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啄木鸟专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对错误的数学论点发表评论

博文

Zmn-1036 薛问天 :谈问题(3)的关键,师教民对dx1=dx2的两种证法的错误,评《1035》。

已有 343 次阅读 2023-12-19 22:13 |个人分类:数学啄木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编者按。下面是薛问天先生的评论文章。是对师教民先生的 《1031》的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 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专栏》中有些文章发扬了啄木鸟精神,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说理的批评。但请大家注意,也有些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这里发布,就是为了引起和得到广大网友们的评论。不要以为在这里发布的文章都是正确无误的。】

 

 

 

谈问题(3)的关键,师教民对dx1=dx2

的两种证法的错误,评《1035

 

薛问天 

xuewentian2006@sina.cn

 

薛问天-s.jpg一,不要在名词上胡乱纠缠。函数有两个微分,一个是函数的因变量微分,一个是函数的自变量微分,当然这两个微分都是该函数的微分。我强调的〖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意思是让你认清对函数等式y=f(x),所求的dy=f´(x)dx,的这个微分dy是函数y=f(x)的因变量微分,不是变量y的微分。其中这个微分dx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不是变量x的微分。强调这点的重要性在于

〖如果不认清这点,在多个函数放在一起时,就要出问题。因为多个函数可以有相同的变量。〗

在正反函数中,函数(1)y=f(x)和函数(2)x=g(y),有相同的变量x。但对函数(1)y=f(x)所求的微分dy=f´(x)dx中的dx,和对函数(2)x=g(y)所求的微分dx=g´(y)dy中的dx,就是不同的微分。因而

〖强调【微分是函数的微分】就是在说这两个dx不是同一个微分。如果你认为【微分是变量的微分】,dx是变量x的微分,那么这两个微分因为你认为都是变量x的微分,dx就是同一个微分对象了。〗

显然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说〖微分是函数的微分〗,因为按照微分的定义,第一个微分dx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第二个微分是另一个不同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这是不同的对象。我们说〖微分是函数的微分〗,因而对不同的函数有不同的微分。说〖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说dx不是变量x的微分,因为不同函数可能有变量相同,变量x相同都是x,但两个dx却是不同的微分。

为了明确地区分这两个微分的不同,我们就严格地把第一个微分dx,即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用dx1表示。把第二个微分dx,即另一个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用dx2来表示。而不再用dx这个符号表示。以上讲的就是我们要说的实际内容。希望师教民先生抓住问题的实质,明确表态,对以上的结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说出自己的看法来。不要在其它问题上继续纠缠。

 

我们現在讨论的是问题(3)。因而我把师教民关于(3),所提出的两个证法中的错误再重复归纳如下,希望师先生对这里面的错误具体明确表态,不要再在其它问题上纠缠了。

问题(3)是说,令dx1是函数y=f(x)的自变量的微分,知dx1=Δx。令dx2 是x=g(y)的因变量的微分,dx2=Δx-o(dy)≠Δx。如果证明了dx1=dx2,这就形成 dx1=Δx 和 dx1≠Δx 的矛盾。说明微积分理论存在问题。

师教民先生用两种方法来证明dx1=dx2。所以问题(3)的关键就是要说明,师教民先生用两种方法对dx1=dx2证明的错误。

 

二,师教民先生第一种方法证明dx1=dx2的错误。

师先生令变量x=x1=x2,而且把函数x=g(y)写成x1=g(y),和x2=g(y),这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对等式x1=g(y)的求微分上。正确的作法是,因为〖微分是函数的微分〗,求微分应对函数求微分,这个等式表示的函数是第(2)个函数x=g(y),所以求出的等于g´(y)dy的微分应是第(2)个函数x=g(y)的因变量的微分。由于师先生已令【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用dx2来表示】,所以得出的结论应是dx2=g´(y)dy。而师先生的错误就错在他说【由x1=g(y)及微分的定义知,dx1=g´(y)dy,】(师《1021》)。

他的错误就在这里。如果仅讨论的是一个函数,你完全可以根据微分的定义,用dx1来表示函数x=g(y)的因变量的微分。但是現在是多个函数在一起讨论,而且你已经令【dx1是函数y=f(x)的自变量的微分】,已经令【dx2是x=g(y)的因变量的微分】,你就不能再认为dx1是x=g(y)的因变量的微分了。所以你这里说【由x1=g(y)及微分的定义知,dx1=g´(y)dy,】就是错误的。(我们批评的是dx1=g´(y)dy,并没有批评说dx2=g´(y)dy是错误的。)

