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臭老九”真的不“臭”了

已有 3979 次阅读 2010-9-12 23:22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臭老九, 博导老板

下午刚刚又去拜访了中科院某所的一位博导老板,有些感触。想想我们那个年代,读研哪有管导师叫老板的,想都没想过。现在的导师们可不得了,真真是比老板还老板,有“才”也有“财”。

回想一下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脑体倒挂”的确是个很矛盾的问题。随着国家各项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落实,这种局面应该说已经彻底改变。现在不管是搞文的,还是搞理的,搞工的,只要是真的有“水儿”的,又不至于太死性,连钱都懒得挣,还是可以广开财路的。LG家的老大,不过是搞什么认知语言学的,我以为没什么用,人家却靠这个房子从北买到南,嫉妒死我了。

过去臣民们被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官(政府官员)、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僧(佛教僧侣)、道(道教道士)、医(医生)、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娼(妓女)、儒(知识分子)、丐(乞丐)。因知识分子排行老九,文革中有人还觉其被贬不够,前面加个“臭”字,故得“臭老九”。

现在看来臭老九不臭了,动动嘴、动动笔,都能不尽财源滚滚来。

不过我想像在科研领域能挣到大钱,研究和开发方向,以及机遇都是至关重要。看到还是有一些为数不少的人,在国外学了鬼子的新玩意儿,在国内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其中也有许多是从理论研究转到技术开发。比如,能涉足像LED这类实用技术的研发,机会和市场在中国还是挺大的。不少人可能就是看到在中国能找到更多自己当老板、发展的机会,收入并不比国外差,而且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自愿回国的吧。但搞纯理论的,可能相对差一些。

原来,中科院(大学的也一样)的许多老板都挺自由,还可以与大学合作,利用大学越扩越大的地盘(许多大学通过合并一些大中专什么的,搞扩张,不像中科院,没地方可扩),搞合作开发,可以办公司、办企业, 技术入股 ,可以多渠道拿到资金,如能成功,就能达到双盈。

现在的好多老板都挺能搞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真的挺厉害的。这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应该是个有力的促进吧。当然,俺想像,除了掌握一些拿来可用的技术秘密,人脉的运作,方方面面的攻关,也不可缺少,这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海归们,确是一个挑战。听说其中成功的也不少,老板们都挺厉害,能搞资源整合,能拿到项目。关键是了解了如何与国家的政策支持方向合上拍。据了解,相关政府部门也是越来越重视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方面的事情。

不知中国的导师老板中,有多少千万(百万不算数了)、亿万富翁,反正听说确实有的钱很多的。

与科学院老板们接触的机会,部分由于晚辈们的原因。故对老板带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有一些耳闻。真的有很大不同。学生们还是多爱听表扬鼓励,需要温暖,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有的不会这个的老板,其实挺吃亏的。留不住人心,留不住人,没有稳定的团队,即使弄到项目,弄到资金,也是挺难做的。毕竟,学生也是科研的主力,干活的主力,很多并不惜力的。我觉得还是教给他们真东东,放手让他们去干,让他们看到美好的前景,如果有了钱,就尽力提高一下学生们的生活待遇比较好,听说科学院的许多老板都有这个能力。学生们心情舒畅了,创造性就来了,大家日子应该就都好过了吧。

当然,俺不在行,在这里谈论老板和学生的事不怎么靠谱。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一些了解发点议论而已。说的不对请大家指正和包涵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362453.html

上一篇:面对众说纷云的科普,只想说几句心里话
下一篇:大自然的启示之狼孩篇
收藏 IP: .*| 热度|

5 吕喆 李学宽 唐常杰 刘广明 shihuashishu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