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与翁建武博士讨论降水资源表等

已有 4095 次阅读 2012-9-26 17:57 |个人分类:水资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水资源

翁建博士讨论降水资源表等  2012-9-26

在我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880.html  ,对中国各省区市的降水资源量表的说明的留言中翁建武博士细致地提出了一些意见。这里把把原意见与我的看法提出以推进讨论。


5.
我的原文:我把第5列的数据Qi称为降水总量、降水资源量、或者降水资源。它来自年降水量乘本区域的面积。气象界人士大多没有想到这个量的意义与价值,水利界的人士不大愿意突出这个量的基础地位。
翁建武
博士意见:这个数值是与面积有关的数量,只能在一个尺度上使用,不能适用于多个尺度。所以在与空间有关的分析中,用处有限。使用这个数值,不便于绘制等值线图,不能很直观地从空间上表示降水多少。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面积上的水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甚至还要把其他量也计算到单位面积上。大家可能看得到某个省、某个水资源分区/流域有多少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但同时水资源公报也给了这区域的径流深(地表水资源量或径流量除以评价面积)和产水模数(水资源量除以评价面积)。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只是单位不同,而不是基础地位的问题。

张学文答:

既然用的是本论域的面积上的平均年降水量,它自然有资格与面积相乘而获得该区域的水分总量.这应当是几何学的基础知识.
9.
我的原文:第5列的总降水量降落到该省区市以后,它可能形成局部灾害,但是从总体上看,降水使当地的草场、森林、旱田、冰川、河流、地下水得以维持。而河流则把一些降水输送到另外的地方(入海、灌溉、为城市提供淡水)。河水流量是降水的一部分。仅以河水流量代表水资源是片面的。以河水流量除人口所获得的数据(我们社会舆论就是这样宣传的)没有资格代表自然界免费给人类的淡水量。
翁建武
博士意见:

降水要转化为人们能利用的水,人们才能利用。这还要考虑蒸发量。沿海一些岛屿,一年的降水量也能一千多毫米,但是蒸发量却能上两千毫米,所以还是缺水。人们真正用得上的东西,说起来才有意义。难以利用的东西,看得到用不上,也是白搭。我们常使用的地表水资源量水资源量就是可以利用的那部分水量,其中水资源量包括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这部分概念请参考《水资源学》陈家琦 王浩 杨小柳著。

张学文答:

降水落到草场/森林/旱田它们本来就是淡水,也就自动地被利用了,我们多年来的草场/森林/旱田就是这么生存和延续下来的.这是基本事实.而在一定情况下花钱引一些水灌溉它可能使产量更高一些.这是第2位的和局部的.

至于蒸发量,我积极支持水文部门的分析,即我国南方的径流系数基本大于0.5,即蒸发的是少部分(多数变成河水而流出).气象部门提供的蒸发量是吸热很多的蒸发皿的数据.在干旱地区这个数据几乎是毫无意义.真正的蒸发量远没有那么多。

我们吃的粮食是干物质,它是依靠作物的光合作用形成的。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水分蒸发(专门称为蒸腾)的,没有通过作物身体的蒸发(蒸腾)我们就没有粮食。显然没有这些蒸发也没有草场(我们吃的肉)和木材。农作物需要水分应当是不言自明的,对吗。在这个角度下,蒸腾量与农产量成正比例。
10.
我的原文: 宁夏降水资源很少,其农业依靠黄河水灌溉,河流调剂了降水资源。新疆绿洲也是依靠河水灌溉,可这些河水来自上游(山区)降水。长江每年流入海洋的水量是万亿立方米数量级,显然这些被某些人列入河水资源的水分实际是我们没有利用的水分。
翁建武
博士意见:

我们没有利用,不等于这部分没有意义。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40%以下才能确保水生态不受影响,在70%以下才能确保水生态不受不可恢复的影响。要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全部用光,这就是涸泽而渔的做法,不可取。

张学文答

我们需要明确,大家谈的水资源都是多年平均意义下的水分平衡的值.这已经提示我们这个水资源是可再生的,不是吃老本的静态资源(如矿产).所以在多年平均意义下降水必然要与蒸发、径流、地下水平衡。而只能利用70%,或者40%仅是对水利部门对入海河水而言的,它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降水则必须与蒸发径流平衡。即100%地给出路。必须用光。先说这河水是资源,又说仅允许用一分部,这是一些人自己的逻辑混乱。
11. 我的原文:   大城市仅依靠本地(面积很小)的降水量为水源显然是不够用的。这在表中很突出。大城市需要依靠河流把上游的降水(变成河水)引过来利用。所以没有足够河水的支持,就不能搞大城市。北京、乌鲁木齐都是小河旁要搞大城市的错误实例
翁建武博士意见:

这讲到了城市适水发展的问题。但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受很多情况影响的,水只是一个方面。技术水平上升后,城市获取资源的能力也会增强,这提高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也能在资源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承载能力。这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了。每个城市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仅从水资源角度讨论,有点片面了。

张学文答

您认为“每个城市的定位不同,功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仅从水资源角度讨论,有点片面了。”我认为我说得是否片面是小事,核心是大城市的建设必需考虑自然条件的约束,无视这些自然约束,要从千里以外以101立方米的价格引水,显然是大城市决策者失误。作者科技工作者应当把这些自然约束给决策者讲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16963.html

上一篇:9月25日51%国土有雨,总量300亿吨,大暴雨面积1万平方公里
下一篇:9月26日41国土有降水.总量162亿立方米,无大暴雨区
收藏 IP: 222.82.124.*| 热度|

2 尚松浩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