多数的家猪都含有欧洲或东亚家猪的血缘。

还证实了中国猪种的遗传资源缺乏,暗示着中国家猪的单一起源。

这些DNA证据,与“多中心独立驯化”假说的观点正好相互冲突。




当然,无论是DNA证据或是考古证据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无法得到统一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关键性的证据。

原本清晰的家猪驯化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至今我们也不知道答案。




不管是哪一种真相,人类对于猪种的驯化比其他动物更为彻底,光是我们中国的猪种就有数十个特色品系。

不同地区都会根据需求而选育出不同特性的猪种,这也导致不同猪种的特性差距颇大。


越南大肚猪


不过多数国人或许不知道,中国的猪其实是黑色的。

也许在多数人记忆中,猪是白嫩透粉,但这些猪大多是欧洲品种。

因为国外的风潮,国内还兴起过一阵饲养迷你猪。

不过所谓迷你猪不过是噱头,那些看着可爱的小猪崽,只要吃得好,一年长成大胖子毫无难度。




要是单纯对于肉的喜爱,中国已经独领风骚。

世界上生活着超过10亿头家猪,在中国的就占了其中的四成。


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猪那些市场不能接受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尽管在肉质上远胜于国外品种,但中国的猪肥肉率较高,这已经是致命的缺点。




近些年的趋势可见,国内猪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黑猪已经不再常见,这无疑也是另一种灭绝。


对于市场我们自然无法左右,只能希望猪年猪事顺利吧!


*一批彩蛋:

1.野猪不仅仅是机会主义者,它的抗逆性也极强,家猪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家猪在脱离畜养环境后,只需要几代就能恢复“野性”,自如地生活在野外中。

2.“肥猪”这个词其实说起来还得在中国本土猪的环境下才适合,现在的大白猪脂肪率还不足15%,比一般身材健美的人类都还要瘦。不过本土黑猪,确实是“肥猪”。

3.中国早期的猪是黑色的,这一点从西游记就能看出:在过去西游记绘图中,猪八戒是黑色的。




*参考资料:

王靖. 中国家猪和西方家猪驯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7.12.

胡耀武, 王昌燧. 家猪起源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2004.3.23.

崔银秋, 张雪梅, 汤卓炜, 周慧. 家猪起源与古代 DNA 研究.

Jing Yuan, Flad Rowan K, 2002. Pig domesti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tiquity, 76(293) 724-732.

Henry Nicholls. The truth about pigs. 2015.9.24.


225515l210dtdk6gdt1khk.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60869.html

上一篇:为什么我们看啥都是脸?可能是信了大脑的邪
下一篇:过年的酒桌,是真的屠宰场
收藏 IP: 140.243.84.*| 热度|

16 王从彦 王德华 李东风 郑永军 苏德辰 汪育才 冯大诚 曹俊兴 陈绥阳 刘立 姚伟 汪晓军 蔡小宁 liyou1983 Hyq18936853798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