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则天序,人循序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782219 读书,思考,写作,交流,会友

博文

白对虾传奇(4)四、齐努力精研技术,创新发展

已有 5569 次阅读 2012-7-11 10:19 |个人分类:海洋强国|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创新, style, 传奇, 白对虾

白对虾传奇(4

四、齐努力精研技术,创新发展

1.白对虾抗病能力的发现及确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92年白对虾全人工育苗成功后,自1993年开始我国养殖对虾暴发了流行病,为白对虾提供了展示其抗病优势的机会。1993年6月20在青岛市上马镇对虾育苗场,开始进行白对虾抗病能力的观察实验。在一长方形蓄水池(0.4公顷)的两侧分别放了体长3厘米的白对虾和斑节对虾苗各2.4万尾,两种虾都是热带虾种,池的中间用塑料网隔开,以防止两侧的虾自由穿过,池两侧环境条件及日常管理相同。

当年自6月份起我国养殖的传统虾种——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斑节对虾P. monodon、日本对虾P. japonicus、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长毛对虾P. penicullatus等,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白斑病毒综合症”(WSSV),损失巨大。当时上马镇对虾育苗场共有大小不等10个养虾池,共计600亩。在5月上旬全部养殖了中国对虾,自6月~7月份该场各池对虾与全市、全省、全国绝大多数虾池一样,遭受到了该病毒危害,死亡严重。为减少损失,不得不于7月份提前收虾。而唯有白对虾例外,不但不发病而且生长快,比同期中国对虾平均体长大2厘米。在实验池内,白对虾比一网之隔的斑节对虾大1厘米。8月份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也提前收虾。

9下旬虾池水温已下降到20以下,不适宜白对虾生长,故将其全部收获,移入室内越冬池。共收虾1.97万尾,养殖成活率为88%,平均体长13.2厘米,40/kg。实验证明,白对虾直至收获活泼健壮,无一被患致命的“白斑病毒综合症”的斑节对虾所传染,这初步展示了白对虾的抗病优势。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白斑病毒综合症(WSSV)是当前世界养虾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虾病。19944月国家科委组织了“八五”国家科技应急攻关“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技术研究(青岛)”项目(1994.41995.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了“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南美白对虾与中国对虾养殖比较实验”,以验证它抗病力及在北方养殖的可行性。

19941995年实验在上马镇对虾育苗场的30个虾池进行。16号池于523日放白对虾苗,其余24个虾池516日全部放中国对虾苗,其中79号池做对照组,1030号池做虾病综合防治实验组。密度均为58,200/公顷。两年实验证明:

从抗病能力看,白对虾远远好于国内养殖的所有虾种。自1993年起每年7月上旬,对照组和虾病综合防治组的对虾与全国绝大多数池虾一样,相继发病,大量死亡。于78月份不得不一次次地提前收虾。而白对虾1993年、1994年均未发病,19959月初才开始发病。经病理切片、电镜检查和PCR检疫,表明与中国对虾感染的病毒完全一样,皆为白斑病毒,说明白对虾虽然有较强的抗病力,同样也可感染 “白斑病毒综合症”,但感染程度较轻,未出现死亡。实际上全场对虾乃至全市、全省、全国养殖的所有虾种在客观上与白对虾形成了显明的对照,也都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对照组。相比之下,白对虾对其抗病力比国内所有虾种强得多。

白对虾与中国对虾51623日放苗至921日收虾,养殖4个月,其平均体长分别为12.73cm11.58cm,都达到了商品规格,说明该虾种也适宜北方养殖。

    从其生长速度看,710日前,虾池平均水温25以下,白对虾生长速度与中国对虾基本相同。710日至829日为北方的高温期,虾池平均水温28左右,白对虾生长明显快于中国对虾。白对虾属热带虾种,最适水温为2530。对虾生长并非匀速生长而是随月龄的不断增加而有规律地变速生长,对虾体长瞬时生长速度随月龄的不断增加而递减。如果养殖前期(56)水温也在25以上,其生长速度比中期(78月)必定更快。这说明白对虾种更适于南方养殖。

