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人类的进化

已有 3199 次阅读 2019-5-20 09:5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类起源, 进化史, 达尔文 |文章来源:转载

1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

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

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而且配合手势与他人进行交流;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脚底有足弓;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的头骨比人类的短,脑容量很小,只及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的相近。南方古猿虽能直立行走,却步履蹒跚,行动笨拙而迟缓。从肩胛骨和臂骨看来,南方古猿依然保持其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特征。南方古猿象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象猿而又与猿明显不同,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第一种过渡生物。总之,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是人类的起源,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其体质特征和人接近。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  

2  直立行走的意义

直立行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人类始祖那笨拙的双手,终于从行走器官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别的劳作,进而加快了人类的演化。从此,人类第一次四足动物产生重大区别,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中分离出来。250万年前,在非洲,南方古猿几乎同时演化出多个分支:

1、鲍氏猿人:鲍氏猿人貌似猩猩,体格粗壮;脑容量达500毫升以上;牙齿巨大,面部肌肉有力,耐粗食。鲍氏猿人以植物为食,食物充裕,生活悠闲,但食性单一,适应能力不强。100万年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鲍氏猿人因无法适应而灭绝。

2、能人: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手骨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

3、匠人:匠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能人相似,但适应能力似乎更强。后代的直立人由匠人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  

3  鲍氏猿人

 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与其祖先南方古猿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 能人和匠人,既采食果蔬,也捡食腐肉与蛋类,又猎食野兔、野鹿、野驴和羚羊等。早期猿人既是猎人,进行狩猎只有鲍氏猿人不当猎人,不狩猎,同时又是猎物,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食佳肴。能人和匠人也许有简单的语言。

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能人和匠人似乎能建造简单的住所。更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经过打制的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多边器等。据此可以想象,能人与匠人打制石器,而后手握石器去宰割兽肉,并对兽骨进行敲骨吸髓的场景。骨髓更富营养,而其他动物却没有能力享用骨髓。

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而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

能人与匠人制造工具,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使用工具,能够获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大量摄入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促进大脑的进化。

早期猿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主要发现于非洲的部分地区,现有材料不多。从发掘场地发现:能人或匠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场所里,甚至与其后裔的直立人在同一处生活。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将近200万年前,在非洲,直立人出现了。直立人,又称晚期猿人。后来,直立人走出非洲,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有大量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等,都属于直立人的范畴。

直立人的脑容量在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直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也许还使用一些符号进行记事。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直立人继承了其祖先的技能,并加以改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石器,同时出土大量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其他用火痕迹。可以推知,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4  火的使用

火的使用,意义重大。直立人用火,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更能享用熟食。熟食肉类和鱼类,对人体大有裨益,能使人体在相同数量的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使大脑更有效地支配肢体的活动,更有利于大脑及全身的进化。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可是,直立人凭借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终于在动物界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身食物链的最上层。

60万年前,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的直立人各自独立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海德堡而得名。其实,海德堡人仍然属于直立人的范畴,是后期直立人的一种,其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原来的直立人相比变化不太大。20万年前,直立人(海德堡人)消失。

5  尼安德特人

与此同时,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各自独立演化而来的尼安德特人出现了。

尼安德特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尼人,又称早期智人,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穴居人。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大量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等,都属于这类早期智人。

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存留若干猿的特征:眉脊发达,前额低斜,枕部突出,鼻子宽大,颌骨前突等。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脑容量在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

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冰川期;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间冰期。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不思加以改进。

20万年前,在亚欧大陆上,身材较矮的海德堡人在独立演化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同时,在非洲,身材较高的非洲海德堡(直立人)也演化出了非洲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后来,非洲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二次走出非洲。

6  考古研究发现

考古研究发现:在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直立人)独立进化出的早期智人,与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甚至与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至少共同生活过6万年。大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都灭绝了,被晚期智人彻底取代。当代分子生物学的DNA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将近20万年前,在冰河期里,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非洲海德堡人(直立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灭绝。15万年前,由于出现演化,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分子生物学对女性的线粒体DNA研究说明: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可见当时的种群规模小到何种程度!1987年,科学家据此提出“夏娃理论”,并开展寻找“夏娃”的行动。

