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结构针灸解剖基础与刺法精要(周围神经分册)》简介

已有 2119 次阅读 2023-1-5 12:2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2年11月,关玲的《结构针灸解剖基础与刺法精要(周围神经分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01  内容简介

结构针灸是当前针灸研究热点,本书为结构针灸研究丛书之一。结构针灸学是近年来的针灸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中医针灸理论与时俱进的代表之一,强调在全面继承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精细解剖和生理、病理、生物力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腧穴定位、针刺手段、针刺理论、进针手法、疗效判断、康复预后等进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及治疗措施。本书基础部分围绕针灸科医师临床必备的解剖基础,结合临床实际、现代生物力学知识和中医传统经络、腧穴理论,并配以高清图示,对周围神经的精细解剖予以解说,刺法部分结合实践经验,分析穴位选择、针灸用具、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有效深度、捻转提插手法等针刺取效关键环节,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本书重点部分配有二维码视频演示。

02  作者介绍

s60bb9b11e6661.jpg

关玲,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前往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访问学习。现任解放军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非药物疗法分会会长。首倡“结构针灸”“筋膜康复”,擅长针灸、针刀治疗军事训练伤和肌骨疼痛、耳鸣、过敏性疾病等。获得军队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项、军队和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2项。主编(主译)著作10部。

擅长领域:疑难病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中医针法 、针灸、针刀治疗军事训练伤和肌骨疼痛、耳鸣、过敏性疾病等中国针灸学会结构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非药物疗法分会会长,解放军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03  著作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总论/2

一、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分/2

二、周围神经的组成和生理要点/4

(一)神经元/4

(二)神经纤维/6

(三)感受器/6

(四)神经节/7

(五)神经胶质细胞/7

(六)神经的结缔组织/7

(七)神经的血管/7

(八)神经的神经/8

(九)神经的机械特性/9

(十)脊神经/9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要点/12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12

