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两次变轨的霍曼转移最优化问题

已有 4407 次阅读 2018-7-30 16:09 |个人分类:大众物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数学计算真是麻烦啊

 

圆形轨道A和B具有共同的引力中心M,火箭利用转移轨道C从轨道A转移到轨道B(图1左图)。一般性的转移轨道是椭圆C,椭圆C与轨道A和B的交点分别是S和E。椭圆C的近地点位于A以内,远地点位于B以外,因为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椭圆轨道上的点到其焦点M的距离是单调变化的。

转移轨道需要改变火箭的速度,改变速度需要消耗燃料,火箭变速前后的质量比是$M/M'=\ln \Delta v /v_0$,其中$v_0$是火箭燃料的喷射速度。由此可知,两次变速后的质量比是$M/M”=\ln (\Delta v1+ \Delta v2)/v_0$。霍曼转移问题就是想把这个值尽可能地减小,也就是说,让$\Delta v1+ \Delta v2$达到最小,其中$\Delta v1$和$\Delta v2$分别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变轨时的速度变化量。

结论:转移需要能量,耗能最低的椭圆轨道与圆A和B都相切(图1右图)。

 

1、两次变轨的霍曼转移问题(左)及其最优轨道(右)

 

证明如下:

转移轨道C与大圆轨道B相切。如果二者相交于E,垂直于大圆轨道B的速度分量不为零,减小这个纵向分量(保持切向分量不变),椭圆轨道将收缩。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纵向分量为零——转移轨道C与大圆轨道B相切(图2)。

 

2、与大圆B相切的霍曼转移轨道

为简单起见,取小圆轨道的半径是1,大圆轨道的半径是$r$,火箭的质量$m$以及与引力有关的参数$GM$都当作1。椭圆轨道的近地点距离是$x=1-\delta$,远地点距离是$r$。

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可以得到小圆轨道的速度为1,大圆轨道的速度为$1/\sqrt{r}$。

椭圆轨道的能量是$-1/(x+r)$,近地点的势能是$-1/x$,所以近地点的速度为$\sqrt{2r/x(x+r)}$。同样可得,远地点速度是$\sqrt{2x/r(x+r)}$,轨道角动量$\sqrt{2rx/(x+r)}$是常数。

在椭圆轨道C和小圆轨道A的交点S处的速度,可以这样得到:根据角动量守恒,可以得到沿着小圆轨道的切向速度是$v_1=\sqrt{2rx/(x+r)}$;再根据能量守恒,纵向速度就是$v_2=\sqrt{2(r-1)(1-x)/(x+a)}$。

这样就可以得到霍曼转移的速度和为

$\sqrt{(v_1-1)^2+v^2_2}+1/\sqrt{r}-v_1/R$

第一项是第一次变轨的速度变化量,其中的$(v_1-1)^2$是因为火箭原来就有速度1,第二项是大圆轨道速度,第三项其实就是椭圆轨道远地点的速度。对这个式子求导,发现它在$x=1$处导数为负数,考虑到$x\le 1$,所以,最小值就在$x=1$处,也就是说,椭圆轨道与小圆轨道相切。

求导以及随后的分析非常繁琐,我们可以在$x=1$处按照$\delta=1-x$展开,可以得到包含$\delta$的一次项为

$\frac{r-1}{r+1}[\frac{1}{v_1-1}-\frac{1}{2(1+a)}]\delta$

方括号里的部分$[\frac{1}{v_1-1}-\frac{1}{2(1+a)}]$显然大于$[\frac{1}{v_1}-\frac{1}{2(1+a)}]$,后者等于$\sqrt{\frac{1+a}{2}}[\frac{1}{\sqrt{a}}-\frac{1}{1+a}] > 0$,因为$1+a > 2\sqrt{a}$。所以,$\delta =0$处是最小值,也就是说,椭圆轨道与小圆轨道相切。


 

3、与小圆A相切的椭圆转移轨道C优于与小圆相交的轨道D

 

 

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两次变轨的霍曼转移最优化问题。最佳的霍曼转移轨道是与两个圆都相切的椭圆轨道。

其实,这么多的计算,只是验证了我们最初的物理直觉,速度增量最好沿着圆轨道的切线方向,因为这是原来速度的方向,也是角动量的方向。在这个方向加速,可以尽可能地增大能量和角动量,而引力场中的运动轨道完全由这两个参数决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126693.html

上一篇:旧金山忆旧
下一篇:三次变轨的霍曼转移最优化问题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5 刘全慧 王安良 谢力 苏德辰 邢志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