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寻找共性:兴旺时期的贝尔实验室,和日本诺贝尔奖井喷

已有 3342 次阅读 2020-6-24 13:3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共性, 贝尔实验室, 日本, 诺贝尔奖, 井喷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寻找共性:兴旺时期的贝尔实验室,和日本诺贝尔奖井喷

            

   寻找共性!
   兴旺时期的贝尔实验室,和前几十年的日本(本世纪的诺贝尔奖井喷),有哪些的共性啊?
  
   在对人类社会进步客观规律认识的背景之上,
   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人才成长”和“教育活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未来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科技、教育评价的合理之路。

                   

(1)周程,中国科学报,2019-12-16,日本诺贝尔奖为何“井喷”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012.shtm

   日本国立大学获得的稳定支持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按照学科和人头进行分配的,因此大学教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兴趣自主使用这些经费开展科学研究,而且在多年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锲而不舍地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琢磨多年,取得若干进展之后,还可以基于这些前期研究申请竞争性研发经费的支持。虽然不少人在无人区开展自由探索无疾而终,但是达到预期目标取得重大突破的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没有稳定且充裕的研发经费的支撑,日本上个世纪最后30年不可能有那么多学者在无人区开展自由探索时取得成功。

          
(2)刘庆宽,2019-10-11,又有日本人获诺奖!扒一扒这所诺奖最多的大学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55-1201481.html

   至今,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8人)或者非京大毕业但获奖时在京都大学工作(3人)的合计11人,是日本获奖者最多的大学,东京大学共8人[1]。
   1. 没有大团队,2. 师生接触密切,3. 教授始终在科研一线,4. 不急于出成果,5. 不跟科研成果挂钩的薪资政策,6. 时间安排的规律性,……,9. 不放过细节的严谨性,10. 普遍的加班习惯,11. 根据身份明确的分工

             
(3)贝尔实验室的百年兴衰史,2018-03-20,原创:小枣君,鲜枣课堂 
https://mp.weixin.qq.com/s/V97QvbyDgX7Pt80ZF_4Qtw

   保持氛围离不开对人员流入的把关。
   贝尔实验室的人才选拔极为严格。贝尔实验室历届总裁都有博士学位,有几任总裁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产业界、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贝尔实验室每年只招收极少的优秀人才,初级人员的重要素质包括对科学追求的理念和自我驱动的激情。资深专家的招聘根据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决定。
   其实,对于很多人才来说,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并不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需要的是认同和尊重,还有能够发挥才华的宽松环境。他们的目标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4)电子发烧友网,2019-01-20,贝尔实验室:凭什么缔造了现代科技的半壁江山
https://www.sohu.com/a/290410142_467791

   在贝尔实验室,创新文化的主要负责人是 Mervin Kelly。
   他的基本信条是:一个“创新科技研究所”——正如他拥有的贝尔实验室那样,需要足够多的天赋异禀的人不断地交换思想。但是真正要创新,这些还不够。Kelly 先生坚信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通过电话交换思想?不行!他故意把贝尔实验室的思想者和实践者集中在同一屋檐下。在晶体管开发项目中,有目的地将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电器工程师混合在一个项目组里,项目组中的每个人都各自是理论、实验或者制造领域的专家。像一个老练的交响乐指挥一样,Kelly 先生在科学定律之间,研究院和开发者之间,个人和团队之间游刃有余,时而寻找和谐,时而要求张力。

            

(5)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汤姆逊的学生有8人获NB将,卢瑟福的学生有13人
感谢胡文兵老师提供的新资料!

           

好好去挖掘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引发我国贝尔科学奖井喷

         

相关链接:
[1] 2020-6-22,[求证] 近三十年美国原创性科研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8919.html
[2] 2019-12-02,[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3] 2019-07-26,积极探索“科学和技术”评价的好方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123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9188.html

上一篇:破除论文“SCI至上”:到底要不要论文?要什么样的论文?
下一篇:科学网博客“博客总排行”第27名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0 郑永军 杨学祥 刘立 范振英 曾杰 胡文兵 宁利中 晏成和 檀成龙 TopEdito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