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qi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qingchen

博文

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的生活待遇与心态

已有 6723 次阅读 2012-3-2 08:10 |个人分类:我国科学制度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后, 心态, 生活条件, 科学制度

   承上篇 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研究回忆
 
    我1985年2月开始考取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是我国“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应届博士研究生。1988年初我赴华东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是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以后的第四批博士后,在我前面虽然已有三批博士后,其实人数很少,多为“文革”前的老大学生,他们在高考制度恢复后直接考取了研究生。当时,由于博士后人数很少,博士后研究人员直接归属国家人事部管理。所以,博士后期间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国家人事部(所以,华东师范大学在登记校龄及其相关待遇时,这段时间不算校龄)。
 
    博士后的待遇在当时确实很高。先说解决家庭分居的优惠,这对我们经历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到博士毕业,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妻子孩子已经分居几年,尽快解决分居问题是当务之急。当时博士后最吸引人的政策是能立即解决家庭问题,在北京上海这种户口难入的大城市也是如此。我拿了国家人事部的介绍信,再到上海市人事局转成地方政府的介绍信,家庭问题就解决了。当时,南京大学地理系党总支书记知道我要去上海工作,曾经找我,要我留在南京大学工作,并承诺在一年之内解决帮助我解决家庭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去上海,也要去北京了,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刘东生院士已经希望我去他那里工作了。如果不利用博士后这个有利条件,当时的大学等科研机构要解决职工的户籍问题也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当时博士后的收入和住房怎样呢?当时我们的工资由国家人事部直接下发到学校财务处,每个月300元,其中包括50元钱的房租,付给学校。在1988-1989年,每个月250元的工资,已经高出一般教授的工资水平了。在住房方面,国家人事部发文规定,具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应该提供二室一厅的住房条件,国家支付给学校每个月50元钱的房租。但实际上,政策到了学校总是要打一些折扣(当然,也有都这一政策落实得好的单位)。在我博士后的第一年,学校给了我一间房子暂住(新建成的教师进修宿舍,但没有要我付电费等费用)。到了第二年,搬到了5室套间里面住(和其他老教工合住,占用其中的二间)。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当时这种住宿条件并不够好,面积小,还要合住,共用厨房间和卫生间。但是对于当时的上海来说,这一条件是其他年轻职工梦寐以求的,要知道当时上海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很低,许多家庭每人平均2个平方米都不到。直到2001年上海人均住房面积才达到12.5平方米。所以,那个时代做博士后,内心和平和,很满足,也不想出国、更没有想到移民。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学校之一,英语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由于优异的英语成绩,我取得了免修英语必修课的资格,当时我们这一届硕士研究生全校有10名左右取得这一资格,取得这一资格有两个条件:一是研究生统考的英语成绩在80分以上;二是入学以后申请免试英语必修课的考试成绩也在80分以上。1986年我博士研究生时期,我就开始担任国际学术活动翻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曾邀请我帮忙,担任国际研讨会的学术翻译,为两个荷兰专家讲课做翻译。在当时,很少人能达到这一外语水准,但还是安心在国内做研究工作,不想出国,这种充实和宁静的心态与当时博士后的必要生活待遇是分不开的。
  
    所以,国家要给有志的年轻学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是必须的。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年轻学子,往往自尊心较强,起码希望自己的待遇不会让人耻笑,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要求会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强烈。同时,这种生活条件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那个时代和现在相比,工资水平和住房水平的绝对水平是不容易比较的,但相对水平是每个人容易感知的。就是希望要有一个能基本满足生活之必须的条件,即要有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如果没有,还有优秀人才会来坐冷板凳,安心做学问?至多是些暂时没有办法的人把博士后作为一个就业前的临时跳板或者混资历。
  
    人是应该有尊严的,人不应该成为商品,但人的劳动力的可以交换的,是一种商品,所以,我们才有为人提供招工和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博士的待遇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物质待遇也在变化。过去我做博士后的时候,人很少,1978年在南京大学本科的时候,我们班本科有20多个同学,读到博士研究生,就剩下我一个人,同时当时国内只有很少的大学才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规模的迅猛发展,除了很一般的大学,几乎所有大学都具有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只是招收是专业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博士后的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这一时期内,在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博士后数量增长的时候,博士后的相对物质待遇曾经一度出现下降,近年来又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时代虽然变了,但博士后对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住房;2.工资(来源);3. 分居与孩子读书方面。所以,各地方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增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吸引力。博士后已欣赏到科学前沿的风光,已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与研究技能,年龄上恰好在而立之年前后,是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可以预见,博士后研究人员对于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中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国家应该进一步调动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积极性,降低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门槛,调动地方上、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参与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中去,这是因为:博士后研究领域不应该局限于传统学科,并且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再局限于国立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应面向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要做的是:把国家的资源真正投入到运行比较成功的、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方向的流动站。评价流动站运行水平主要是看成果和人才二个方面,在应用技术领域,博士后流动站应该为知名高科技企业输送人才。
 
待续: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写SCI论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42-543113.html

上一篇: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研究回忆
下一篇: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我们为什么要写SCI论文
收藏 IP: 221.6.3.*| 热度|

1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