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effhao

博文

雪松的那些事儿

已有 9173 次阅读 2016-11-8 20:43 |个人分类:东哥说花粉|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雪松那些事儿


——自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我的公共号“东哥说花粉”的一些文章,恳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雪松的那些事儿


    提起雪松,最著名的当属南京国民政府办公楼“子超楼”前的两棵啦!!!



 话说那是在1935年,从印度重金购置来的两株雪松树苗,被空运到了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而此时,恰逢南京国民政府办公楼竣工。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先生亲手将这两株雪松树苗种在了新建好的办公楼前,以求“双木成林”之寓意。




   如今,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漫长岁月,在“子超楼”(以林森先生号命名)前,当年林先生亲手种下的两棵雪松只剩下了西边的一棵,东边的那棵却因“病入膏肓”,于2005年确认已死。这棵“寸木寸金”的雪松虽然形单影只,但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这棵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绿古董”,正以其挺拔的身姿,向南京总统府如织的游客讲述着属于那座城市的沧桑。


   雪松挺拔雄伟,耐得住严寒,也受得了酷暑。从文化意义上来看,雪松刚毅而高洁的品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但有据可考的引种却是自1920年开始的,首先种植于南京、上海、北京和青岛等城市,随后推广栽培于全国各地。细细算来,我国种植雪松的历史已近百年,甚至成为南京、青岛、三门峡、晋城、蚌埠、淮安等城市的市树。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雪松是松科雪松属植物,常绿乔木,寿命较长,在原产地可以存活600-700年。雪松的树冠呈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雪松的树叶为针状,长2-5厘米,呈蓝绿色或灰绿色。雪松的幼叶上多会覆盖有白粉,远远望去,就像白雪覆盖在松枝上,故而得名“雪松”。

雪松原产于亚洲西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非洲某些地区和地中海沿岸。产自中国的雪松只有喜马拉雅雪松一种,分布在海拔1300-3300米的高原地区。雪松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为600-1000毫米的暖温带至中亚热带气候,所以雪松移植到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后生长得非常好。

  雪松多为雌雄异株,异株率高达95%。雪松的雌株一般要生长30年左右才能开花结果,雄株开花比雌株略早几年。雪松的花期一般在10—11月,雄球花为圆柱状,先是呈绿色,后来慢慢变黄,长约3厘米,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蚕宝宝”静卧在雪松枝头。




   用手轻轻一碰,黄色的花粉就会扑簌簌地往下掉。孢粉学家将这些雪松花粉采集下来,经处理后,就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一睹其真容啦!花粉粒长76-118微米,将其放到400倍目镜下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雪松花粉长有2只气囊。气囊位于花粉本体的两侧,它们让显微镜下的花粉看上去就像一只只耷拉着大耳朵的小狗,十分有趣。




   雪松的球果呈椭圆状卵形,大约在授粉后第二年的10月成熟,成熟时呈赤褐色。然而,我国却鲜有雪松“结果”的报道,想看到雪松结果,甚至比我们常说的“铁树开花”还要难得10倍。这是为什么呢?

雪松结果必须具备3个条件:雌雄同株;树龄在30年以上;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即使后2条都满足了,雪松也不一定就能结果。因为雪松绝大多数是雌雄异株,而且雄花比雌花要早开10天左右,雄花雌花彼此“不见面”,自然授粉概率极低,又如何能结果呢?
    因此,在实际的园林工作中,为了获得可育的雪松种子,工作人员需要预先采集和储藏雄株的花粉,然后等到雌株的球花成熟了,再进行人工授粉。这样,等到第二年10月,我们就能看见一只只可爱的雪松球果像小麻雀开会一样,聚在枝头啦。





   雪松不仅外表挺拔,品格高洁,它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它能产生一种杀菌素,可净化空气。另外,雪松还是一种“指示植物”,它对空气中的氯气和二氧化硫特别敏感。一旦空气中氯气或二氧化硫的浓度超标了,雪松就不会开花。因此,如果你看见雪松开花,就说明那里的空气质量比较好。


    知晓了雪松开花结果的小秘密之后,你是不是跟东哥一样更喜欢这种植物呢?


——原载于《科学画报》2016年第2期,有改动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知道你最喜欢的花(或偶尔遇见不知名字的花的花粉长什么样,欢迎发信息给东哥,或许下一个主题就是你的哦!!!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东哥说花粉”,更多精美花粉照片,植物趣事及近十年的专业采花手记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45754-1013567.html


下一篇:“花”与“果”的约定——浅谈植物的“花果同树”现象
收藏 IP: 222.66.185.*| 热度|

2 苏德辰 seeker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