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工作很重要,科普工作很难做。王德华老师的博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问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807482.html ),我也来说说科普工作的困难。
科普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足够的素材,科普工作者无法靠科普工作谋生。理解了这个困难,就能够理解科普工作难以开展的大部分原因。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现在的科研成果这么多,怎么能说科普工作没有足够的素材呢?原因在于,科普的目的并不在于向普通人介绍具体的科研成果,而是让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主要精神和基本手段。然而,科学的主要精神和基本手段是非常少的,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对它们做了很多介绍。如果你完全掌握了中小学教育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就具有足以理解大部分科学工作的能力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并不太成功,很多人不相信他们在中小学学到的东西的重要性,结果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没毕业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
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人类主动地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已经有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历史了。科学的主要精神不过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知道这些道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只是成功地把数学引入了研究工作,强调了定量地检验科学预言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手段也就不外乎仔细地观察客观世界里的现象和过程,用可控的方式改变可能影响这些现象和过程的一些主要因素,建立适当的模型先定性后定量地预言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结果,再用实验结果和这些预言进行对照,从而找出不足,然后再重新开始。可以看出,这些东西在上大学之前就都知道的,掌握了它们,就可以去了解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读别人的科普文章),也可以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写自己的科普文章)。
每个人有必要了解科学的主要精神和基本手段,但是并没有必要去了解某个特定的科研成果---除非你碰巧对它感兴趣。这样就降低了科普工作的难度,但是也造成了麻烦。
说它降低了科普工作的难度,是说科普工作并不需要必须提供正确的知识---与王老师的观点相反。即使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工作也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如果要求科普工作只能提供正确的知识,就会因噎废食,反而阻碍了科学成果的传播。只要不是刻意造假、故意忽悠,谁都可以科普---只要他愿意。具有科学精神的读者有能力分辨出真假来。
说它造成了麻烦,是科普工作者因此就无法养活自己。首先,科普工作者不能抢中小学教育的饭碗,因为长久来说,好的科普工作必然要被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范畴。虽然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太好的科普教育会砸掉工作者的饭碗。这样就造成了现在这样“只传授知识,不谈论方法”的现状,而且,因为机构必须定时定量地发布科技新闻,就只能人为地拔高工作的重要性。现在的科普工作基本上完全靠自愿,职业记者的工作只是翻译而已---要么是把科研工作者的专业词汇(凭着自己的想象)翻译成日常用语,或者是把外国新闻翻译成中文。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随便找上一篇科学新闻,然后把作者或译者抓过来问问---我相信有90%以上的不知道他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只能是国家出面来组织,为做好科普工作提供经济后盾---不信你看,我们现在说的好的科普工作者,无论是外国的法拉第和道金斯,还是我国的华罗庚和高士其,他们都不是靠科普谋生的。但是,现在的科技教育体制过多强调了投入的有效性,“砸钱就要听个响”,而且就要听我要听的那个响,什么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们大家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而科普又碰巧不是任何投钱人想要听的响声---所以一切就只能靠自愿了。
如果能够解决这个困难,科普工作的困难就解决了一大半。至于说科普的对象、科普的形式和科普的内容,如何对科研成果进行真假判断和利弊分析,这些都是具体细节,并不难以解决---如何做好科普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只要秉承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精神,都是可以做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