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随笔] 原创“0到1”与逻辑性

已有 2464 次阅读 2021-1-11 14: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恐惧的是,把谬误当成真理。

进而

真诚地捍卫谬误,真诚地仇恨真理。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随笔] 原创“0到1”与逻辑性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我们人类永远是渺小和无知的!
       

一、原创时,往往没有真正的“同行”

   原创,基本的含义是“给人类增加的新的重要知识”。
   这种“新的重要知识”,可以是原来没有的新现象、新事物、新方法、新结果、新效果等等。

   因为是“原来没有”的,所以同行评议对这些原创持否定态度,不是“同行”的过失,而是“同行评议”的过失。
   “同行”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旧知识”去评价原创,从而具有“科学地、负责任地”打压原创的基本态度。
   换个角度,原创时往往是“没有同行”的。
   例如1905年及其之后不久,没有几人能看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权威两获诺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公开质疑谢赫特曼的“准晶体quasicrystal”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上没有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There are no quasi-crystals, only quasi-scientists.”
   同行评议,有时评的“同行”们自己的良心和知识;而不仅仅是被评议的科技观点或结论。
   对原创实行公开评审,是个好方法。不要担心没有人去评审,而应该担心这些新的原创不能与人类见面。
   新原创过程中各个阶段性的观点或成果,及时地与人类见面,就是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索尔维会议(Solva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直接目的,就在于直接促进原创中的阶段性观点的碰撞。

   还需要法拉第再次回答:“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二、原创,从0到1,就是从“无知”到“有知”的艰难过程
   大多数类型的原创,从“0”开始。就是①首先在黑暗、混沌、灰色中摸索,采用定性,归纳、类比等逻辑手段,以及想象、动作思维等手段,不断加深认识。也有人说是采用直觉、灵感等。然后逐渐进入混沌+定量的中间阶段。当接近进入“1”时,才能使用定量化、演绎逻辑等手段。

    原始创新往往没有充分的证据。即使爱因斯坦1905年的奇迹年论文里,也有几处逻辑漏洞。

   正如高斯所言:“我已经有了结果,但还不知道怎么得到它。”(求准确的原文出处)
   又如蒲柏(Alexander Pope)称赞牛顿:“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遂一片光明。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the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现实地完成这个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

   也正是这位数学大王高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俗形象,不敢发表“非欧几何”。高斯这样是好,还是坏?
   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1905年他敢于发表哪些有缺陷的论文(白璧微瑕),从而及时地促进的物理学的进步,成就了1905奇迹年。

 

这张假照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和有关人员!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可耻阻碍人类文明进步光荣?

                        
参考资料:
[1]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1/summary/
Dan Shechtman, Prize share: 1/1

[2]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日本学界认为,日本研究水平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而提升,现在有不少尚未斩获诺贝尔奖的重要研究成果,意味着“诺奖热潮”将持续一段时间,但这一热潮最终会“冷却”。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踏实从事基础研究而且,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200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3] 科学网,2008-11-13,《探索》杂志:爱因斯坦一生中的23个错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1/213197.html

[4] 刘全慧,2018-06-15,费曼的另外一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119078.html
   停了一下他接着说,“有一天你们会感觉非常沮丧.有人会抢掉你们的成就”他邀我到他家讨论我的结果.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回答了他所有的问题.后来他在Stony Brook  conference (1969) 会议中口头上提起我和吴的工作不下十余次,会议之后,他不肯交出演讲稿,会议主办人多次催促,他才寄来他撰写的论文,其中无一字提及我和大峻的工作.他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的论文 (Richard P. Feynman,Very high-energy collisions of hadrons,Phys. Rev. Lett. 23, 1415 (1969)),也没有引用任何一篇我们的文章,或提及我给他的任何资料.事后,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私下说明.
[5] 郑洪. 费恩曼先生的另一面[J]. 大学物理, 2018, 37(5): 5-6.
CHENG Hung. Another side of Mr.Feynman[J]. College Physics, 2018, 37(5): 5-6.
http://dxwl.bnu.edu.cn/CN/10.16854%20/j.cnki.1000-0712.180056
   费恩曼教授关于部分子模型的研究中,曾和我有很多讨论,曾邀请我去他家,我用一整天的时间向他详细解释我和吴大峻工作的细节,包括已发表的及没有发表的结果.后来在Stony Brook conference (1969) 会议中他在口头上提起我和大峻的工作不下十余次,但是,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上,他从来不提我和大峻的名字也从不引我们的文章;在私下,他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说明.

相关链接:
[1] 2021-01-09,[汇集与简评] 原创,到底难不难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6418.html
[2] 2021-01-07,[找骂] 打破逻辑学对中国科技界的束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6125.html
[3] 2020-01-23,[随感] 原始创新一般没有充分的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5357.html
[4] 2019-12-27,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评审人,任其“逍遥法外”:真是对真理莫大的讽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1732.html
[5] 2020-08-05,幸运儿,伟大的居里夫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5087.html
[6] 2020-07-22,羡慕居里夫妇当初的科研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3092.html
[7] 2018-08-20,[求证] 居里夫人发的牢骚,是否真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30202.html

   (居里夫人)引用皮埃尔•居里的话说:“无论什么职位都自己去谋取,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情啊。我实在不习惯这种做法,它会使人道德败坏。”[8] 2020-07-21,[讨论] 住监狱是否能做出更好的科技成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2966.html
[9] 2020-06-21,[征集] 真科研需要哪些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767.html
[10] 2020-02-16,[资料搜集] 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What is the use of a newborn bab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8824.html
[11] 2020-10-20,[随笔] 无知,双重无知,三重无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5102.html
[12] 2020-12-27,“同行评议”的永远难题:怎么评?谁去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439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66722.html

上一篇:感谢《在线》给贴出“数据分析中的数据性质与模型优化的小经验”
下一篇:[悲恸] 原创“0到1”近乎自杀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6 许培扬 檀成龙 宁利中 王从彦 刘炜 郑永军 张勇斌 晏成和 刘钢 朱晓刚 尤明庆 孙杨 李毅伟 李学宽 范振英 陆仲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