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人工影响天气--新疆气象手册(48)第3篇第6章

已有 2767 次阅读 2020-3-23 10:31 |个人分类:新疆气象手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工影响天气--新疆气象手册(48)第3篇第6章

 2020 03 23

《新疆气象手册》一书(2006,气象出版社)的序,前言 ,提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089.html 

此手册的总目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203.html

 

 

 


6 新疆人工影响天气

新疆是中国气象灾害最多的省区之一。气象灾害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数量的80%和造成损失的60%以上特别是干旱和冰雹对新疆农业危害十分突出。严重的气象灾害促使新疆人影工作起步较早,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就开始了土炮人工防雹和人工融冰化雪试验作业。新疆1960年成立了自治区人工控制天气委员会,1978年改为自治区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以下简称人影)领导小组,19835月成立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区人影办),将人影事业作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多年来,人影工作在新疆抗旱减灾、抑制冰雹灾害、开发空中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和促进人影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004101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影办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人影业务技术体系中的预测和决策指挥、人工催化作业、效果评估、技术保障与科技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孙祥彬)

1 管理机构和人影装备

11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区人影办)是自治区人民政府设在自治区气象局的正县(处)级事业单位,行使人影工作的管理职能。

行政管理:负责全疆人影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制定全疆人影工作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疆人影工作的法规建设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及监督检查。

基础业务和科研:开展人影基础性业务和科研工作,对全疆人影业务和科研实施指导;负责全疆人影现代化建设。

科技服务:负责全疆人影技术装备的定购、供应、安装调试、审验标定、维护维修和人影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人影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推广应用;面向市场研制、开发、推广人影科技产品。

12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体系

新疆已建成了初具现代化水平的人影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成了较大规模的人影火力作业网。2004年(不包括兵团在内)有15个地(州、市)、70多个县、市(场)开展了人影作业。投入飞机一架,作业高炮约300门,火箭发射系统120多部,雷达22部,通讯电台378部,作业点约400个,作业队伍达1700多人,年消耗炮弹10万余发,火箭弹约2000枚。

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分为三级:自治区人影办地、州、市人影办(设在当地气象局);县(场)人影办(雷达站、防雹队)。其中除县人工增雨管理机构设在当地气象局外,县人工防雹管理机构基本上都设在当地农业局。地、县人影办(雷达站)的主要职责是对地、县人影工作的组织、管理和雷达观测及作业指挥,并包括作业人员培训、炮弹、火箭弹的采购运输、作业工具的维修以及作业点建设等。

2 人影作业项目

21 人工防雹

新疆1974年开始使用“三七”高炮,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特制炮弹,1997年开始使用火箭作业技术1978年以前,防雹主要在天山西部,1978年以后,扩展到天山中部南北麓,逐步形成奎屯、玛纳斯河流域;阿克苏、渭干河流域;博尔塔拉河流域;昭苏、特克斯盆地及伊犁河流域;塔城、额敏盆地等五大防雹区。自2000年以来,孔雀河、迪纳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也开始建立防雹体系。人工防雹已成为新疆农业生产特别是棉花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据多年综合分析检验,防雹使雹灾损失减少40%80%

22 冬季飞机人工增雪


1978年起,自治区人影办在西起博乐、东至木垒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包括4个州、地、市和兵团4个农业师的共64个县(市)、团场,土地总面积15.2×104km),连续27年组织实施了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作业从每年的11月开始至12月底或翌年1月结束。使用过的催化剂有介乙醛、苯酐、液氮、干冰、碘化银等。据分析,人工增雪后冬季降水量比人工增雪前有较大幅度增加,减少了冬小麦冻害面积。统计检验表明,冬季降水量的增加是显著的。

23 碘化银发生器人工增水作业

1986年至1993年,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每年在10月底~4月初利用地面碘化银发生器(简称发生器)连续实施了8年人工增水作业,发生器设在山脉(吾尔喀什尔山,主峰高2613m)的迎风坡,海拔高度为1000m,距分水岭2030km,最多时有6台发生器。

作业程序是:当天气系统进入时,701雷达每隔3h进行一次探空测风观测,711雷达连续进行云的观测,在山脉迎风坡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和降水强度观测;当作业点云层明显加厚,地面风转为偏西风,云顶温度在−10℃~−23℃之间开启发生器;当云体明显消散,地面风转为偏东风时关闭发生器。

