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an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anzhang

博文

管理学研究的乐趣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13-5-7 16:5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管理学, 乐趣

n通过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本土商学院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还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出自己的研究力量。

 

n很多博士生在毕业之后未能够在研究道路上坚持下来,往往在于他们将研究看成了一项谋生的工具,丧失了对科学发现工作的由衷兴趣,无法体验到研究过程本身的内在乐趣

 

n只有拥有了研究方法这双慧眼,管理学研究者才能具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

 

n我们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对于实践的敏锐观察能力,从实践中寻找有意义的具体问题,然后再到文献中查阅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决定是否要开展研究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弄明白。

 

n如果能够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同时又针对现实具体的问题,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

 

 

管理学研究的乐趣

 

尽管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研究在当前商学院中的重要性却被提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每年发布的全球MBA项目排名中,商学院教授在45本重要管理学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是总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一流商学院中,研究产出通常是评定教授能否获得终身教职(tenure)的唯一标准。高质量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使得商学院不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只有依靠出色的研究表现,商学院才能够有别于专业的培训机构,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无法替代的贡献。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管理学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企业组织中的问题,有关中国现象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于中国本土学者来说,这股研究热潮无疑提供了一个快速融入全球管理学研究共同体的绝佳机会。然而,有些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还主要是以欧美或者香港的学者为主开展,本土学者在其中的贡献显得有些不足。国内一些领先的本土商学院已经注意到这一动向和机会,开始鼓励教师和博士生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发表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事实上,通过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本土商学院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还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出自己的研究力量。对于有志于管理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来说,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数十年将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管理学研究也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掌握规范的方法,拒绝外界的诱惑,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之后才能够初探端倪。缺乏训练和方法的所谓研究往往不能发现真正的规律,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检验,因此易于流于肤浅的描述。对于管理学研究者来说,如果所学专业比较热门,通常还需要抵御比其他学科更大的物质诱惑才能不致于中断研究生涯。因此,想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博士生在毕业之后未能够在研究道路上坚持下来,往往在于他们将研究看成了一项谋生的工具,丧失了对科学发现工作的由衷兴趣,无法体验到研究过程本身的内在乐趣,一旦出现外在物质回报更高的机会,就很容易转行去做其他的事情。作为一名在此领域的普通青年教师,应学者笔谈栏目的要求,我很高兴就如何发现研究的乐趣方面,和各位青年同仁以及博士生同学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掌握方法

 

管理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从杂乱无章的组织表面现象中提取出内在的支配规律,从而拓展人们对于管理问题的理解。由于研究需要完成从现象到规律的理论飞跃,对研究者在方法上就有严格的要求。只有拥有了研究方法这双慧眼,管理学研究者才能具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如果缺乏足够的方法基础,所谓的研究就很容易流于肤浅,往往只是对现象进行表层的描述,或者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所做的事情同咨询公司或者社会专家无异。由于做这样的事情缺乏认知上的挑战,难以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很容易让人觉得索然寡味而缺乏继续下去的兴趣。

举个例子来说,组织管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对有效领导风格的研究。如果缺乏研究方法,我们尽管可以凭经验和观察列举出很多种认为行之有效的领导行为,却难以判断这些行为事实上究竟有没有效(whether)?如果有效的话,效果又是怎样产生的(how)?在什么样的情境中这些行为的效果会得到加强或者变弱(when)?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赋予我们去为这些深层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帮助我们对现象进行抽丝剥茧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对于有志于管理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同学来说,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是研究生涯中首先要完成的事情,否则不仅无法对现象进行层层推进的思考,连阅读文献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如同在踢足球时不管你是什么风格都要依据相同的规则一样,管理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为大家所公认的规范方法体系。无论你要研究什么现象,如果不是按照大家公认的方法规则进行,别人就无从判断你的研究是不是经得起推敲,也就无法接受你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流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被接受出版前都要经过审稿人和编辑的层层审查,必然要采用大家共同认可的研究方法。很多博士生同学在阅读这些文献时感到很困惑很迷惘,感觉如同云里雾里,往往在于他们还不熟悉管理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旦熟悉了这套规则体系,具备了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之后,阅读文献的效率就会大幅提升,很多文献只要一看摘要就知道整篇论文大致会是什么样,因为如果让你来做这项研究的话,按照这套规则体系,你也往往需要同样的做法才可以满足审稿人和编辑的苛刻要求。

掌握研究方法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过这个过程虽相对较长,却也有章可循。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要采用规范的方法,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比葫芦画瓢是学习研究方法最为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此,博士生同学在刚刚开始阅读文献时,要对有关研究设计和分析检验的部分特别加以关注。这种做法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很痛苦,特别是对于基础相对缺乏的同学,往往会读了十几遍还是不清楚作者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此时需要提醒自己,这是提升研究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在阅读中借助于工具书或者请教老师同学等一点一点的释疑,将支离破碎的理解逐渐拼接出一个整体,在阅读下一篇文献时才会发现一下子容易很多。而一旦具有了方法基础,就可以尝试先通过模仿文献上的研究设计,去回答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管理问题,也就开启了体验研究乐趣的大门。