(二)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病理/12

(三)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13

(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障碍/14

(五)周围神经相关的疼痛表现/14

第二章  周围神经的查体

诊断要点/16

一、脑神经查体要点/16

二、脊神经查体要点/18

(一)运动功能检查要点/18

视频2-2-1/19

(二)感觉功能检查要点/20

视频2-2-2/20

(三)反射检查要点/21

视频2-2-3/21

三、常见脊神经相关疼痛的

症状分析/21

视频2-3-1/23

第三章  周围神经的针刺

要点/24

一、概述/24

二、原理/24

下篇

第四章  头面部神经/28

一、视神经/28

二、动眼神经/30

三、滑车神经/32

四、三叉神经/34

(一)眶上神经/36

(二)滑车上神经/38

(三)眶下神经/40

(四)翼腭神经节/42

(五)下颌神经/44

(六)颏神经/46

(七)耳颞神经/48

五、展神经/50

六、面神经/52

(一)面神经管内的分支/52

(二)面神经的颅外分支/52

视频4-6-1/55

七、枕大神经/56

第五章  颈部神经/60

一、颈丛神经/60

(一)颈1~4神经根/60

视频5-1-1/61

(二)颈浅丛神经点/62

(三)枕小神经/64

(四)耳大神经/66

(五)颈横神经/68

(六)锁骨上神经/70

(七)膈神经/72

二、副神经/74

三、舌下神经/76

四、舌咽神经/78

五、颈部迷走神经/82

六、颈部交感神经干/84

(一)颈上神经节/86

(二)颈中神经节/88

(三)颈下神经节(星状神经节)/90

七、臂丛神经(颈段)/92

第六章  上肢与肩带部神经/98

一、肩胛背神经/98

视频6-1-1/99

二、胸长神经/100

三、肩胛上神经/102

视频6-3-1/103

四、腋神经/104

五、肌皮神经/108

六、桡神经/112

视频6-6-1/117

七、正中神经/118

视频6-7-1/125

八、尺神经/126

视频6-8-1/133

第七章  胸背部神经/134

一、肋间神经/134

二、胸部交感神经/138

三、胸部硬膜外间隙/140

第八章  腰腹部神经/142

一、脊神经出腰椎间孔处/142

二、腰部脊神经后内侧支/146

视频8-2-1/147

三、腰部脊神经后外侧支(臀上皮神经)/148

视频8-3-1/149

四、腰椎侧隐窝神经根/150

五、髂腹下神经/152

六、髂腹股沟神经/156

七、生殖股神经/158

八、闭孔神经/160

九、骶神经前支/164

十、阴部神经/168

十一、尾丛神经/170

第九章  下肢神经/172

一、股神经/172

二、股外侧皮神经/176

视频9-2-1/177

三、坐骨神经/178

四、臀上神经/182

五、臀下神经/184

六、胫神经/186

七、腓总神经/192

八、腓深神经/196

九、腓浅神经/200

视频9-9-1/203

十、隐神经/204

附:脊神经支配范围简表/208

后记/212

参考文献/213

04  吴作林:结构针灸是针灸人的“武林秘籍”——《结构针灸刺法经验》读后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2019-02-25 作者

作为一名军队基层军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学习针灸总是寄希望于“窃取”一些绝招,但每每运用在患者身上却不得其效。偶然读到《结构针灸刺法经验》这本书,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我更加享受针灸治愈患者带来的喜悦。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非洲从事医疗援助工作,接到大使馆为坦桑尼亚高层一位领导诊治的邀请。经初步了解,该患者是肩袖损伤,经过坦国内外多方诊治,效果不佳,准备到欧美国家手术治疗,而对针灸治疗,对方持有怀疑的态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我们。

接到任务后,我心里有些忐忑。自己多年前曾给一位肩周炎的患者治疗,寻遍治疗肩周炎的各种“特效穴”,效果都不能持久。为了能圆满完成这次任务,我怀着能有找寻最佳方案的念头在网上搜索着各种治疗策略,一篇《结构针灸之病例讨论的——肩功能障碍》的文章吸引了我,为我拓展了思路。

  我与骨科医生一起,从影响肩关节活动的部位进行了认真查体,确定了几个异常点,便在患者手和小腿上各扎了一针。患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们。随后我开始引导患者进行肩部活动,对中下斜方肌、前锯肌进行了激活强化,调整了骨盆和足弓,呼吸模式。半个小时后患者的手臂活动度有了明显的改善。病人高兴地问这问那,翻译从传统经络的角度给他来了一通解释,也不知他是否听明白了。此后经过三次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放弃了寻求手术治疗的想法。

  我很庆幸自己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这篇文章,由此开拓了治疗思路。也庆幸当时有骨科医生在,对解剖和功能查体的熟悉,为自己制定治疗思路理清了方向。此后这个公号的每一篇文章吸引着我去认真研读,每天都期盼有新的内容,一直渴望从更深层面去了解结构针灸。2017年4月,关玲主任的《结构针灸刺法经验》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解决了我对结构针灸的学习需求。

  回国后我立即上网买了《结构针灸刺法经验》这本书,读后获益匪浅。书中的插图和网上的增值视频让学习更直观,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并感觉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有各路专家的激烈讨论和观点分享,让读者有如步入一个神圣的殿堂,自己多年以来的诸多疑问都得以解开。先贤妙法的原理内涵变得浅显易懂,各种针法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

  一位朋友咨询我,说他父亲因为痛风疼痛导致不能行走已有半年多,做过针灸、理疗,也接受过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想寻求更佳的治疗策略。受书中有关治疗痛风经验的启发,我采取了局部针灸和下肢力线的调衡,同时嘱咐患者开始减量使用止疼药物。经过三次治疗,患者可以行走,停用止疼药物。此后我又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治疗了两例久治不愈的颈椎病,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就这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反复精读《结构针灸刺法经验》,我对结构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解剖是基础,手法是关键,工具是手的延伸,运动康复是疗效的保障”的结构治疗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自己学好针灸的信心。结构针灸遵循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筋膜学说,提供了从结构本身入手操作针灸的可能。它使针灸变得易于理解,方便掌握,更容易重复,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如今,这本书成了我的随身工具书,每当遇到疑难杂症便从中寻找答案,每次都会有意外收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0598.html

上一篇:[转载]防治咳嗽“刀片喉”中医药有妙招
下一篇:[转载]关玲应用“结构针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经验探析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