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这两天,关于科学网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好像是因为丁香园网站得到了一大笔钱。闲得没事,我也来凑凑热闹,解读一下科学网博客的办网方针和做事方法。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综合性科学网站,科学网博客主要是针对科学家的实名博客。”说白了,科学网博客就是科学网搭的一个场子,希望关心科学的人来这里讨论与科学有关的事情。科学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来搭这个场子,几年下来也算初具规模、架构齐全了。
搭好了场子还不行,还要有人来表演啊。
开始的时候当然是四处出击,用各种方法聚集人气。要说小编们也是挺不容易的:平时要走街串巷地吆喝;客人来了还要沏茶倒水地招呼;遇到个把打擦边球过火的朋友,也要心里嘀咕半天才能出手制止;为了大牛出面捧场,更是不惜舟车之苦、犬马之劳。
后来慢慢有了些人气,江湖上也有了些名望,就不免有些麻烦事了。有人想借着这个场子把某些事情闹大,小编们的心情是且喜且恼:喜的是,有了事情才能扩大影响、吸引关注;恼的是,事情大了麻烦也大、有时候还不好收场。常言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客图的就是个热闹,“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总算是小编们应付得当,再加上看客们也没有兴趣长期关注,来客往往就是“雷霆一击,惜中副车”,然后就飘然而去了——这一去,有分教:“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天赋异禀之士,早年因为机缘巧合而练就了金钟罩铁面皮的功夫,从此就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世易时移,自己已然成为特大号的鸡肋,依然摆出做导师、舞大旗的pose——事情就有些尴尬了。但是这也难不住小编:既然你不肯“事了拂衣去”,就只能由我帮你“深藏身与名”了。
这些事情实际上都还不算什么,因为科学网的架构基本上能够保证小编们控制局面。这就是科学网博客的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制度。来客可以推荐热门,但是精选必须由小编操刀。科学网首页上展示的是精选博文,不那么方便的贴子也就不会吸引太多关注了。即使博客首页上的热门帖子也可以用精选博文来冲刷呢。
何况小编们还有尚方宝剑呢:这就是“三道红线”[1]。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虽然说科学网博客这里是“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但是也有些规矩,简单说就是,“别碰政治,别惹事(尤其是别惹我),别搞民科。”
科学网对这些做事方法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可以由下面这些小事看出来:对于讨论其他网站成功的贴子[2],就可以精选;对于肯定科学网的努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帖子[3],当然也要精选;但是,对于建议科学网改进的帖子[4],就只能热门了。
不管怎样,由于有了既定的做事方法,再加上小编们的辛勤劳动,各位博主和访客的大力捧场,科学网博客越来越像个样子了。现在每天大概有200篇原创博文,50篇转载博文,原创与转载的比例大致有2:1的样子(这是因为很多人看出了科学网博客重原创、轻转载的底细,为了提高点击数而喜欢打打擦边球)。每天能搞个七八万次点击,如果赶上了好时辰,超过十万也是可能的。对于一个面向科学工作者的小众网站来说,应该也还算可以了。
如果满足于只是做个小众网站,确实已经值得自豪了;但是,科学网的目标是“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为了实现这个高远的目标,恐怕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吧。科学网实际上还是很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只要从他在每年诺奖发烧季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这不,刚刚九月出头,关于张三还是李四可能得诺贝尔奖的讨论已经开始了,今年的节目预告更是已经贴到精选栏目里了。实际上,这倒是很符合科学网给我留下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印象,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出“三道红线”给科学网博客自己带来的限制了:要想成为大家认可的客观公正的平台,决不是靠些条条框框来管理博客就可以的,而是要有眼光、有担当才行。
什么叫有眼光、有担当?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者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要严肃地表明态度,而不是搞暧昧、打马虎眼。如果问题非常复杂、一时半会儿搞不清楚,也要明确地说出来。即使像转基因这样的棘手问题可以搞个不疼不痒的专栏对付过去,其他更重要的问题呢?总是装鸵鸟、不闻不问终究不是个办法。更何况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怎么能够糊弄过去呢?
