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热病观

已有 1795 次阅读 2020-3-31 10:5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赵洪钧, 中西医结合, 热病观

赵氏认为,中西医热病学融会贯通,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病因的认识取得统一;二是对发病原理取得共识;三是治疗原则的取长补短。

1.病因学的认识统一  赵氏认为,无论《伤寒论》与《温病学》的辨析,外感病与传染病或感染病的分类,都是以病因学作为分类基础,说明古今之人和中、西医无不重视病因学。中西医的病因学差别最大,如何融合也难度最大。赵氏在《中西医结合二十讲》中谈到中西医病因学汇通,认为所谓六淫,实则四淫,即异常的寒热燥湿。风与火是多余的,火即热,风的本质是寒。

制约外感病发病的因素有三:①人体抵抗力,即正气;②致病微生物(和部分寄生虫);③气候异常或气候环境条件突变——即传统上说的六淫(或四淫,即季节气候中温度和湿度两大要素)。一般情况下,人体抵抗力是决定因素。但是,当微生物致病力很强时(即出现了人群易感性很强的微生物),微生物就是决定因素。这时,多数发病者体质并不衰弱,也常常没有明显的气候异常。最多见的情况是,气候环境条件突变改变了微生物与人体和平共处的状态,使所谓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其中最多见的又是受寒。这时,应该说气候环境条件突变是发病的决定因素,西医看作诱因不妥(不承认气候因素,就无法解释某些传染病的季节性,更不能解释,突然受寒很容易感冒这个直觉常识)。

气候环境条件突变不如微生物重要的关键是:气候因素只在发病前或发病之初起作用。因为,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人体会迅速脱离不利的气候环境,但微生物仍然会继续起作用。假如人体不能在表证阶段痊愈,病情就会复杂多变,持续较长时间。换言之,微生物一旦致病,就会在疾病全过程中起作用。这时作为诱因的气候环境条件突变因素,一般早已不存在了。

于是,有必要再次强调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任何烈性传染病,都不可能使人群的所有成员得病。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证时,就更是这样。不病的人不一定具有特异免疫力。中医叫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在人体抵抗力过于低下时,本来不致病的微生物,也会使人得病。这时,可以没有气候异常因素起作用,中医称为正夺,即正夺是发病的主要矛盾方面。

西医的病因学,在认识正气方面有重大缺陷。重视正气因而有扶正祛邪法,是中医病因病理学和治疗学的特色和至今保持的长处。简单说来,外感病或感染性疾病,不过是讨论如何认识正邪关系而已。紧紧抓住正邪关系不放,就是抓住了纲领。换言之,治疗外感病不外恰当地扶正和祛邪,即看正邪哪一方是导致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邪盛为主,治疗即重在祛邪;正夺为主,即重在扶正。当然,也可以祛邪的同时扶正。即攻补温清兼施。

实际上,中医说的外邪,暗含着西医说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假如纯粹是四种物理因素致病,治疗上就是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燥以润、治湿以燥。比如防治冻伤最有效的手段是温暖;防治中暑(日射病、热射病和热痉挛,中医称之为中暍)最有效的手段是凉爽;治热病伤津最好滋阴增液(包括西医输液治高渗脱水和中医用大承气汤治燥屎等);治水肿利小便等。

所谓正气,就是人体抵抗力及其物质基础。抵抗力显然要靠机体的其他生理功能支持,而一切生理功能都要有物质基础。于是,当人体功能和物质基础明显低下时,治疗就以扶助正气为主。人体补充正气的常规途径是饮食(和呼吸),故治疗外感病乃至任何疾病都要注意保护食欲和消化功能。当机体进食很少或完全不能进食时,要恰当使用西医的支持疗法。如果能口服中药,就要使用扶正法。近来发明了很多静脉用的扶正中药制剂,使中医扶正有了现代给药途径。当代医家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扶正的优势。

人们受西医思路影响,认为外感病只需杀灭微生物即可,而杀灭微生物的西医手段就是抗菌药,中医手段就是苦寒清解法。实际上,任何“特效药”都必须通过正气与邪战才能起作用。换言之,没有机体免疫力的参与,任何药物都无效。这就是为什么当正夺为主时,要首先扶正。可惜,包括当代中医在内,很多人没有认识这一点。