24 山区人工增雨

新疆山区的暖季云多,空气湿度也大,容易出现有利人工增雨的自然条件,新疆的人工增雨工作的重点应当在山区。到2006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地州有: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市、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哈密地区、石河子市等地、市。各地作业的范围和重点地区有所不同,其中和田地区的皮山、和田、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多数县(市),在各地浅山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点实施人影作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则重点在巴音布鲁克山区,实施“天河工程”开展人工增雨。各地增雨作业时间主要为春、夏季,作业工具为高炮、火箭,火箭发射有固定和流动火箭作业车两种。(孙祥彬)

25 人工防霜

霜冻发生在春秋季节,新疆曾在岳普湖县(1977年)、石河子市“五七”农场(1977年)、石河子市蔬菜试验站(19791980年)、石河子蔬菜研究所和下野地各团场(1985年)以及石河子垦区(1993年以来时有开展)等地实施防霜。新疆防霜作业是采用烟幕或烟雾法: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燃烧发烟剂,在近地面形成较稳定的长时间烟雾,减弱地面的辐射冷却,加上烟剂热量的增温作用,使防霜区近地气温明显高于非防霜区(据石河子总场2分场199356日烟雾防霜试验结果,防霜棉田比未防霜棉田增温1.52.8℃),从而避免或减轻霜冻的危害。

26 人工消雾

人工消雾在中国仍处于试验阶段,新疆仅在1959年和1985年在乌鲁木齐进行过小范围人工消冷雾(温度在0℃以下的水滴和冰晶构成的雾)试验。乌鲁木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航空港,其国际航空港的地位日臻确立,而乌鲁木齐冬季阴雾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为影响交通和飞机起降的严重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日益明显。所以,新疆机场人工消雾势在必行。

3 人影作业工具、探测设备

31 飞机

飞机主要用于平原地区人工增雨(雪)播撒作业,可将催化剂播入云中预定部位,播撒均匀,覆盖范围广。并可携带仪器对作业和非作业区域进行探测,判断作业条件,检测播撒效果。飞机播撒,应考虑飞行速度、播云范围及巡回飞行播撒路径,以选择相应的人工冰核输出率;同时,还应考虑适应不同云系对引晶作业的成核率、冰晶核化速率及云内人工冰核数浓度的要求。

人工增雨(雪)飞机要求安全性能好,包括:飞行上限高度高、巡航时间长、除冰性能好、起降滑跑距离相对较短等技术条件。新疆在飞机人工增雪作业中使用过的机型有:里–2、伊尔–12、伊尔–14,双水獭、安–26、运–12、夏延A、运–8

32 高炮

新疆人工影响天气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利用1955式单管37mm高射机关炮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自80年代起,逐步由1965式双管37mm高射机关炮取代1955式单管37mm高射机关炮,形成了1965式双管37mm高射机关炮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装备,并配有含有碘化银的专用炮弹,可将催化炮弹发射到斜距20006000m的降雨云层和冰雹云中,以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

33 火箭

新疆曾在6070年代使用过土火箭。

新型火箭发射系统,是1996年以来中国研制的地面人影作业工具,配套使用的火箭弹与人影炮弹比较,具有成核率高催化剂量大发射高度高射程远等优点;火箭发射系统与高炮比较,具有便于操作、易于流动作业等优势。1997年新疆开始引进新型火箭作业技术,为适应不同天气、不同地点、不同作业的要求,新疆开发研制了可以同时发射826556mm弹径火箭弹及地面固定和车载流动兼容的火箭发射系统。火箭作业技术已遍布全疆的15个地州和10个兵团农业师。新疆使用的新型火箭弹主要有WR–98BL–1HJD–82RY6300四种型号,均采用焰剂在空中自动燃烧播撒方式。WR–98HJD–82RY6300三种箭体在云中完成播撒作业后,采用降落伞方式自动减速降落到地面;BL–1型的箭体采用自炸自毁方式。

34 雷达

天气雷达是人影作业不可缺少的探测指挥工具,它能跟踪人影作业目标,识别作业云体及作业部位,确定作业时机,分析作业后的云体变化,评估作业效果等,可避免盲目作业和浪费。还可探测冰雹云和增雨作业云的活动规律、路径等特点,为科学布点,评估防雹效果,估算降水强度等提供依据。