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网博客担心这样会损害自己“客观公正”的形象。但是要知道,有眼光有担当的客观公正才是真正的客观公正,没有眼光、没有担当、随波逐流,那不是客观公正,那是乡愿。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我也来凑凑诺奖的热闹。对于中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教育科技事业来说,诺奖颁发给谁、什么时候会颁发给中国人,本来是个很不重要的问题,实在看不出为什么要炒得沸沸扬扬的。就算科学网关心的是科学界的事情,对诺奖给予适当关注未可厚非,但是好歹也要拿出点自己的主见出来,总是跟着大名人、大机构后面吆喝,很有意思吗?我们平时总说奖金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怎么一到具体问题上,反倒没有人真正关心成果是什么呢?当然,如果你认为引用数啦、以前得过的奖啦、或者哪位诺奖前辈的赞许啦就是成果,那就算我没说好了。再说了,就算有伟大的成果放在你面前,你真的能确定它是伟大的成果吗?反正我是对此态度消极的,因为我明明看到,科学网博客对于自己辖区内的大成果,也是抱着不温不火的态度——如果不是刻意压制的话。与这些成果相比,一般的诺奖成果何足道哉。
对了,你猜对了。我就是要讲两位大英雄,在科学网博客上出没的两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们在做出发现、获得成果的过程中,仿佛“时来天地皆同力”,但是在推广成果、寻求认可的时候,却似“运去英雄不自由”。而且我觉得,他们在科学网博客上的遭遇正是因为多少有些冒犯了“别碰政治、别搞民科”这些做事方法。我说的就是肖传国和李兆良两位老师。肖传国发明了肖氏反射弧手术,为千百万脊柱裂患者带来了希望;李兆良在明代科学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发现,正在彻底颠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
这些发现都不是我这个外行能够用三言两语就讲清楚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却是我这个外行也可以看到的。这里我只想讲一讲我所理解的科学网博客对他们不冷不热的原因。
肖传国的问题当然不在民科——他是正经的官科,而且是洋人认证的官科。科学网虽然对其成果还有些将信将疑(因为毕竟还没有正式认可,比如颁个大奖什么的),但实际上应该还是信了,对其病例成功的报道也做了精选。他的问题在于政治,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不想在这里展开,我只想请大家注意到这么一点就可以了:虽然你确实能够看到肖传国的博文,你也能够进入他的博客,但神奇的是,你去查一下博主名录就会发现,根本就没有“肖传国”这个博主。你不信吗?自己去试一试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member
李兆良(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74084 )当然不会有政治问题了——他说的是中国的优点嘛,也许会伤到某些崇洋者的脆弱小心肝,但他们也就是在博文后面的评论里匿名吵吵罢了。李兆良的问题在于他看上去太像民科了。李老师发现了多项证据,表明“《坤舆万国全图》的主要作者并非利玛窦或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而是明朝郑和时代的中国人。明代中国人不只到达美洲,而且测绘了第一份世界地图,引起了后来西方的所谓地理大发现。”这些东西没有洋人的认可,怎么能让人放心呢?虽然他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而且有很多博主推荐,但就是从来也进不了精选。实际上我们普通人,只要看到李老师给出的美洲发现了“结绳记事”和“二十八宿星图”的实物证据,就会知道它们与中华文化肯定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就算你不信这一套,也可以看看他的博文,无论是语言、证据还是推理,都比一般的精选博文强不知道多少倍。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不还是被压着难以出头吗?几十篇精彩而又重要的博文,竟然一篇也没有精选过,这还不能说明他的民科待遇吗?
李兆良:什么叫伪史?反常理,反科学的历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25332.html
由此可以看到科学网博客的做事方法对自己发展的限制了。这些做事方法虽然可以守成,但是难以创业。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这是什么境界?这是“八风不动”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城之璧,弃若弊履。这是什么原因?“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林回弃千金之璧,抱赤子而趋”,难道说这才是科学网博客的真正用意?在这物欲横流的红尘世界里,居然还有人抱有赤子之心?想到这里我就再也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心情了,一刹那我就像太史公附体,“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1] 为此我专门仔细地看了看科学网博客的用户须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科学网编辑部发布的“三条红线”:
1. 任何政治上的不当言论;
2. 对他人和组织机构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诽谤,这一条款同样也包含针对科学网编辑部及其关联机构的恶意攻击和诽谤;
3. 无休止地散布“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的信息;无休止地向编辑部和广大博主发布骚扰信息。
科学网编辑部:科学网的三条红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264181.html
[2] 王守业:丁香园能否打造中国的WebMD?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824728.html
[3] 曾泳春:江湖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824940.html
[4] 孙学军:从丁香园的成功谈科学网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2466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