 

关注实践

 

经常困扰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同学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的研究该做什么?。很多人将阅读文献作为寻找研究方向的唯一来源,往往在徒劳无功地翻读了大量的论文之后发现有价值的题目都已经在文献中被人做过了,或者选择了一个看似没人动过的题目但却根本不清楚究竟为什么该做它。对于管理学研究来说,阅读文献当然很重要。然而,管理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好的管理学研究都是源于实践并能用于实践。我们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对于实践的敏锐观察能力,从实践中寻找有意义的具体问题,然后才到文献中查阅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决定是否要开展研究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弄明白。

从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解决实践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我们内心的好奇,激发我们探索的兴趣。在研究同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时,我们更容易因为研究题目的相关性(relevance)而体会到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更容易认识到研究的意义和体验到研究的乐趣。换句话说,如果做的是一个跟谁都没关或对谁都没用的研究,自己也会觉得没劲。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通常伴随着全球管理学研究兴趣的地理转移。五十年前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吸引了大量管理学者去探索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对此的研究诞生出了团队工作方式、高承诺工作系统,以及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如今,研究中国企业组织中的管理问题成为了全球管理学界新的热点。如何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为管理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贡献来自于中国视角的理论规律,我们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们责无旁贷。很多博士生同学担心研究本土管理问题会使得博士论文缺乏理论上的贡献(theoretical contribution),这种担心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理论是对现象的规律性概括,如果青年学者们能够从中国企业的复杂现象中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于中国企业组织运作规律的认识,对于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事实上,一流管理学期刊的对于来自中国的研究发现非常关心,很多国际顶尖期刊都已经出版或者计划出版关于中国企业研究的专辑。选择本土企业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仅不是弱点,反而可能是个卖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的严谨性(rigor)够不够。好的管理学研究,不管针对什么问题,都要求严密的逻辑推理、规范的方案设计,以及可靠的分析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经得起层层推敲的理论发现。

青年学者和博士生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认识偏差是将中国企业组织中的任何问题都看作是独特的,认为难以通过现有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从而得出结论这些问题要么根本无法进行研究,要么就需要另起炉灶创造新的名词和概念来加以解释。这种想法当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献阅读量不足,对于管理学现有知识体系不够熟悉所致。中国企业的运作情景同西方相比固然具有其独特性,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共性成分要比差异要大的多。因此很多本土企业管理的困惑和问题,都能在现有文献找寻到答案。即便对于那些由于情景差异而导致的独特现象,也可以通过将情景抽象为变量来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个常见例子是,很多人觉得在中国企业组织中,领导者的地位高高在上,这种地位差距使得中国员工的行为问题非常复杂,没有规律可循。事实上,如果借助于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所提出的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概念,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地位差距给员工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并将之理论化。

 

精于思考

 

很多人认为研究是一项非常枯燥的活动,觉得论文成功发表后的喜悦应该是研究者所能获得的唯一乐趣。这种世俗理解所引发的刻板印象并不正确,管理学研究所能带来的快乐远大于此。如果能够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同时又针对现实具体的问题,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为了给所研究的问题寻找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高水平的研究者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完全忽视身边发生的一切,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被完全调动起来并充分利用,不厌其烦地进行精密的逻辑推理或环环相扣的证据构筑,时间的流逝会被以往,研究者在精雕细琢的认知活动中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听起来有些自娱自乐。然而,这种沉迷体验却是影响我们作为研究者快乐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将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体验状态称之为流(flow,认为它代表了人类最高质量的情绪感受,体验的频繁程度是区分个体幸福与否的重要参照。因此,当一项活动能够带来体验时,活动本身就成为我们对它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原因。同样道理,如果能够在研究活动中经常感受到积极的体验,我们就很容易忽略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在研究道路上走的更久更远。

体验产生的最大秘诀在于任务挑战与个体能力的匹配。当任务所带来的挑战高出个体所具备的能力时,个体会因不能胜任感到忧虑担心;当任务挑战低于个体能力时,个体又会因过于放松而感到枯燥无聊。只有当任务挑战与个体能力完全相配时,体验产生的通道才被打开,个体在从事这样的活动中要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关注于手头的事情,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应对问题所提出的重重挑战,并由于忘情的投入而体验到高度的控制感和深层的愉悦感。从这个角度来讲,青年学者和博士生要想有一个愉快的研究生涯,就需要多一些自娱自乐精神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富有挑战性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要训练自己专注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缺一不可。事实上,这同我们前面谈到的两点(即掌握方法和关注实践)完全一致。如果青年学者和博士生熟练掌握了管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并从实践中找到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也就具备了创造体验的能力,他们在忘我的思考中不仅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够发现研究的愉悦,经常会地铁坐过站,深夜不能眠,在对研究工作的痴迷中体验到这项事业的快乐。

 

这篇稿件是于2012年底应交大主页《学者笔谈》栏目邀稿所写的科研随笔,刊出版本略有修改(http://news.sjtu.edu.cn/info/1021/13201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952-687532.html


下一篇:媒体采访:王薇薇婚纱店收取试衣费是否合理?
收藏 IP: 101.80.94.*|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