35 雷达网

1974年,自治区人影办首次购置一部车载式国产711型测雨雷达,用于昭苏县夏季人工防雹指挥和雹云探测研究。1985年自治区人影办在拜城县建成了第一个由地方管理的活动式711型防雹指挥雷达站,随后,博乐、阿克苏相继建立711型雷达站。自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新疆逐步建成了人影雷达网并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软件升级2004年开始实施更新工作。是年,全疆人影雷达站有24个,713雷达一部,设在区气象局业务大楼;新一代多普勒雷达3部,分别设在乌鲁木齐头屯河、农六师五家渠和阿克苏市(2005年又建成库尔勒、克拉玛依、伊犁3部);714CD多普勒雷达一部,设在沙雅县;711数字化雷达18部,分别设在:玛纳斯、农八师148团、沙湾、乌苏、奎屯、博乐、农五师89团、塔城、伊宁、农四师(伊宁)、特克斯、昭苏、农四师75团、吐鲁番、拜城、阿克苏市、农一师8团、和田市。其中和田和吐鲁番的雷达用于人工增雨观测,其余以人工防雹观测指挥为主。

36 PMS粒子测量系统

PMS粒子测量系统是1986年自治区人影办从美国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曾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冬季飞机云雾探测研究中使用。它是能连续自记实时显示的光电测量系统,可检测大气中直径从0.12μm6400μm的云和降水粒子以及气溶胶粒子。该测量系统由机载、地面测量仪和资料收集处理设备组成。

37 机载碘化银发生器

自治区人影办1985年从美国引进(中国首次引进)机载碘化银发生器(简称发生器),一直用于北疆沿天山一带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作业。发生器是针对冷云催化播撒的作业工具,由自动控制仪(在机舱内)和两个完全相同的播撒器(分挂在飞机两机翼下)构成。播撒器由储液罐(由1.5mm厚的不锈钢制成的48L圆桶)、仪器舱和燃烧室3部分组成。发生器具有催化量、催化时间可调节,成核率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10℃的温度条件下,成核率为10141015/克,一次可连续进行2.53小时的播撒,是迄今国内外比较先进的飞机人工增水催化装置。

38 地面碘化银丙酮溶液燃烟发生器

由气泵、溶液储存罐、燃烧室、点火与控制系统组成。其特点是经济方便安全维护简单可长时间大剂量播撒,具有自动开启、关闭、测温等功能,抗风、抗雨能力好,不受空域限制,主要适合于山区地形云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由于人工冰核要依靠垂直上升运动和湍流扩散作用输入云中,因而这种作业中,能直接参与核化的比例偏低,所以当地面风速偏小时,应增加喷口压强和提高燃烧温度,以提高作业效果。

4 作业程序及技术要求

41 北疆沿天山一带飞机人工增雪作业程序

自治区人影办建立了人工增雪作业程序

规定每天18时前,各地气象台向作业指挥部报告未来24小时作业区的降水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做出当晚或第二天是否进行作业飞行计划,并向有关部门申报空域。

根据天气监测资料,确定作业飞机是否起飞,起飞时间和飞行地点。天气实况监测的程序是先远后近:① 利用3小时绘图天气报了解国外天气上游测站的天气实况;② 向作业区天气上游边境测站了解当时的天气状况;③ 当天气系统前部云系移入作业区时,利用测雨雷达联合监测降水云系的演变和发展;④ 向作业区内各气象雪情观测点了解云层发展和降水实况。

作业探测飞机进入云层后,首先在20km范围内爬升,进行云体垂直方向的观测,然后根据云带走向做水平观测。依据观测数据确定适宜的播撒云体。

根据目标云的结构特征,确定作业播撒方案,实施作业播撒。作业播撒方案包括:作业时间、部位、剂量、飞行方式以及飞行路径等。人工引晶(播撒层)高度宜在过冷水云层的顶层,作业飞行通常采用“蛇形”或“S”形播撒。同时对云物理宏、微观变化进行观测。播撒停止后,通常下降飞行高度(距作业层500m左右),横穿播撒线路飞行,以取得作业播撒后,云层宏、微观参数变化的资料。

作业后,及时处理机上观测资料,并汇总各地天气预报、气象观测、雷达回波、雪晶、雪强观测、无线探空和系留气球低空探测等资料,综合分析作业效果。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生产指挥部门发布人工增雪作业和雪情简报。

42 飞机人工增雪观测项目

飞机观测: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检测大气中直径从0.12μm6400μm的云和降水粒子以及气溶胶粒子。

雷达观测:利用北疆沿天山一带的天气雷达网为增雪作业提供云层条件、作业时机和云区信息,同时采集雷达回波资料供分析研究。

探空观测:当预报有降水系统过境时,乌鲁木齐站加密探空观测(每间隔6小时或3小时一次),用701型测风雷达跟踪观测高空各层的温、压、湿、风等气象要素。为详细了解冬季低层的温、湿结构,还利用系留气球悬挂59型探空仪进行探空观测(最大监测高度距地1400m)。

