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特大地震的高发形势值得特别关注:六次中占5次
杨学祥
摘要:我们在2016年6月13日指出,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在2000-201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特大地震活跃期;拉马德雷冷位相;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地壳均衡
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广西苍梧地震预计不会造成严重灾情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记者杨维汉)31日17时18分,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北纬24.08度,东经111.56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在31日晚上举行的震情通报会上介绍,这次地震目前没有接到人员伤亡报告,震区人口分布相对较少,预计不会造成严重灾情。
据潘怀文介绍,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北东向贺街--夏郢断裂上的走滑型地震。震中位置距离苍梧县城27公里,距离贺州市36公里,距离南宁市355公里。截至20时30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监测到的余震很少,只有5次余震,最大0.5级。
对于广州、深圳、南宁等地较大范围有震感,潘怀文说,“震中距离广州有200多公里,距离深圳将近300公里,广州、深圳震感是由广西苍梧地震引起的,大家没有必要恐慌。5级以上地震的有感范围通常传递比较远,有时300公里的距离也会有震感。”
“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历史上不属于强震多发区。震中附近历史上很少发生地震,震区50公里范围内没有发生过强震。震中附近1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次,是1558年6月15日发生的广东封开5.5级地震,距离这次震中76公里。”潘怀文说。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震中附近出现了滚石滑坡,临时堵塞道路情况。”潘怀文表示:“我们也在持续关注,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关注震区情况,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据介绍,广西苍梧地震是今年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第9次浅源地震。我国每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5级以上浅源地震,今年处于平均偏低的水平,其中5月发生了4次5级以上地震,比较集中。
“我国防震减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大中城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也就是要基本达到6级地震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目前总体看,我国经过多年防灾努力,防震减灾的能力在逐步增强。”潘怀文说。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7/31/c_129192600.htm
7月30日5时18分马利亚纳群岛发生7.8级地震
2016年07月30日 06:02:49新华网报道,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在马利亚纳群岛()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千米。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30/c_129190063.htm
季风作用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别明显:7-8月和12-1月中国7级以上地震出现明显的两次高峰(见图表3和5)。原因在于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使西太平洋海面异常增高,加大了跷跷板效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120.html
由于2016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关注2016年7-8月的地震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321.html
潮汐组合D:7月2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011度,7月27日为日月小潮和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与潮汐组合对应,多地发生6级以上地震。
7月地震多发符合季风变化规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8321.html
30日马利亚纳群岛发生7.8级地震:7月地震完美收官:6级以上地震与潮汐组合有极好的对应关系。
高温、干旱、地震:南亚和东南亚灾害链
我们在2016-5-315:36指出,南亚和东南亚灾害链:高温、干旱、地震接踵而来,在2015-2016年表现得尤为强烈。本文将剖析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提供相关的灾害警报。
2010年10月21日03:38 北京日报报道,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科学家戴爱国在报告中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升温未来30年可能使全球许多地区干旱加剧。本世纪结束前,一些地区干旱也许达到现代史上罕见程度。”
到2030年,美国的干旱程度预计将加剧。本世纪内,许多地区遭受极端旱灾的危险性增高。拉丁美洲大片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亚洲西南大部、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东南亚也面临严重旱灾。
美国因旱灾平均每年遭受经济损失60亿美元至80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干旱引起的灾害在非洲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
这份报告警告,大旱将“严重影响”农业、水资源、旅游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基本生活。
根据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的报告,16个国家未来30年受气候变化影响风险等级为“极高”,面临洪水、旱灾、暴风雨和海平面上升等灾害。
16国中有多个南亚国家。孟加拉国和印度排前两位;尼泊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分列第4位、第8位和第16位。
孟加拉国旱灾和饥荒风险度最高,加上贫困严重、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农业高度依赖等因素,因而排名榜首。印度因人口压力大、资源紧张、贫困度高、卫生保健条件差等原因排名第二。中国、巴西、日本分别排名第49位、第81位和第86位,风险较高。
“中等风险”国家包括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北欧国家受影响程度普遍低,挪威排名最后。
梅普尔克罗夫特公司环境分析师菲奥娜·普莱斯告诉法新社记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方面存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内。这些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差,难以应对食品和水资源安全等挑战。
http://news.sina.com.cn/o/2010-10-21/033818262034s.shtml
一、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和高温
2016-05-0212:28:35央广网张闻报道,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印度数周来持续高温已在该国南部和东部造成超过160人死亡。这已是该国连续第二年收到热浪影响。
今年是印度南部连续第二年遭遇致命热浪,大约有2500人死于炽热高温。今年高温大旱影响3.3亿人,占印度总人口的1/4,大约有300人因为高温致病死亡。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古吉拉特邦的一些河流、湖泊和水库已经见底。