上述结论被当时国内养殖界所公认,也被尔后的养殖实践所证实。

2.白对虾成为我国主要养殖虾种

白对虾抗病优势及其规模化育苗的成功与推广,使该虾自2001年起已大部取代了国内传统养殖虾种。

海南历年养殖斑节对虾,1999年当海南养殖的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之际,而海南示范基地4个虾池0.93公顷养殖的白对虾,非但不发病而且产量高,平均每公顷产虾8,070kg。在其带动下当年在海南掀起了白对虾养殖热潮,2000年平均单产10,395kg/公顷,对海南养虾热起到了真正的示范作用,成了海南及两广的主要养殖品种。2001年发展成为全国的主要养殖品种。从而振兴了遭受虾病重创的我国养虾业,促进了养虾业的复苏与发展。2001年山东白对虾养殖总产0.5万吨,20021.3万吨;2003年及2004年分别增加到2.732.95万吨,占了全省对虾养殖总产量近50%

养虾品种的更换使全国对虾养殖总产20012005年分别达到:30.4万吨、38.5万吨、78.9万吨、94.2万吨、147万吨,远远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122万吨),其中凡纳滨对虾占了70%以上。

 3.推广高密度养殖技术

对虾高密度养殖又称精养或集约化养殖,我国南方叫高位池养殖,因为这种养虾池位于高潮带,以别于位于潮间带的粗养池。虾池建在高潮线以上,中央排水,沙滤海水及增气是高密度养虾池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泰国对虾养殖以斑节对虾为主,粗养池也都建在潮间带。1990年在高潮带建了面积为310亩养虾池,池底铺上农用塑料膜或塑胶以防止池水渗漏,因斑节对虾有潜沙习性故在其上面再铺上2040cm厚的细砂,进行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试验获得成功,不仅产量高(500kg//茬)而且防病效果好,推广迅速。19931994年我国水产技术人员去泰国参观、考察和工作,将这一技术引入两广和海南改名为高位池养殖,用以斑节对虾高密度养殖,取得成功,防病效果明显好于粗养池。19981999年在我国南方三省发展较快。

泰国对全世界对虾高密度产业化养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泰国不是对虾高密度养殖的原创国家,最早取得对虾高密度养殖成功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7年、1988年分别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及山东省科委“对虾高密度养殖技术研究”项目,将山东省胶州市营海渔业公司对虾育苗场及山东省寿光县第一养殖公司对虾育苗场的育苗池池底改造成中央排水,水池的四个角改成弧形,将每池的进水管分成数根相对较细的进水管,每个进水管的出口加工成扁咀状,往池内注水时使海水通过数个扁咀朝同一方向喷射到池中,促使海水旋转流动,将对虾残饵、粪便旋转到池中央排出。将整个育苗池底改成锅底形、中央排水。排水孔直径15cm,以池底排水口为中心弄成直径1m的锅底形排水坑,其面上安放一个同样直径的塑料板(厚度0.5cm)在该塑料板打上孔,以便排水、排污,又能防止对虾进入排出孔。在塑料排水板中央按放一个竖的塑料管(直径与排水口等同),该塑料管从上到下都钻上很多孔,以便水体的污物进入排水管,又能阻止虾进入该管。该塑料排水管底部呈锯齿形,直接按在排水孔处,其管底部的锯齿起支撑作用和排污作用。在养虾池外面的出水口处按一个便于操作的阀门,每天将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排水阀门打开排水,开始排出的是清水,过几秒钟后排出的是黑色散发出臭味的污水,再过几秒钟后排出水又变清了,说明池底污物已全部排出池外。利用这种排水排污设施,养虾34个月池底光滑干净无污物。当年取得成功,四个实验池共计78.3m2进行了实验,平均产虾1.98公斤/m2,合亩产1,322公斤。其中较好的池平均产虾2.80公斤/m2,合亩产1,868.30公斤。1988年在6个实验池总面积227m2进行了实验。平均产虾2.73公斤/m2,折合亩产1,813.4公斤。平均饵料系数3.05,其中较好的池,平均产虾2.93公斤/m2,对虾平均体长12.02厘米,折合亩产1,953.4公斤,为我国工厂化养虾奠定了基础。1988年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对全国高位池结构改造及其养殖起了指导和借鉴作用。

19995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海南大众凌伟海洋产业公司使用利用琼海水产局的4个高位池(每池34亩,共计14亩)养殖白对虾。当附近虾场养殖的斑节对虾大量死亡之际,本场的对虾非但未发病而且产量高,8月份收虾平均538kg//茬,58/kg。其中一池880kg//茬。在其带动下当年在海南掀起了白对虾养殖热潮。2000年针对现行高位池存在的问题,该公司设计建造了4个新型锅底型水泥底高位池,每个池3.5亩,共计14亩。养殖的白对虾均未发病,平均704.8kg//茬。对海南白对虾养殖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其示范带动下,高密度养殖发展迅速,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在南方三省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9年白对虾高密度养殖经验和体会,发觉现行高位池池底存在着隐患。

