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11)——《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文化

已有 4521 次阅读 2016-4-27 21:4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tyle, center

《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文化


/王秉

 

由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我国生产文化的源泉,其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中有许多宝贵的生产安全文化财富,我们不妨去一一挖掘和品味吧。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难能可贵的是,据考证,《天工开物》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与经验,以及一些生产安全防护措施,以保证我国古代生产的顺利安全发展,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它可视为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生产安全领域内最早且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安全文化遗产。《天工开物》中部分文字与图画如图1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诸多生产安全问题,虽比较简单,但其基本原理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有的生产安全问题还是现代科技急需进一步解决的安全课题。总言之,这在古代有关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天工开物》应是研究我国古代生产安全文化的珍贵史料。


1  《天工开物》中部分文字与图画

1.《天工开物》之采煤的安全文化

1)原文: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枝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取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以二三十年后,其下煤复生长,取之不尽。

2译文:煤层出现时,毒气冒出能伤人。一种方法是将大竹筒的中节凿通,削尖竹筒末端,插入煤层,毒气便通过竹筒往上空排出,人就可以下去用大锄挖煤了。井下发现煤层向四方延伸,人就可以横打巷道进行挖取。巷道要用木板支护,以防崩塌伤人。煤层挖完以后,如果用土把井填实,二三十年后,煤又会重生,取之不尽。

3)评述:即便是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还是频发。你也许不禁会问,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煤矿开采中,人们是如何确保自身安全的呢?上述这段文字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通风排除煤矿瓦斯以及防止冒顶和填充等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天工开物》之采宝石的安全文化

1)原文: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縆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

2译文:出产宝石的矿井,即便很深,其中也是没有水的,这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但井中有宝气就像雾一样地弥漫着,这种宝气人呼吸的时间久了多数都会致命。因此,采集宝石的人通常是十多个人一起合伙,下井的人分得一半宝石,井上的人分得另一半宝石。下井的人用长绳绑住腰,腰间系两个叉口袋,到井底有宝石的地方,随手将宝石赶快装入袋内(宝石井里一般不藏有蛇虫)。腰间系一个大铃铛,一旦宝气逼得人承受不住的时候,就急忙摇晃铃铛,井上的人就立即拉粗绳把他提上来。这时,人即便没有生命危险,但也已经昏迷不醒了。只能往他嘴里灌一些白开水用来解救,三天内都不能吃东西,然后再慢慢加以调理康复。

3)评述:上述文字提及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会使人死亡。因此,为了确保安全,需注意以下3个问题:采矿时必须要多人合伙,这可视为最早的采矿安全管理理念;下井时必须腰间系一个大铃铛,当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昏迷时,人可以及时摇晃铃铛以示需要马上提出矿井,以保安全;矿井中的有害气体使人窒息后应及时灌一些白开水等安全救护问题。

3.《天工开物》之提炼砒霜的安全文化

1)原文:凡烧砒时,立者必于上风十余丈外,下风所近,草木皆死。烧砒之人经两载即改徙,否则须发尽落。此物生人食过分厘立死。

2译文:烧制砒霜时,操作者必须站在风向上方十多丈远的地方。风向下方所触及的地方,草木都会死去。所以烧砒霜的人两年后一定要改行,否则就会须发全部脱光。砒霜有剧毒,人只要吃一点点就会立即死亡。

3)评述:砒霜,即三氧化二砷(As2O3)的俗称,它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无臭无味,外观为白色霜状粉末,故称砒霜。上述文字明确地指出了砒霜的剧毒性,它可使人中毒死亡。为了防止烧制砒霜时使人中毒,应利用风向及安全距离加以防护;烧制砒霜的工人应2年后改行,以免砒霜对人的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这可视为是现在“职业危害岗位轮岗制度”的雏形。

4.《天工开物》之采珠的安全文化

1)原文: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人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至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

2译文:采珠船比其他的船要宽和圆一些,船上装载有许多草垫子。每当经过有旋涡的海面时,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这样船就能安全地驶过。采珠人在船上先用一条长绳绑住腰部,然后带着篮子潜入水里。潜水前还要用一种锡做的弯环空管将口鼻罩住,并将罩子的软皮带包缠在耳项之间,以便于呼吸。有的最深能潜到水下四五百尺,将蚌捡回到篮里。呼吸困难时就摇绳子,船上的人便赶快把他拉上来,命薄的人也有的会葬身鱼腹。潜水的人在出水之后,要立即用煮热了的毛皮织物盖上,太迟了的话人就会被冻死。

3)评述:为确保采珠人的安全,上述这段文字提及了3方面的安全防护:采珠船上需装载一些草垫子,若遇到了旋涡的海面,就把草垫子抛下去,这样船就能安全驶过;采珠人需用长绳、篮子与锡做的弯环空管等来保护采珠人安全;人潜入水中感到呼吸困难以及出水后的安全防护措施。

5.《天工开物》之炼银的安全文化

1)原文:靠炉砌砖墙一垛,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炎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

2译文: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靠这一道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

3)评述:上述文字指明了冶炼时必须注意隔热、散热,以保护操作者安全的问题。“隔离”或“减弱”的安全防护思想与办法也是现在惯用的安全防护思想和办法。

参考文献:

《湖南安全与防灾》编辑部.《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技术[J].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1(2):56.

张启寅.我国明代采矿冶金安全技术点滴[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0(4):37.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理论小组.从《天工开物》谈安全生产[J]. 劳动保护, 1975(2):21-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73217.html

上一篇: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10)——原始社会的安全文化图景
下一篇: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13)——人类设计中的6则安全文化趣事
收藏 IP: 218.76.29.*| 热度|

2 史晓雷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