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e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yewei

博文

甜蜜的合纵连横 精选

已有 4736 次阅读 2011-6-15 13: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原业伟

    糖与蜜是今年年初最大的争议话题,先是果葡糖浆替代蜂蜜引发造假的声讨,然后蜂蜜本身遭到了质疑。这种有着与人类同样悠长历史的甜味剂历经科学家反复检测,也未能发现除葡萄糖、果糖、蔗糖之外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以目前的结果来看,与高浓度糖水无异。如今经过试验,认为果糖可以导致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痛风等疾病,推到了淘汰的边缘。这么多甜蜜的话题纠结在一起,真让人扯不出头绪。

    甜味,代表人类主要能量来源的糖分,因为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从一开始就与美、善联系在一起。在卷帙浩繁的名著《糖史》的开篇,季羡林先生就将“甜”与“美、善”作为重视饮食的东方文明的代表。拉开甜味长河序幕的正是唯一天然的也是最昂贵的甜味剂——蜂蜜。

    蜜蜂是人类驯服最早的也是唯一全球性豢养的昆虫,搁置有争议的蜂蜜营养问题不说,全球85%的植物都需要蜜蜂授粉,我们才有了充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单就这一点,足以让我们跟蜜蜂成为好朋友。采蜜的季节,往往需要将蜂箱用汽车运到开花的果林,才能保证挂果率。蜜蜂的图书最好的有两本,一部是商务印书馆霍利·毕晓普的《蜜蜂传奇》,作者与蜂农做邻居的经历加上引经据典的俏皮文字,写成了养蜂的小百科;另一部是象征主义文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20世纪初期的这位贵族,家道殷实却仅以养蜂为乐,20多年孜孜以求,成为养蜂狂,笔下的蜜蜂如诗如画。对各个民族来说,蜂蜜都是最早的甜味来源,但梅特林克写道,“蜜蜂真正的历史始于17世纪”,从此人们才开始解剖蜜蜂,了解了蜜蜂的性别。毕晓普的《蜜蜂传奇》中对近代廉价蔗糖迅速代替蜂蜜大为不满,建议我们仍要坚持用蜂蜜,不仅为了品尝到花香,更为了蜜蜂的存在确保了没有农药的食品安全。

    在中国,糖的历史则更为久远。早在先秦的《楚辞》等著作中,已经提到了饧(麦芽糖)等糖类,甚至出现了柘浆(甘蔗汁)。三国时期出现了与蜜类似,较为粘稠的甘蔗饧,有趣的是,季羡林先生感兴趣的黄门在甘蔗饧中放鼠屎陷害小吏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更改了原始文献《江表传》的词语,将“甘蔗饧”变成了“蜜”,通俗是通俗了,却把中国蔗糖史至少推后了几百年。季羡林先生写作《糖史》的目的,是通过“糖”这道窄门,开启一个文化交流的庞大世界。

    这部《糖史》写作历经17年,先后翻阅资料六七千页之多。赞叹先生治学态度的同时,也心存一点遗憾。《糖史》写作时正值《全唐诗》全文输入电脑,季先生立即给深圳大学的郁龙余教授去信要求查询其中带有甘蔗的条目,结果只搜到了6条,就因电脑故障调试未能继续进行。这让我联想起唐德刚对胡适晚年耗时20年批阅《水经注》的评价,谓今日的研究生用《四库全书》电子版做同样的研究工作,只需数月可毕,信然。季先生所查的条目仅有“甘蔗”二字,若能如先生所愿,更换关键字为“沙糖”、“白沙糖”、“石蜜”、“糖霜”,乃至单字:“蔗”、“柘”、“饴”,再扩大范围到更多的古籍文献,所得益处当然更大更多,至少能提高一倍以上的效率。庞大数据库给科技史写作带来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季羡林先生写作后期已认识到,指出,最繁重最困难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将古籍输入电脑后,迎刃而解了,以后的研究,将会以判断分析和去伪存真为主。

http://www.xhsmb.com/html/2011/03/11/0817271272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79-455536.html

上一篇:鼠标一点的事
下一篇:初春季节读风筝
收藏 IP: 59.108.68.*| 热度|

7 郭桅 谢鑫 苏力宏 蔡英丽 曹聪 金小伟 重阳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