池底铺砂、其磨擦系数比光滑的水泥底大得多。所以排污不彻底,在接近池中央的砂层都形成了黑色的还原层,这对水质和养虾极为不利,不得不在收完虾后,将发黑的砂层铲掉补充新砂,而且砂层底消毒远不如水泥底彻底,这都是引发虾病的隐患。1999年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虾高密度养虾技术研究”成果,将海南大众凌伟海洋产业公司的4个虾池(每个3.5亩,共计14亩)的池底全部建成锅底型的水泥光滑池底2000年养虾效果很好不仅产量高于去年更重要的是排污彻底,池底干净无污染,无需维护,一劳永逸。而沙层底则不然,虽然建沙层底一次性投资少,但每茬养虾后必须清除污染的发黑砂层,再补充新砂,操作复杂。斑节对虾有潜沙习性,养该虾种必须池底铺砂。白对虾无潜沙习性,砂层对该虾生长和防病有害无益,所以将砂底改为水泥底,实践证明是合理的和必须的。南方三省新建高位池池底有的已建成锅底型水泥底或平滑的防渗土工膜池底,虾池面积一般100500m2。海南省水产所2002年养殖白对虾平均亩1,000kg//茬,最高2,500kg//茬。再如山东青岛市胶州宝荣水产公司2001年建了14亩高位池,虾池面积150470m2。池底为锅底型水泥底。养虾池上面建无色透明保温塑料大棚,一年养2.5茬半,连续数年亩产量为1,0001,500公斤//茬。

虾池结构的改造,消除了池底污染。提高了虾池防病能力。

4.创立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

200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任春华等以自行发明的以过滤或净化海水水源预防病害为基础,将对虾集约化养殖技术与对虾病害防治技术结合起来的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在三种主要养殖对虾——白对虾、斑节对虾和细角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该技术包括养过滤海水系统或净化海水系统、膜底池塘、中央排污系统等主要养殖设施和虾苗、饲料、水质、病害、对虾品质管理等关键技术。该技术能有效地预防对虾白斑综合症(WSS)等病毒病的发生和敌害生物的危害,防止底质的污染。经过在白对虾、斑节对虾和细角对虾养殖生产中近3年的应用,平均单造产量达到4.510.5/公顷,高的单池单造产量达12.8/公顷,收获规格普遍达到4060/公斤,且养殖周期与国外同类研究试验相比明显缩短,为我国对虾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基础。

水源的过滤、净化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关键的部分。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他们设计了“过滤海水系统”和“净化海水系统”两种海水水源净化处理系统。两个系统工程设计的关键都是要保证优质的水质和充足的水量供应,对于一般的集约化养殖场而言,其日供水量要求达到全场用水量的十分之一,供水量越大越好。若设计一个养殖面积为100亩,单池面积为10亩的集约化养殖场,日供水能力应达到24小时灌满一口池的要求。

过滤海水系统是直接在海滩上建造海水过滤装置,如“过滤海水井”,直接提取过滤后的净化海水用于对虾养成和苗种培育,过滤海水井等海水过滤装置可在海滩的任何潮位线建造,最适合于在沙滩上建造,在泥滩上建造造价较高。

净化海水系统是建造养虾水源的消毒净化池,提取天然海水或经初步过滤后的海水进入消毒净化池进行消毒或净化处理,并贮存在消毒净化池中,再将消毒净化处理后的海水用于对虾养成和苗种培育。该系统的工程造价较低,特别适合于泥滩和老化虾池改造应用。

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的膜底池塘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问题。不管是任何底质的池塘,他们都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衬底。目前,国内生产的防渗土工膜具有良好的价格性能比,是铺设高标准膜底池塘的理想材料。以前在“高位池”建造过程中,采用“农膜加沙覆盖”的方法来建造池塘,虽然在短期内能解决池底污染的问题,但是随着养殖时间延长,特别是经过23造养殖以后,采用“洗沙”的方法,难以彻底清除池底的污染,从而导致不得不采用大量消毒剂来消毒池底,既增加了成本,又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膜底池塘能彻底解决底质的污染问题,收虾完毕,可用高压水枪将池底彻底冲洗干净,下一造养殖时洗净的膜底池塘如同新池一样。