中西医融合的原则是,西医学说统一于中医。因为西医最成体系的感染性疾病病因学,是微生物病因学。它知道环境中的气候因素也起作用,只是没有中医奉行至今的六淫说。中医则不但有六淫说,又有戾气说。戾气说具备了微生物病因说的全部要点,因此把微生物病因说看做对戾气说的具体补充,就完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微生物病因说。而且,戾气说不排斥免疫说。吴又可已经指出,动物对戾气有天然的易感性,也有天然免疫性,即瘟疫流行时,人病牲畜不病,鸡病鸭不病等。至于人工免疫手段,是西医发展中的经验结果,完全可以纳入中西医结合的微生物病因学说中去。

总之,只要承认风寒暑湿燥火之外,还有微生物起作用,而且比六淫种类多很多,一般比六淫的致病作用和致病的特异性更明显,中西医结合的微生物病因学说就完成了。剩下的问题是,四时对于外感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四淫说的放大。比如温病既用六淫定名,又用四时定名。结果风温与春温并存但所指不应是两种病;秋燥与湿温并存实则截然不同。

2.发病学的中西医结合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微生物病因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在具体问题上,西医承认任何微生物,包括鼠疫杆菌、霍乱弧菌都不能必然使人得病。但是,西医没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样为中医重视的理论。实际上,很多致病微生物,平时就生活在人体中,“不致病”者就更多。特别是消化道内,细菌太少了也不行。还有不少致病微生物,几乎没有人能避免接触。比如,在当今社会中,几乎没有人不接触肝炎病毒,是否发病,就看抵抗力量如何了。关于病毒所致疾病,笔者的看法是:它们永远不能消灭人类,人类也永远消灭不了病毒类疾病。比如,目前已经消灭了天花。但是,人类获得的免疫能力,不可能保持很久。日后一旦有类似病毒出现,还有可能发生爆发流行。此外,还会出现新的病毒。至于所谓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则宁可把条件看作发病的决定因素。

3.治疗原则的取长补短  在外感病的诊治方面,最典型地表现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中西医特色。将两者结合,就是取长补短。赵氏认为,“辨证论治”时所得之“证”,虽然是标准的中医诊断,但其中一般不包括病因要素。换言之,中医诊断没有病因诊断。即便按中医本身的理论,只能说在病类诊断中有病因要素。此外,就是外感初起,可勉强说有病因诊断。比如,有人可能问:伤寒不是伤于寒邪吗?温病不是伤于温邪吗?寒、温自然是病因,为什么说中医诊断没有病因要素呢?

按字面理解是这样的。不过,即便完全按传统理论理解,中医所谓伤寒,显然不是只伤于寒。即便是,我们能做出这个诊断就据以施治吗?用什么方子呢?伤寒是一个很大的类概念,温病也是这样。所以,中医面对热病的诊疗,如某处发生局部流行性感冒,请一批中医去治,结果往往是:伤寒家说是伤寒,温病家说是温病。那么,病因到底是寒邪呢,还是温邪呢?

总之,除非病人知道“着凉了”“冻着了”“冷风吹着了”“热着了”,医家没有办法弄清起因。实际上,医生一般不必弄清起因,按眼前的脉证施治就是了。至于他已经发现流行,一般认为是瘟疫。但首先的治法却不一定用辛凉。按吴塘所说,多数也可以用桂枝。这不是和病因矛盾吗?

然而,辨证施治却常常是有效的。应该说,中医没有病因治疗,只有“辨证”治疗。它治的是“证”,即中医治则针对的是病的即时反应状态。严格而言,中医的病因治疗只有“治虚”一法。这正是目前中医最突出的长处。按中西医结合后的发病学理解,此类病的发生,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即①人体抵抗力;②致病微生物;③环境气候异常或突变。

气候异常或突变似乎很容易预防,但关键问题是,当人体抵抗力低下——即中医所谓正虚是发病的决定因素时,治疗重点就应该放在提高抵抗力上。中医称之为“扶正祛邪”,也就是补虚法。这正是西医所短。早在西医学中医之初,就有人报道西医治疗无效的败血症,可单用中医疗法治愈。为什么?因为这些病例无例外的是严重正虚。西医至今没有类似中医的扶正或补虚法。目前,以正虚为主的外感病,往往成为临床难题。此类病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尤其好。如果正虚严重,除非同时“辨证施治”(可以完全停用西药),大都会死。这时单用中医方法,为什么能够治好,其道理应该是不言而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26118.html

上一篇:赵洪钧的寒温统一观
下一篇:大疫之后,中医如何发展?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