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喵星人跳楼“越高就越安全”?它们可不会超能力,更没有九条命! 精选

已有 17867 次阅读 2018-5-10 21:0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火起来的抖音,更像一个大型吸猫平台,也是各位资深云猫奴的福荫。

所有的猫都像成精了似的,会跳舞、会打碟、会比心、会偷小鱼干,真可爱到犯规。


但其中也不乏为博人眼球,而不顾宠物安危的视频。

例如那只蹲在32层高楼外面的橘猫,就让人心底一凉。

在视频里,猫咪的着陆点只有那么一小块,下面则是一片车水马龙。

而猫主人则像戏精附身般喊着“哎哟,飞天猫,飞天猫”,底下的文案配的是“重庆的也想火”

如猫主人所愿,这条短视频确实火了,光点赞就达10万余次。

但悲剧也发生了,这只猫也从32楼摔下去,尸骨无存。

事故发生后,主人还特意发微博表示十分难过。

猫主人固然值得谴责,但更骇人的,还是一些网友的奇葩言论。

“不怕,猫有九条命”;“猫摔不死”;“楼层越高猫越难摔死”...

其实是个正常人都知道“猫有九条命”,只是形容猫的生命里顽强。

更没有人说过,猫是摔不死的生物。

只有最后那条“楼层越高猫越难摔死”的结论,确实值得探讨一番。

不过在讨论“猫跳楼”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确定以及一定肯定,猫是会被摔死或是摔伤的。

而所有为了自己的恶趣味,将宠物置于危险境地的行为也都是不可取的。

猫跳楼,已经是见惯不惯的事情。

宠物医院上班的朋友就最深有此感,隔三差五就总是能收到一批跳楼重伤的喵星人。

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有那么一批不爱封窗的铲屎官,令爱猫频频失足。

以至于在医学上,都出现了这么个专用名词——“跳楼症候群”,用来统一称呼猫意外坠楼所受的伤害。

当然,猫的习惯性跳楼,并非什么集体自杀现象,而是应了那句“好奇心害死猫”

在城市里,大多数人家都居住在高楼中。

而被人驯养的家猫,却始终保留着其捕猎的野性。

所以猫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如昆虫或鸟类飞过等,它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

而悲剧也就是这样发生的。

现在刚进入5月,天气开始暖和,这也是猫咪最容易出现坠楼事故的季节之一。

所以家住高楼(二层及以上)的铲屎官,建议尽快做封窗工作。

只是在过去,总有这么一条反常识的“常识”,成了不少人不封窗的理由。

那就是,猫从越高的楼层跳下,死亡率与受伤率反而更低。

但这真的是事实吗?事情可能比想象中复杂。

其实这个说法最早是源于1987年《美国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论文,作者为两位兽医Wayne Whitney和Cheryl Mehlhaff。

那年的纽约,猫从高层坠落的数量激增。

原因是当时的窗户设计,不少都是由内向向外打开的。

于是那些在窗台悠闲睡觉的猫咪,便会被居民无意间推下了楼。

仅5个月时间,就有132只猫被送往纽约宠物急诊中心。

但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竟有90%的猫存活了下来,只有37%的猫需要紧急治疗以脱离生命危险。

此外,还有另一个更让人啧啧称奇的现象。

那就是在统计中,猫从底楼层(6楼以下)坠落后受伤情况竟比高层坠落重。

也就是说,楼越高,猫反而更安全了。

其中,一只猫还是在32层高楼中飞流直下,撞上了硬邦邦的水泥地。

但它只摔断了一颗牙齿和有点轻微肺萎缩,才留院观察48小时便被放走了。

从这开始,人们便开始津津乐道喵星人的超能力,并试图为这篇论文的数据寻找理论依据。

其中流传最广理论解答,是这样的:

虽然伽利略在16世纪末,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物体落地速度是一样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只受重力作用的自由落体运动仿佛不太现实。

因为必然还存在着其他的作用力,如空气阻力等。

于是这便需要引用到终端速度这一概念。

当物体的阻力与其速度同时增大时,物体将稳定在一定的速度上,此时的速度即为终端速度。

以跳伞运动员为例,当其腹部朝下(脸部朝下)作自由落体时,终端速度为195km/h。

若跳伞运动员收起四肢,其终端速度可增加至大约320km/h。

而在竞速跳伞的比赛中,运动员还会尽量保持头部向下,将速度提升到530km/h。

目前的世界纪录由菲利克斯·保加拿(Felix Baumgartner)保持,达1357.6km/h。

当时他是从39千米的地方跳下,空气极其稀薄让其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

关于计算终端速度的物理公式如下:

其中m是坠落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Cd是阻力系数;ρ是物体下落是的流体密度;A是物体的投影面积。