进入4月,安德拉邦的气温一直在44摄氏度左右徘徊。当地气象部门表示,这比去年同期,包括常年平均气温高4、5度。5月一般是最热的月份,预计最严峻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http://forex.jrj.com.cn/2016/05/02122820904525.shtml
缅甸高温天气致数十人死亡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3日08:36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503/c25060-28320168.html
热浪侵袭印度全境 受灾人数超3亿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3日08:36
http://tv.people.com.cn/n1/2016/0503/c25060-28320166.html
缅甸天气干旱致用水危机民众排队取水(组图)
2016年05月03日 07:02:07 |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当地时间2016年5月1日,缅甸Dala,干旱天气导致用水危机,居民前往取水点排队取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5/03/c_128951148.htm
2016年5月1日消息,近期,印度多地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庄稼歉收,牲畜渴死,水库干涸,水力发电能力急剧下降,约有3.3亿人受到影响,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图为印度拉杜尔,一列载有补助用水的火车停在车站。
http://news.163.com/16/0501/13/BM0017AB000146BE.html
2016-03-1104:01:4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旱灾频发重创“粮仓”泰、越、缅无一幸免。
最近,东南亚地区多国频频遭遇旱灾。继泰国遭遇旱灾之后,越南最近也出现旱灾,缅甸则同时遭遇干旱和洪灾。
http://stock.sohu.com/20160311/n440050979.shtml
http://news.youth.cn/gj/201603/t20160316_7747785.htm
二、2014-2016年南亚和东南亚的地震灾害
2015-2016年最显著的地震事件就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的8.1级地震。中国西藏、印度、孟加拉国、不丹等地均出现人员伤亡。
表1 2012-2016年南亚和东南亚及其相邻地区7级以上地震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3 2016-04-1600:25:09 32.75 130.80 10 日本九州岛
7.2 2016-04-1321:55:18 23.14 94.87 130 缅甸
7.1 2016-04-1018:28:58 36.56 71.31 200 阿富汗
7.8 2016-03-0220:49:47 -4.90 94.21 20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7.4 2015-12-0715:50:03 38.20 72.90 30 塔吉克斯坦
7.0 2015-12-0506:24:54 -47.70 85.10 10 东南印度洋海岭
7.2 2015-11-1404:51:36 31.00 128.70 10 东海海域
7.8 2015-10-2617:09:32 36.50 70.80 210 兴都库什地区
7.1 2015-07-2805:41:25 -2.70 138.60 30 印度尼西亚
8.0 2015-05-3019:23:02 27.90 140.50 690 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
7.5 2015-05-1215:05:18 27.80 86.10 10 尼泊尔
7.1 2015-05-07 15:10:22 -7.30 154.50 20 巴布亚新几内亚
7.2 2015-05-05 09:44:04 -5.50 151.90 30 新不列颠地区
7.1 2015-04-2615:09:08 27.80 85.90 10 尼泊尔
7.0 2015-04-2514:45:23 28.30 84.80 30 尼泊尔
8.1 2015-04-25 14:11:26 28.20 84.70 20 尼泊尔
7.4 2015-03-3007:48:30 -4.70 152.60 30 新不列颠地区
7.1 2015-02-1707:06:26 39.90 144.5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7.1 2014-11-1510:31:42 2.00126.50 50 马鲁古海
7.6 2014-04-1921:27:59 -6.70 154.90 40 巴布亚新几内亚
7.5 2014-04-1320:36:18 -11.50 162.10 30 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
7.8 2014-04-1304:14:39 -11.30 162.20 30 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
7.0 2014-04-1115:07:22 -6.60 155.00 50 巴布亚新几内亚
7.3 2014-02-1217:19:50 36.10 82.50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三、高温干旱与地震的关系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加州干旱已经连续发生4年,引发的地震强度增加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4467.html
我们在2016-5-3指出,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也持续多年,强震频发也在旱震理论的预测之中。
尼泊尔的干旱从2006年开始,2009年达到创纪录水平,与2015年的8级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最近南亚和东南亚的干旱、高温、地震频发,警惕更大地震的发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4566.html
我们在2016-7-30日指出, 马利亚纳群岛位于东南亚东部沿海,30日马利亚纳群岛发生7.8级地震敲响了南亚和东南亚地震灾害的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3507.html
四、不一样的特大地震背景
杨冬红等(2006,2011)指出,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 PDO时间位相 | 气候冷暖 | 地震 | |
全球 | 中国 | |||||
1890-1924 | 6(4) | 1 | 0 | 1890-1924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25-1945 | 1(1) | 0 | 0 | 1925-1946暖 | 温暖期 | |
1946-1977 | 11(7) | 1 | 4 | 1957-1976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1978-1999 | 0(0) | 0 | 0 | 1977-1999暖 | 温暖期 | |
2000-2012 | 6(6) | 0 | 2 | 2000-2030冷 | 低温期? | 活跃期 |
注: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统计表明,本轮特大地震是从南亚开始,与前两次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北部开始完全不同,从2004年12月26日起,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4次8.5级以上地震,其中2004年的地震为9.1级;日本仔2011年3月11日发生9级地震,特大地震集中在亚洲的严重形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管理和眼光来分析地震的发展趋势。
杨学祥等(2008)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次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见表5)[6]。
表3 全球1890-2011年8.5级以上地震表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地区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美洲2,亚洲2,)
19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亚洲1)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美洲4,亚洲3,)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0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美洲1,亚洲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表4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洲籍 |