7  克罗马农人

15万年前,那些极少数因为拥有想象力而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或现代人)。

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平流层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此后一千年,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那个冰川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以至于几近灭绝。然而,到了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10万至5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逐渐走向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洲。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三次走出非洲。在这期间,主要由于冰河期太冷的缘故,很多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又返回非洲,而后再次走出来。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等。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河套人水洞沟人和资阳人等,均属于克罗马农人的范畴。但是,中国晚期智人与欧洲晚期智人相比,二者的体质形态稍有不同,制作的用具及创造的文化,水平相当而风格略异。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猿类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颅顶高而宽大,眉脊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臼齿窝深等等。克罗马农人的头圆而丰满,脑容量达1400毫升上下,脑内纹褶复杂,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完全的语言能力。克罗马农人身材瘦高,四肢发达,动作讯速而灵活,双手极富技巧。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刮削器、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

克罗马农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同时知道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大量装饰品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已有审美能力和爱美习俗,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克罗马农人更具创造性,并引领克罗马农人逐步走进文明社会。

根据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都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其先祖主要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大致是: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陆陆续续沿着非洲东海岸,越过红海,经西亚来到中亚,然后穿过印度,到达东南亚。4万年前,从东南亚出发,一部分人进入中国南方,越过长江到达中国北方,在东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越过一个又一个海峡(在那冰河期时代,由于海平面降低,那些海峡大都成了陆桥,可以徒步穿越),前往大洋洲。同时,又有多批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继续来到中亚,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而另一部分则走向东方,进入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等地,与从东南亚北上的人群融合。在亚欧大陆的现代人群体中,中亚群体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最为古老,特别是乌兹别克群体。中亚地区是克罗马农人走出非洲后,两次主要大迁徙的起源地。

8  四大人种

2万多年前,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散居各地的克罗马农人又分化出四大人种:①蒙古利亚人种,又称黄种人;②高加索人种,又称白种人或欧罗巴人;③尼格罗人种,又称黑种人;④澳洲人种,又称棕种人。后来,在每个大种之下,又分化出若干小种。

2万年前,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研究中得知,现代中国人并非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人的后代,也不是大荔人丁村人许家窑人等人的后代,而是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河套人及峙峪人等——的后代。中国本土直立人的后裔早已灭绝了。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出现距今10万至4年前之间的古人类考古化石断层,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有些中国学者曾提出一种多地区起源说:将近200万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后来在各自的生活区域独立演化出早期智人,进而又独立演化出现代人,其间各地区的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如今从遗传基因和考古发掘两方面看来,多地区起源说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1万1千年前,即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时代,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结束了,旧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类开始养狗,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比这要早,大约在2万年前)。华夏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约1万年前,全球气候又经历一个短暂的骤然变冷过程,原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很多动物,有的逃往温暖的低纬度地区,有的灭绝,如猛犸象剑齿虎短面熊等都在这时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中、高纬度上的远古先民因人口增长,猎物缺乏,生存艰辛,其生活方式不得不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渐转向以农耕和畜牧为主,从而推动了农牧业的产生。

8千年前,世界上几乎同进出现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中心:

(1)中国,主要训养猪和鸡,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水稻,两地还兼种豆类等;

(2)西亚的两河流域,以豢养山羊和绵羊为主,种植小麦和大麦;

(3)非洲东北部,主要家畜是毛驴,农作物以高梁为主,兼种非洲小米和非洲稻谷;

(4)中美洲,以训养驼羊荷兰猪为主,种植玉米,马铃薯和棉花。  与此同时,大批新技术、新事物开始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钻木取火;结网捕鱼;陶器;房屋;水井;村落;酿洒;乐器等。此外,纺织器具,食物加工器具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在这时出现。这是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时代,更是人类迎来的第一个大发明、大创造的时代。这时候,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贾湖、后李、裴李岗、大地湾、汤家岗、河姆渡及仰韶等文化,或进入繁盛期,或开始萌芽。

5千年前,又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新事物出现了:城池;文字;历法;车子(包括牛车);独木舟;医药;丝织品等。这时候,在中国,正值五帝时代,相当于城头山大汶口、良渚、屈家岭、红山及龙山等文化时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在埃及,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前王国。4千年前,金属器具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大造金字塔,华夏先民、古印度人和苏美尔人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

南方古猿开始,人类在经过长达500多万年的进化历程之后,终于迈进了文明社会。在这期间,那些身处优越环境、生活悠闲的种群,往往进化缓慢,适应能力较弱,而那些身处逆境、生活艰难、饱经磨炼的种群,则进化较快,应变能力更强。在人类进化史上,曾经多次面临环境、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严重生存危机,那些无法面对新挑战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类所有分支种群,先后都被淘汰了,灭绝了,只有能够及时作出自身调整以应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强的最优秀种群,才得以存活下来,而且变得更加强大。