地面降雪强度观测:在飞机人工增雪试验区内布设若干个观测点(最多时达20多个),在降雪过程中,每隔20分钟一次,用称重法测定降雪强度。

地面降雪微物理观测:包括雪晶的印模复制(Formvar复制法)和显微摄影观测、溶雪滴谱观测等。

微波辐射观测1992年冬季使用北京大学研制的地基双通道(1.35cm8mm)微波辐射仪,对云中的过冷液态水和水汽进行连续测量。

地面降雪酸度及化学成分观测:在地面布设观测点采集雪样,测定其化学成分及酸度,分析研究大气和降水的污染状况。

43 飞机作业的天气标准和实施播撒的指标

标准:① 作业区外的天气上游测站已出现2mm以上的降水,同时天气系统的前部云系已进入作业区;② 在作业区内雷达探测到强度大于20dBz的大片层状云回波,并处于加强发展阶段;③ 作业区内的天气上游测站已观测到较厚的层状云系,并开始降雪,雪晶多呈枝星状,且表面粘附大量过冷水滴。

指标 云顶温度高于20自然冰晶浓度较小或高层无降雪带(引晶云)存在 云内最大液态水含量大于0.1g/m3 过冷水云层厚度应大于1km

44 炮点、火箭点布局原则

依据当地雹灾旱灾天气气候特征降雹地理分布(雹击线及雹击带)的资料分析,进行科学设计、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和主管机构批准后实施。

根据当地对开展高炮增雨、防雹的需求,一般在经济作物区、重点农业区和干旱需水区布设,经济社会效益较显著。

当地气象部门有相应的技术力量,作业能在雷达的直接指挥下进行。

能逐步实现联防作业,特别是防雹作业,联防才能提高效益。

拟开展防雹、增雨作业(试验)地区的政府、群众和社会环境能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45 冰雹云雷达回波的早期识别

冰雹云早期回波形态和雷达参数的特征一般不明显,应着重分析环境场和初始雷达回波的早期增长特征。新疆地区冰雹云初始雷达回波(10dB)的形成高度应在4km以上;初始回波的前5min内,垂直增长速率应大于0.5km/min,水平增长速率大于0.4km/min,雷达反射率增长速率应大于4dB/min5分钟内强回波区重心上移高度应大于1km

第一块冰雹云的初始雷达回波通常出现在地形抬升区局地热对流多发地段以及锋面飑线切变线等气流辐合区;成熟单体降水形成的下沉气流推动邻近地区暖湿空气抬升,也经常造成初始回波的突发性增长。另外,两块对流单体的并合处,或两个条带回波的交汇处也都有利于冰雹云初始回波的突发性增长。冰雹云雷达回波的早期识别程序是:① 从大范围环境场中寻找有利于产生降雹天气的对流回波系统;② 从已确认的对流回波系统的有利部位寻找可能形成降雹单体的初始雷达回波;③ 用雷达跟踪观测方法测定初始回波的形成高度、强度和增长速率,对照本地区多年积累的判据予以识别。

46 防雹作业时机和剂量

早期催化作业时机应选择在冰雹云跃增阶段或孕育阶段前期,即降雹单体初始雷达回波识别后,应立即进行催化作业。作业播撒高度应在−6层以上,播撒层厚度一般控制在1km左右,个别可达2km。新生单体的作业部位应选择在初始回波的中央区域,对成熟的强单体或多单体冰雹云,作业部位应选择在云体前部的悬挂回波区或新生回波区。作业剂量取决于播撒区的体积Vkm3),含水量Qg/m3),催化剂的成核率F(个/g)。

47 雷达指挥防雹作业程序

确定作业播撒区域估算作业播撒体积

根据气象资料,计算播撒高度处含水量,或根据回波强度估算播撒区的含水量;

算出播撒区用弹量;

选择合适的作业点,算出高炮或火箭发射的仰角和方位角;

下达作业指令,实施催化作业;

将催化剂送入预定云区后5分钟,如果降雹危险性继续存在则重复上述程序,进行第二次催化作业。如果第二次作业后,降雹危险性仍然存在,则进行第三次作业,直到降雹危险性消除或雹云移出联防区为止。