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增氧机除向虾池提供大量的溶解氧外,还具有搅动水流的作用。虾池中央排污系统的建造正是利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在具有一定坡度的虾池中央,建造中央排污口和中央排污管道,使虾池养殖中产生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在增氧机搅动的水流作用虾向虾池中央集中,并通过埋设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稳定。为了充分发挥虾池增氧机和中央排污系统在适时清除虾池废物中的作用,虾池一般设计成圆形池或方形圆角池,其中圆形池效率最高,但会浪费部分土地,方形圆角池有利于节约土地但排污效率不及圆形池。为了便于虾池管理和使中央排污系统排污比较顺畅,提高排污效率,膜底池塘的单池面积以0.5-0.7公顷为宜。

蟹与虾同是甲壳类,经电镜及PCR病毒检测,表明蟹类是白斑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蟹类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出粗养虾池,所以粗养池虾病严重,防不胜防。一般高位池池壁高于地面2040厘米,外池壁粗糙,不能完全杜绝蟹类攀入池内。海南大众凌伟海洋产业公司建新虾池时,每个池的四壁都高出地面60cm以上,而且外池壁光滑,从而完全拒绝了蟹类攀入池。彻底切断了蟹类传播病毒的途径。使发病率大幅降低。由此南方三省的高位池都相继加高到60cm以上。

他们还建立了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的技术体系。

首先是虾苗管理技术。他们采取两个主要技术步骤:一是用健康培苗技术培育虾苗;二是用PCRRT-PCR技术对虾苗进行WSSVTSV进行快速检测,并对虾苗带病状况做出评估,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

第二是饲料管理技术。他们用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对虾集约化养殖。由于放苗量高,水源又经过过滤或净化处理,池水中没有可供虾苗摄食的基础饵料,因此首先采取当天放苗当天投饵的新方法进行养殖。其次是选择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并根据对虾的不同生长期投喂不同大小和营养成分的饲料,并严格控制好投饵量,做到准确投饵。

第三是水质管理技术。与一般养殖技术一样,将主要水质因子控制在对虾的适宜范围之内。与一般养殖技术的不同在于:对水质的透明度和水色的需求不严格,但维持水质的相对稳定是关键;通过换水和生物制剂等来维持水质的稳定,而不是通过大量使用消毒剂、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来调控水质的透明度和水色。

第四是病害管理技术。通过过滤海水系统或净化海水系统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病毒的媒介生物,以防病毒病的发生;其次是通过适时换水和使用生物制剂稳定水质,预防细菌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第五是对虾品质管理技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进行对虾生产。

三种主要养殖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的试验自1999年初开始实施,首先在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养殖中取得成功,2000年引进细角对虾以后,又在细角对虾的养殖中取得了成功。已取得的三种主要养殖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试验结果如下:在白对虾养殖中应用,放苗规格为体长0.71.0cm,放苗量为5775万尾/公顷,养殖周期72120天,多数为80100天,单造平均产量为4.510.5/公顷,最高单造单池产量达到12.8/公顷,收获规格4070/公斤,多数为4050/公斤;在斑节对虾养殖中应用,放苗规格为体长1.01.2cm,放苗量为75108万尾/公顷,养殖周期90150天,单造平均产量为4.89.0/公顷,最高单茬单池产量达到9.8/公顷,收获规格28-60/公斤;在细角对虾养殖中应用,放苗规格为体长0.71.0cm,放苗量为60万尾/公顷,养殖周期90120天,单茬平均产量为4.5-8.3/公顷,最高单造单池产量达到9.8/公顷,收获规格5060/公斤。三种主要养殖对虾集约化防病养殖试验结果与国外报道的对虾集约化养殖试验结果相比,放苗量(57108/m2)相近或略高,放苗规格(体长0.71.2cm)明显较小;单茬平均产量(4.59.0/公顷)相近,单池单茬产量(12.8/公顷)则略高。在达到相同养殖规格的养殖周期方面与国外报道的结果相比,斑节对虾的养殖周期延长,细角对虾的养殖周期相近,白对虾的养殖周期则缩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364-591018.html

上一篇:白对虾传奇(3)三、张乃禹科学育苗,规模生产
下一篇:白对虾传奇(5)五、保种技术,保证虾种代代相传
收藏 IP: 182.40.18.*| 热度|

2 钟炳 郑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