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英全面限制中成药预示什么?

已有 7334 次阅读 2014-5-13 06:3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英国, 欧盟, 疗效, 中成药限令

   读5月8日《中国新闻网》博文“英全面限制中成药 禁令已于5月生效”(www.cmt.com.cn),得知英国药物与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13年11月21月颁布的传统草药制品限售法令已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英国市场上的所有草药制品(包括中成药)必须通过传统草药注册方案(THR)、拥有THR标志和认证号的才可继续销售。然而,限期已至,尚未有任何一种中成药注册THR成功,英国中医界各方人士与HMRA交涉延缓禁令的要求也依然未果。

   2003年前后,我们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一大批同学前往英国,在个体诊所从事中医药工作,如此禁令必然给他们带来极大困难。因为业内人士分析,中成药在英国病人治疗中的使用比例约有70%至80%,是英国中医师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这一禁令实施,不仅给传统医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也是对中医药疗效的认真检验,能否经受这一考验则关系到中医药的生死存亡大局

  其实,欧盟于2004年3月31日就颁布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植物药都必须在2011年4月30前按照新指令完成注册,并得到上市许可。若没有进行传统药注册,现在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的中药都将被禁止销售。根据欧盟的指令,英国药物与保健品管理局(MHRA)也于2013年11月21日出台相应条例,要求2014年4月30日以后,所有英国市场上未经申请传统草药注册方案(THR)的草药制品,必须全部下架。

  事实上,欧盟的限令2004年出台时给出了7年的过渡期,在2011年之后,药管局MHRA考虑到零售商的存货损失,又给出了额外的18至24个月(药品基本有效期)的过渡期,让制药厂有足够的时间来给产品进行注册以达到条例标准。后来,药管局MHRA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出台最后限制指令,要求不合条例药品从2014年5月起下架。因为他们的观点是:“天然的不一定就都是安全的,那些没有经过注册的草药很可能会伤害健康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这就提出了一个挑战:一是国内那么多中成药,为什么就没有一种能够达到欧盟的标准进行有效注册?二是,国内的中成药注册是否标准过低?事实上,严格的标准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新药品上市的关键是两点,一是有效性,二是安全性。反之,对于这两个问题,无论那一方面放松标准就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如果要得到世人认可,就必须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研究,要拿出客观确实的证据(即让明确的数据说话)。

  不过,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教授认为,英国条例存在漏洞。按照欧盟的规定,中成药虽只限制在药店柜台零售,但凡是有资格的中医师,依然可以开药方,或者自制中成药开给病人。但英国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医师的认证资格,中医师只能通过针灸师和草药师来进入中医行业。他认为,要解决中成药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英国不遵循欧盟的草药禁令。“欧盟的禁令是指导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得遵从,比如目前荷兰就没有执行这种禁令。”而另一个就是英国政府保护中医师头衔。马伯英已经参与多次英国卫生部组织的中医中药工作组会议,他认为中医市场要整顿,“光管药不行,也要管人,让有资格的中医师使用中成药,把中成药放在同西药处方药一样看待和管理”。另一方面,马伯英认为,中成药通过注册几乎是不可能的规定。他举例道:“光一个六味地黄丸,50万英镑都注册不下来,更不用说很多中成药配方里包含几十种药。而且注册成功的药有效期只有一年,今年认证完,明年还要继续。这是一个支出大于回报的行为,没有厂商会愿意做赔本生意。”

   值得回味的是,英国卫生大臣Jeremy Hunt曾表示,只要有科学研究证明中医的有效性,那中药也有可能被引进到英国全民医疗保险系统(NHS)。一个名为“伦敦中萨大学中医医院”的院长柯松轩认为,这个言论只是外交行为。中医是一项传统的和古老的科学,使用的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早已被证明了几千年,但这跟西方的理论不是同一个体系。他同时期望国内中医研究领域,应该加大临床和复方的研究。“光做单方研究,比如说医学论文里说某一种中药里某成分有抗癌成功效,根本对中药在海外的推广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更具中药自身特色做复方研究。”

  也许,正如柯松轩所期望的,国内中医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复方研究,只不过在设计、实施上还缺乏严格规范,或者某些较为严格的重大专项,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临床数据。至于临床疗效,始终还处在医师与患者的口口相传之中,尽管有时候门庭若市,却难以说服科学家。诸如“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早已被证明了几千年”的说法,并不能被理性的科学家所接收,他们要的是严格管理下的数据,这也是我们业内人士的头疼之处。

  一直以来,我自己也在思索: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如果我们连药物成分都搞不清楚,如果没有单一成分量效关系研究,仅仅根据四气五味、君臣佐使而组合的方剂就确认它们是最佳配伍,这种简单化的研究方法是否值得提高?难道我们不应该进一步审视,拿这样的复方进行规范浩大的临床研究是不是有些轻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793887.html

上一篇:那年的海上田园
下一篇:青涩岁月
收藏 IP: 120.237.99.*| 热度|

26 郑波尽 水迎波 郑小康 杨正瓴 牛登科 袁海涛 钱磊 郑永军 印大中 黄荣彬 汪晓军 柏舟 丁邦平 赵斌 唐常杰 苗元华 赵宇 李土荣 戴德昌 clp286 JIANHUN biofans lrx aliala yunmu zhngsh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