现代人凭借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使自己日益强大,终于成为地球上从未有过的超级霸主。经过不断积累,现代人拥有的能力,已经不单单是解决自己吃好、穿好、住好和用好等问题而是足以让地球呻吟,足以毁灭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甚至摧毁地球本身!面对这种可怕的巨大能力,现代人必须严格地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恃强凌弱,必须学会善待一切,友好地与其他生物共享同一片蓝天,保护好同一个美丽的地球家园。[1][2][3]

9  历史

人类进化是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得到一些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和其它由进化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一样,这一理论同样面对很多挑战和难以解释的现象。[4]

现时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对现代人类的早期演化历程主要有两种理论,即单地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19世纪时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家抱有种族歧视观念,大部分同意多地起源说,认为白种人和其它人种起源不同,从根本上就处于一个优越的地位。20世纪的新考古发现、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和思想进步,导致大部分科学家同意单地起源说,但随着新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考察多地起源说。[5]

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并没有直接论述人类的进化,只是暗示性的说: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很多启示。但在后来的作品中达尔文毫不隐讳的提出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但是与达尔文同时提出“自然选择”的博物学家华莱士提出了质疑:按照自然选择理论,物种所有被保留下来的形状都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如兔子的敏捷、长颈鹿长长的脖子,然而人类具有极发达的大脑,语言,道德,艺术,宗教。华莱士认为人和动物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能用“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的进化。

10  书名《人类的进化》

(1)书籍简介

1874年,恩斯特·海克尔发表了包含自己的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人类的进化》,该书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查理·达尔文曾说:假如海克尔的这本书早点出来的话,他就没有必要去写《物种的起源》一书了。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人类的科学;(2)人类的胚胎发育;(3)人类的树状系谱;(4)各种器官的进化,并对人类的进化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说明。

在回顾了胚胎学和进化论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海克尔对17世纪以来的人类科学成就做出了肯定,进一步提出了“生物发生律”。

作者进一步指出:“进化论”是生物学的重大规律。他从古生物学化石、比较解剖学中动物形态的分类,以及胚胎学中高等有机胚胎的发育过程等多个层面出发,阐述了生物进化和人类发生的历史。

海克尔从动物最早的祖先单细胞动物着手分析,明确了由低级动物变形虫团藻原肠动物蠕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到低级猿猴、类人猿以至人类的一步步演变过程。并从动物胚胎由没有任何器官的“卵”开始,逐渐生出囊胚、胚口、胚层、腔和腮囊、膜质管、软骨、神经索以至四肢的过程,来说明人类的起源和发生的经过。

最后,海克尔详述了动物器官的进化。用生物的科学事实说明神经、耳、腺、毛发、脑、胃、骨骼的形成,来说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自热发展过程,系统的阐述另外人类进化的学说。

(2)作者简介

恩斯特·海因里希·菲利普·奥古斯特·海克尔(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1919年8月9日)生于波茨坦卒于耶拿,德国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海克尔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德国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了人类的进化论理论。

海克尔本来的职务是医生,后来任比较解剖学的教授。他是最早将心理学看作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的人之一。他引入了一些今天在生物学中非常普遍的术语如生态学、门等,他将政治学称为是“应用生物学”。他的一些理论和主张后来被纳粹理论家利用,成为其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由。海克尔也是优生学的先驱。

海克尔比较知名的文章主要是他的科普、嘲讽文章或者他的游记,但他的学术文章今天依然可以提供新的启发。比如他1866年的《形态学大纲》是世界上第一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教科书,在他的1874年的《人类学》中他使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来探讨人从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人的来源。他的三卷长的《系统发生学》至今很少有人读,这是一部从1894年到1896年发表的巨著,其中海克尔描述了他对整个动物世界的进化和亲属关系的认识。

参考资料:

1. 人类特征进化始于400万年前南猿祖先物种

2. 10大广为流传的人类进化的谬误:人不是猴子变的(图)

3. 人类进化倒退现象:土耳其一家人像熊一样爬行【2】

4. 人类演化 

5. 人类起源 

6. 人类的进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80095.html

上一篇:追寻医学思想的轨迹:大纲(4稿)
下一篇:人类的进化史小结
收藏 IP: 183.4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