1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2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南美洲 |
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南美洲 |
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亚洲 |
6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7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亚洲 |
8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北美洲 |
9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南美洲 |
10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11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北美洲 |
12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北美洲 |
1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亚洲 |
14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15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16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南美洲 |
17 | 2011-03-11 | 日本 | 9.0 | 冷位相 | 亚洲 |
18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表5 全球1900-2012年8.5级以上地震表(按震级大小排列)
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 震级 | 拉马德雷 | 洲籍 |
1 | 1960-05-22 | 智利 | 9.5 | 冷位相 | 南美洲 |
2 | 1964-03-27 |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 9,2 | 冷位相 | 北美洲 |
3 | 2004-12-26 | 印尼苏门答腊 | 9.1 | 冷位相 | 亚洲 |
4 | 1952-11-04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9.0 | 冷位相 | 亚洲 |
5 | 2011-03-11 | 日本 | 8.9-9.0 | 冷位相 | 亚洲 |
6 | 1906-01-31 | 厄瓜多尔 | 8.8 | 冷位相 | 南美洲 |
7 | 2010-02-27 | 智利 | 8.8 | 冷位相 | 南美洲 |
8 | 1965-02-04 | 阿拉斯加 | 8.7 | 冷位相 | 北美洲 |
9 | 1950-08-15 | 中国西藏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10 | 1957-03-09 | 阿拉斯加 | 8.6 | 冷位相 | 北美洲 |
11 | 2005-03-28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12 | 2012-04-11 | 印尼苏门答腊 | 8.6 | 冷位相 | 亚洲 |
13 | 1922-11-11 | 智利 | 8.5 | 冷位相 | 南美洲 |
14 | 1923-02-03 |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15 | 1938-02-01 | 印尼班大海 | 8.5 | 暖位相 | 亚洲 |
16 | 1963-10-13 | 俄罗斯库页岛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17 | 2007-09-12 | 印尼苏门答腊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18 | 1896-06-15 | 日本 | 8.5 | 冷位相 | 亚洲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0-1965年的特大地震的分布为美洲4,亚洲3,紧接着,1966-1976年中国东部就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
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12年的特大地震的分布为美洲1,亚洲5,紧接着,中国东部7级以上地震的警钟就会敲响。
地震资料的不同分类和排列会给人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们的分类和排列向人类敲响了亚洲强震将强力爆发的警钟。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参考文献
1. 吉野泰造, 国森裕生,胜尾双叶,等.2000年夏季用”基石”网络观测到东京地区的地壳变形.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151-156
2. 杨学祥, 陈震,乔淇源.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3.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4.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5. 杨冬红, 杨学祥,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6. 杨学祥, 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7. 李家林, 张元东. 特殊天象组合期与地震发震关系的检验及应用[J]. 地震, 1993, (3): 32-37.
8. 杜品仁. 18.6a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3): 362-369.
9. 胡辉, 赵洪声, 和宏伟. 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J]. 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4):49-55
10.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J]. Science. 2004, 306:1164-1166.
11.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12. Métivier, Laurent; de Viron, Olivier; Conrad, Clinton P.; Renault,Stéphane; Diament, Michel; Patau, Geneviève. Evidence of earthquake triggeringby the solid earth tides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9,278(3-4): 370-375.
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14.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15.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
16.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17. 解朝娣,吴小平,雷兴林,冒蔚,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425-3433.
18. E. 布赖恩特.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1
1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0.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及中地壳流变结构。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21. 杨学祥, 宋秀环, 刘淑琴.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17(2):53-58.
22. 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23(2): 77-8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276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