由此可见,质量、空气密度、投影面积与阻力系数等都会影响物体的终端速度。

像质量非常小的蚂蚁,就是一个摔不死的存在。

而鼯鼠(飞鼠)则可以通过张开翼膜,增大投影面积,进行滑翔。

经过计算,论文作者得出,猫咪的终端速度为97KM/h,比人类少了一半。

不过这并不能解释论文出现的怪异数据。

因为猫既不是蚂蚁,也不是飞鼠,而这97KM/h的落速,致命已是绰绰有余。

动图为某喵咪跳伞的广告(非真实)

于是大家便提出了各种看似合理的解答。

如一旦猫达到终端速度,它们便不会因为加速感而紧张。

这样它们就能调整姿势,放松身体状态,以获得最大的投影面积。

只要拥有足够的时间内,喵咪便会获得比正常终端速度更低的下落速度。

此外,猫着陆时与其他动物不同,姿势、掌垫的避震作用,都可以降低伤害。

猫总是能在最短时间内翻身,四脚朝下落地

因此,一些科学家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只要在更高的地方坠落,猫的存活率就会更高。

可能由于喵星人自带人气,诸如此类的解答是层出不穷,乐此不疲。

纪录片、电视节目、科普文章,连英语教材新概念3中的课文(flying cats)都有此类内容。

新概念3听力配图

于是,这个非常反常识的说法,就渐渐变成了“常识”(常见冷知识)。

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没有看过最初的那篇论文,也有意无意地无视了其中的漏洞。

从这132只飞天猫得到的数据,本身是存在着极大误差的。

因为入了数据库的猫,都是运气极佳被人救起,并送到医院接受救治的猫。

而那些当场死亡、送医过程心跳停止,又或是死了都没人发现的倒霉猫,根本不可能被送往医院,也不会被纳入统计。

此外,论文中得出的90%存活率,也只是送医治疗后猫的存活率。

这也并不能代表着所有猫坠楼后命都能这么好。

有这么个名词叫作“幸存者偏差”。

人们总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就像总有人拿“某人又吸烟又喝酒却活到了90岁”来论证吸烟喝酒无害。

因为其他受害者已经归西,再也无法发言了。

曾经有位特别较真的科学家Cecil Adams,就打电话到原论文发表的宠物急诊中心。

他想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未报告的死亡案例对统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但电话那头,作者早就不知去向。

而当时的医疗部门负责人Michael Garvey,也只能打呵呵,当然也并未给出解答

提出这么一个质疑是合理的,那些从更高楼层跳下来的猫,或许早就死在角落了。

这才导致统计数据大变样,得出了楼层越高存活率越高的反常识特征。

如果能把数据补全,“反常识”也会变回原来的正常状态。

事实上,想要搜集到完整的数据,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除非真的存在着某个虐猫狂人,将这上百只猫分好组从各个高度楼层推下,不然都很难有个像样的答案。

但仅仅是为了好奇,就牺牲掉这么多猫,也完全不合符科学伦理。

其实早在2003年,就出现了另外一项截然相反的统计了。

样本同为因坠楼而被送往医院的猫咪,数量是119只。

但报告却显示,从七楼或更高处摔下的猫,受伤程度比低楼层的猫要高上近一倍。

完全没有呈现出之前“楼层越高就越安全”的任何迹象。

由此可见,猫达到终端速度就不会摔死的理论是多么的不靠谱。

事实上,就算有的猫真能通过调节姿势来降低下落速度,也不代表每一只猫都有这样的能力。

就像现实生活中,有胖子,有瘦子;有普通人,也有运动员;有运气好的,也有倒霉蛋。

而那些被养得白白胖胖,见到老鼠都害怕的家猫,也注定不是传说中的天选之喵。

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无法系统地研究猫坠楼后的生存机率。

但有这么一个事实,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只要猫不跳楼,其存活率即为百分之百。

所以做好预防措施,不要让自己的猫主子跳楼才是最事半功倍的办法。

*参考资料

Diamond, Jared M. Why cats have nine lives . Nature. 1988.04.14

D.Vnuk,B.Pirkic,D.Maticic,B.Radisic,M.Stejskal,T.Babic,M.Kreszingera,N.Lem.Felinehigh-rise syndrome: 119 cases(1998-2001).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2003.06.18

Do cats always land unharmed on their feet,no matter how far they fall?1996.07.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13348.html

上一篇:这种鱼震聋比自己大几倍的天敌,却因聒噪差点被人类灭了门
下一篇:那个打败了赌场规则的男人,与香农一起造出世界上首款可穿戴设备
收藏 IP: 113.68.190.*| 热度|

6 何培龙 徐明昆 文克玲 曾令玮 高建国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