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jim1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mjim100

博文

我眼中的硕士研究生生活

已有 4861 次阅读 2013-10-7 20: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硕士

 一直未敢在科学网的博文发表感想,知道这里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自己的拙见更是不敢提起。今日诺奖揭晓,突然引发了我对硕士研究生生活的一些反思,遂在此记录一番,以示自省。

 作为研三的我回顾前两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旁观身边者,不禁感慨,研究生对于我们的意义在哪儿?我们到底是怎么看待自己读研的?

 之前看到一些学者的博文介绍研究生生活,我很赞同的观点是本科时只是体会基础、接触科学,硕士研究生开始为后续科研思路打基础(如果继续读博的话),博士就要做到最好,甚至超过自己导师的成就。也就是越研究要越精细。从一个大圆到一个小圆再到一个点,最后突破这个点。可是目前,看看身边,感觉就是一个字——“混”,实感可悲。刚才看到本科的一个师兄博文里提到学科中各个领域的研究前沿,关注自己的喜好,真是敬佩。然而想想大多数我熟悉的同学,似乎都只是关注自己的一点点,甚至连一点点都不愿去动脑子,只想从师兄师姐那里索取现成的,那么今后的道路该如何走下去啊!对于读博,很多带有功利性地为了工作,为了生活,这是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只是这么做,又有何意义?就像听到一个学者说每年自己有很多专利,可是没必要去保护,因为那都是为了要基金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专利。这让现在的研究生该如何效仿学习?有的人认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低级,没有分子高深,弄得师弟师妹整天抱怨找错导师,自己被埋没,但是自己却不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以提升自己课题的质量。每天抱怨赶紧毕业,听得让人难免有种不想与其交流实验心得的心情了。

 一日,一个师妹很急躁地跟我说没资料,我就让她查查SD数据库的外文文献,她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我却清晰地记得我通知过她去图书馆听听讲座,她当时的不以为然……还抱怨说查了CNKI,根本查不到,即便有也是中文翻译的英文,我挺无奈地笑了。

 对于读博,很多时候似乎不是硕士研究课题的继续。前段时间听了一个生物信息学美籍华人教授的讲座,他本科学生物,研究生就跳到了计算机,博士改行生物信息学,这是比较大的跨领域,但也是学科交叉的优势所在。

 我常认为世间万物是联系的,通过其他学科的思维也许能应用于自己的课题,就像分子的营养缺陷性设计或许可以在组培的染菌方面得到应用。没有绝对的体系,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向更深的领域前行。

 对于导师,一个很牛的导师固然重要,一个大气的导师也是最好,但是,如果遇到不是很牛,也不是很有钱的导师,也不要急躁,能成为导师,必定有他的成功之处,而且这也是锻炼自己的思维的机会啊。有的人说自己实验室课题很先进,体系很完善。这确实很棒,但是如果只是依照这个体系换个材料,那有什么意思呢?三年下来也只是会了这个体系,对于其他全然不知,又是一个悲剧。相反,若在一个没那么完善、导师又不怎么管的实验室,倘若自己只会抱怨也会堕落,如果自己能调整心态,换个角度,自己多去实践、发现问题,学习其他学科,那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与发现。所以,希望师弟师妹能理解我的想法,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导师,自己的课题组,这样只会给自己带来阴影,只有积极乐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出路。

  读研前我只是喜欢英语和生物,对于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一点也不清楚,其实现在也是,读研做的植物组培,我从看不上,到逐渐喜欢,再到不停地去尝试新的改进,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喜欢,真的不想换课题了,只想做到最后,把他做下去。可是研究生也就三年,真正的实验也就一年半,最多两年,博士又几乎没有做组培的专业和导师,看来下一步只有下定决心转行跨领域地摸索了,一直没怎么做分子的我可能会像个初进实验室的研究生一样,但是希望导师不要看不起我,我会慢慢学习,逐渐做好的。

   也许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规划吧,研究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和创新,没有老师的推荐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因为有意思的才刚刚开始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8441-730895.html

上一篇:梦想,踏实
收藏 IP: 59.50.66.*| 热度|

2 张忆文 李明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7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