48 石河子垦区防霜烟雾剂制作

烟雾剂主要成份的配比如下:① 氧化剂:硝酸铵或硝酸钾,30%左右;② 助燃剂:锯末、煤面、硫磺分别为40%15%5%;③ 燃烧剂:废柴油或废机油5%;④ 发烟剂:适量沥清。

加工与制作:① 先将沥青加热到80120℃,待熔化成稀糊状,再将锯末倒入锅内炒拌,文火加温。硝酸铵在另一锅内加热熔化。待两锅温度下降后,混合搅拌均匀,即成为制作烟雾剂的原料。② 用旧报纸或牛皮纸制成圆柱形外壳,将烟雾剂原料装入壳内压实,两端用双层旧报纸封住,制成的防霜烟雾弹重约3kg。使用前将筒顶开一小孔,插入引火索,筒壁上开3–4排小孔,每排5–6个,直径约1cm,上下排成三角形。防霜弹外壳也可以用0.5cm的薄铁皮加工成直径30cm左右的铁桶,高约50cm左右,底部焊死,在筒体上钻对称的四排小孔,每排8–10个。把烟雾剂原料装入桶中,顶部用铁皮盖密封,在桶底钻一个略大的洞,使用时用插入的导火索引燃,铁桶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且燃烧时间较长,烟雾剂浓度大。对大面积的棉田还可利用田间地头的杂草桔杆发烟,效果也很好。

49 防霜技术方法

加热法:国外采用加热炉,燃烧石油为果园增温。

送风法:当近地面出现逆温层时用送风机吹风,使上下层空气混合,地面增温。

喷水法:用喷灌设备对作物不断喷水,可防止温度降至−4℃的霜害。

泡沫法:国外利用泡沫发生器,将朊基泡沫精加水稀释与大量空气混合搅拌,然后喷洒在作物上,形成55.7cm很轻的泡沫保温层,可持续十几小时。

烟幕或烟雾法:利用燃烧产生烟幕或用烟雾发射机或超声波雾发生器来喷射水和油的混合物,产生气雾,防止辐射冷却造成的霜冻;国外也有用白色固体气溶胶来代替普通烟幕;日本研究用蒸发抑制剂来产生不易蒸发的小滴雾进行防霜。

其它防霜方法:温室法、覆盖法、灌水法等。也有给作物表面喷洒药剂防霜,如喷撒多价乙醇,乙烯乙二醇进行防霜。

410 火箭发射系统使用

车载式发射架行车时,应将导轨组件平稳地放在行车支架上部,用螺栓紧固;发射架安装时使立柱能在底架导轨上滑动自如;手柄锁紧后应定位牢靠,不松动,射角调整和锁紧自如;射角在气象雷达探测指导下选定,还应根据环境风场特征作相应修正;用专用电缆连接发射控制器与发射架;人员撤离禁区后,打开控制器电源,置检测状态,检测入装火箭后通道电阻;打开发射控制电源,置发射状态,打开升压开关,确认点火指示灯亮,听口令按钮发射,发射后置发射控制器于初态,关闭电源。

5 人影作业安全与规划

51 人影作业点建设要求

固定作业点应按两库(宜采用框架结构)、两室(宜采用砖混结构)、一台的标准建设。两库:高炮库,建筑面积不小于20m2。弹药库,建筑面积不小于10m2。两室:值班室,建筑面积不小于15m2。休息室,建筑面积不小于20m2。一台:平整夯实的作业平台。值班制度、岗位职责和射击方位坐标图按要求书写、制作整齐,统一贴挂。每个高炮作业点的作业人员防雹不少于4人,增水的作业人员不少于2人。

52 炮点、火箭点设定的条件和要求

炮位的设置地点和发射方向,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需避开航路航线城镇油库重要电力设施国道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经自治区人影办审核后报空域管制部门审查批准。

高炮作业点一般应在作业影响区域(保护区)上风方4km,在迎风坡设置;如属科学试验,炮点与炮点之间的间距应按影响范围15km2内设立一个炮点为宜,进而测算保护区内需设的高炮作业点数。

炮点要在雹云和增雨作业云系经过频数最高的路径上设置。

周围视野开阔,视角≥45°,射击点远离居民点500m以上,依据不同方位、仰角时炮弹的射程、射高表,绘制高炮最大射程弹着点范围内城镇、村落、工矿企业等人口较集中地点坐标示意图。