当然由此错误的dx1=g´(y)dy,和dx2=g´(y)dy,推出的dx1=dx2就显然是错误的结论了。

实际上师先生的错就错在没有认清〖微分是函数的微分〗,对等式x1=g(y)求微分,应是对等式表示的函数求微分,那么所求的微分就是函数x=g(y)的因变量的微分。〖微分不是是变量的微分〗,不能因为变量是x1,就以为所求的微分就是dx1。要知道【dx1是函数 y=f(x)的自变量的微分】。错就错在这里。要知道后来狡辩说概念上不同而数值上相等,也是毫无根据的。

师先生说【因为是对包含有y=f(x)的自变量x1的等式x1=g(y)的两边进行微分运算得到的结果是 dx1=g´(y)dy, 所以 dx1 在概念上就是 y=f(x)的自变量的微分, dx1=g´(y)dy 说明两边数值相等. (《1025》)】师先生在这里明显地把微分dx1看作是变量x1的微分,犯了不是对函数而是对变量进行微分运算的错误。

要知道说【等式x1=g(y)的两边进行微分运算】,把等式左端看作是一个变量来进行【微分运算】就错了,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能对变量作微分。而且把变量x1的微分认为就是dx1,而且认为变量x1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就得出dx1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这是毫无根据的乱弹琴。微积分中沒有这样的【微分法则】。这完全是师先生的主观臆想。

更为甚者,师先生最后竟然不承认两个dx的不同,竟然说【不能忘记 x1 还是函数 y=f(x)的自变量, 所以 dx1 当然就既是函数 y=f(x)的自变量微分、又是函数 g(y)的因变量微分了.(《1029》)】

 

三,师教民先生第二种方法证明dx1=dx2的错误。

师先生列出变量相等的公式x1=x2,x2=x1,而且说x1是函数y=f(x)的自变量,x2是函数x=g(y)的因变量。我认为这都没有问题。关键还是对等式求微分上。师先生说由于x1=x2,因而dx1/dx2=dx1/dx1=1,所以dx1=dx2。

由于x2=x1,因而dx2/dx1=dx1/dx2=1,所以dx2=dx1。(《1027》)。

师先生没有讲他是如何推导的。但按照我的理解,正确的作法是对函数求导数。等式x1=x2,列出的是一个以x1为因变量,以x2为自变量的函数x1=I(x2),而且这个函数x1=I(x2)=x2,是恒等函数。由于恒等函数的导数等于1,所以对此恒等函数x1=I(x2)求导数,有dx1/dx2=I´(x2)=1。从而可推出dx1=dx2。但是千万注意〖微分是函数的微分〗,这里的dx1是恒等函数x1=I(x2)的因变量微分,dx2是恒等函数x1=I(x2)的自变量微分。dx1=dx2指的是恒等函数x1=I(x2) 的因变量微分同自变量微分相等。

师先生的错误就在于把这个恒等函数x1=I(x2)的因变量微分dx1,错误地理解为是函数y=f(x)的自变量微分dx1,把这个恒等函数x1=I(x2)的自变量微分dx2,错误地理解为是函数x=g(y)的因变量微分dx2了。因而师先生的第二种方法所证明的dx1=dx2也是错误的。

因而我认为师先生所犯错误的原因仍然是没有认清〖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把对恒等函数x1=I(x2)的两个微分看成是函数y=f(x)的自变量x1的微分和函数x=g(y)的因变量x2的微分了。

师先生说【据正反函数y=f(x)(编号为1)和x=g(y)(编号为2)的定义知,上述正反函数的变量x1与x2是同一个变量x,同一个变量本身肯定恒等于自己,所以x1≡x2≡x,所以自然得出dx1=dx2=dx.】明显暴露了他认识上的错误,把微分当作是变量的微分,认为变量相等x1=x2,就可得出微分相等dx1=dx2的错误结论。足以证明我强调〖微分是函数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的重要作用。我所说的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要说的正就是不要以为变量相同,微分就相同。

回顾一下我前面说的话:

不同的函数有不同的微分。说〖微分不是变量的微分〗,说dx不是变量x的微分,不同函数可能有变量相同,变量x相同都是x,但两个dx却是不同的微分。

这就是师先生错误的根源。

 

 

【编者注。读者可点击頁面最上面的〖博文〗这个选項,来查找本《专栏》的其它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5313-1414546.html

上一篇:Zmn-1035 师教民 : 单个讨论薛问天先生的Zmn系列文章中的问题(3)——评薛问天先生的文章1032
下一篇:Zmn-1037 李鸿仪 : 把有限和无限小数同时一一列出的方法:实数可数的最简证明
收藏 IP: 111.19.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