交通、通讯便利,能保证组织适时作业。

炮点名称(地名)、地标、经纬度、统一编号、通讯代码、炮长及炮手名单,应上报空域管制部门及自治区人影办。

由于火箭发射系统与“三七”高炮具有类似的特点,对火箭作业点的布设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选择,原则上可参照高炮作业点的布设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53 空域安全

年初将当年的作业计划上报自治区人影办。作业计划包括:作业时段、作业点(含流动作业点)的编号、所在地名称(含经纬度、海拔高度),作业工具、通信工具。在作业季节,县级以上人影主管机构向空域管制单位提出作业申请,各作业点在批准的时空范围内作业,作业完毕应立即上报空域管制单位。未经空域管制单位同意,严禁擅自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点、指挥中心、空域管制单位三者之间要保持双向通信联络畅通,在申请的作业时间内未完成作业,应立即停止。需继续作业的,要重新申请作业时间,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作业时,应随时观察作业空域,若有异常情况则立即停止作业。各值班人员要认真做好空域申请及批复记录。

54 作业安全

所有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必须参加区、地(州、市)人影主管机构组织的安全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后方可指挥或作业。作业前要排除危及或干扰作业安全的因素,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场地,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每次作业前应对高炮进行安全检查,确认无故障后方可作业,作业时一旦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作业,按操作规程排除故障。

高炮射击仰角在45°81°,采用大射角(≥60°)射击时,炮手及阵地附近应注意顶空安全,防止碎片伤害。作业发射方向应在射击方位坐标图界定的范围内,严禁向城镇、人口稠密区、油库、重要电力设施等方向射击;每次作业完毕后应清理作业场地,清点人雨弹用量,认真填写作业记录;高炮人工增雨(防雹)炮弹(以下简称人雨弹)包装筒失封、受潮、裂纹、变形、锈蚀、引信帽松动或破损,均不得使用。

人雨弹在搬运装填时要轻拿轻放,严禁碰撞,不得使用过期人雨弹,发现过期人雨弹、哑弹应另行存放,并填写数量;发生底火瞎火时,绝不能立即开炮闩,应等待1分钟以后才允许打开炮闩,并作相应处理;作业后,未使用的人雨弹按原样装箱入库,已开封的人雨弹应在短期内使用完毕。发生重大事故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报告。发生一般事故时,应以书面形式将详细情况逐级报告上级主管部门。从事作业人员的名单,应抄送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55 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指出: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到2010年,新疆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

建设覆盖全区荒漠绿洲主要河流流域的人工增水业务技术体系和冰雹频发区域的人工防雹业务技术体系:根据地理条件和水资源产生环境,以及新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规划为6个实施人工增水作业区域:① 中天山北坡人工增水区,包括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石河子市、沙湾县;② 艾比湖流域人工增水区,包括奎屯河、博尔塔拉河、精河;③ 开都河流域人工增水区,在天山腹地巴音布鲁克牧区;④ 东天山人工增水区,包括天山东部哈密地区、吐鄯托盆地和博格达山北坡昌吉州东部各县(市);⑤喀什噶尔河流域人工增水区,包括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克陶县;⑥ 昆仑山北坡人工增水区,有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亚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等河流。

根据地理条件、冰雹灾害的分布规律、人工防雹现状,以及新疆经济发展需要,规划为7个人工防雹作业区;①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防雹作业区;② 阿克苏河、渭干河流域人工防雹作业区;③ 塔额盆地人工防雹作业区;④ 博尔塔拉河流域人工防雹作业区;⑤ 昭苏、特克斯盆地以及伊犁河谷人工防雹作业区;⑥ 孔雀河、迪纳河流域人工防雹作业区;⑦ 叶尔羌河流域人工防雹作业区。

2010年前,把新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占重要地位,并具备实施人工增水、实施人工防雹工程基础的地区作为重点区域,优先实施重点工程。

人工增水重点工程:① 乌鲁木齐飞机人工增水基地;② 乌鲁木齐河山区人工增水工程;③巴音布鲁克山区人工增水作业示范区;④ 艾比湖流域人工增水作业区;⑤ 哈密东天山人工增水工程;⑥ 博格达山北坡人工增水工程。

人工防雹重点工程:① 准噶尔盆地南缘人工防雹体系工程;② 阿克苏河、渭干河流域人工防雹体系工程;③ 孔雀河、迪纳河流域人工防雹体系工程。(孙祥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24849.html

上一篇:蹬三轮车的奶奶
下一篇:我国2020年新型肺炎死亡人数的逐日变化图
收藏 IP: 110.152.219.*| 热度|

3 檀成龙 王安良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