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qi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qingchen

博文

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研究回忆

已有 6492 次阅读 2012-2-29 17:26 |个人分类:我国科学制度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精神, 科学制度, 科学研究的心态和动力

    2011年12月,英国Svetlana Jevrejeva女士专程从北京到上海找我,咨询和讨论中国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海平面变化问题。Svetlana Jevrejeva 博士原来就职于英国“平均海平面常设办事处" "Permanent Service for Mean Sea Level" (PSMSL),她告诉我:她现在受聘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从事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评价与未来趋势预测与展望研究,专门负责联合国IPCC报告中有关海平面变化章节的编写工作。她说看到我20年前发表在美国的学术论文(Chen Xiqing, 1991: Sea-level changes since the early 1920's from the long records of two tidal gauges in Shanghai, China,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7(3): 787-799)。她说由于长江口吴淞验潮站的地理位置、数据和结论对她的工作极为重要,希望进一步了解该文与该文有关的数据和方法的一些问题。
    这篇论文就是我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是博士后研究成果,当时还不知道有所谓“SCI”论文说法,也没有一分钱的奖励。唯一的想法就是该文的成果在国内发表以后,希望到国际学术杂志上去发表,与国外其他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博士后研究需要一定的研究基础:1987年我在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东部气候与海面变化:过去与未来(该学位论文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当时国家人事部设立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去华东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1991),并获国家人事部设立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研究“长江河口海平面变化”。在这一时期有关研究项目还有:1991年参加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资助的“国际海平面上升研究项目”,负责编写全球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以及1992-1994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项目编号为948807和87-45-03)“中国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对策研究”。
    回忆起来,那个时代搞研究,人的心灵十分平和与宁静。当时研究所已经有奖金了,但博士后没有奖金,可能是认为与其他年轻教师相比,博士后的待遇已经够好了。有房子住,有工资拿,很满足,根本不去考虑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待遇,科学兴趣确实在激励着我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是博士学位论文时候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是沿袭了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作为我国第一批自然地理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人员,我的研究成果当然想发表在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定期学术刊物《地理学报》上。在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在该期刊发文是从事地理、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研究领域的教授与学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代表中国地理学的最高水平。通过评审与修改,该文成为本期的开首论文(陈西庆,1990,近七十年长江口海平面变化研究及其意义, 地理学报,45(4): 387-398页)。并在次年的评选中获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学报》首届唯一青年优秀论文奖。我是属于一心专读圣贤书的那类人,当时也不知道地理学会开始评选青年优秀论文这件事,只是后来通知我才知道。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主要论文还有:陈西庆,1992,未来50年长江口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重大项目论文集,《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进展(二)》,施雅凤等主编,海洋出版社,北京,81-82页,等。
     20年前的这篇论文,其科学贡献在于发现了吴淞验潮站数据在1951年前后存在一个整体性数据错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20世纪以来长江口海平面变化的上升趋势及其速率。在我以前,学术界(包括外国学者)都认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的海平面是下降的。这一研究工作涉及到多个多学科领域,包括地理、水文、气候、新构造运动、长距离水准测量、城市地面沉降等。当时计算机还在286和386的阶段,为了搞谱分析、趋势分析和显著度分析,不但要掌握相关的数学问题,还要自己动手,编写计算机程序和上机调试。
   该文是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建设了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外定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这也是我的应该担负的责任,我是该大学第一个完成博士后研究的年轻学者。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一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广泛的引用和应用。例如:K.O. Emery(美国科学院院士) and D. G. Aubrey在他的专著《 Sea Level, Land Levels and Tide Gauges, Sringer-Verlag, 1991》中3次引用了我的2篇文章。根据他引用的日期,我才知道该文是他审稿的。任美锷院士在后来同一期刊上的论文中(Ren Mei-e, 1993,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in China Over the last 80 year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Vol. 9, No. 1, 229-241)高度评价了我在该文中的科学贡献,认为是大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认识。施雅凤院士等主编的科学专著《中国海平面变化》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七五”重大项目(1988-1992)“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研究成果总结。本文述及的研究成果成为该专著的重要支撑性研究成果之一。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沿海主要低地大城市地方政府也开始关注海平面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问题。上海市科委设立重大项目“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我为该课题做了开题报告,后来与上海市水利局局长等领导几个人成为总课题报告编写人,在具体科学研究上,负责该大课题中间的第10分课题“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地区海岸侵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997-1998年又具体负责实施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与海平面上升对长江口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研究”。
    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我受邀到美国和英国开展多次学术研究,研究经费均由邀请方自助,如199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也是该研究所创始人Patrick教授的邀请和资助下,赴英国伦敦参加有关海平面变化对沿海社会经济影响的会议(Chen Xiqing, Yongqiang Zong, Major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on the coastal lowland agricultur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In: Fifth Symposium on Biogeochemistry of Wetlands, held in 16-19, Sept., 1997, London. Sponsored b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OECD),Wetland Biogeochemistry Institut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and Royal Holloway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1998年09月又受Patrick教授的邀请,赴美国进行密西西比三角洲发育数值模拟研究,当时签证是通过学校,申请了因公出国签证,没料到直接就给了我多次出入的签证。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我回国,本来说好还要再去该研究所工作,我妻子说,儿子马上要参加中考了,父亲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使我打消了再去美国的念头。
 
    写到这里,本文只是交代了背景材料,为下面要讨论的问题做了必要的铺垫。这些问题在媒体上已经有较多的讨论,我只是从我的亲身感受出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国家和教育部有关部门和当今年轻学子有所帮助。
 
 1. 国家怎样为年轻学者创造科研条件?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学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心态?
 2. 我们为什么要写SCI论文?
 3. 如何评价SCI论文在科学发展的作用?
 4. 国家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评估中,应该如何看待SCI论文?

 

 

续下篇:
     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的生活待遇与心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42-542562.html

上一篇:为长江担忧:献给“科学网5周年网络晚会”
下一篇:20年前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 博士后的生活待遇与心态
收藏 IP: 221.6.3.*| 热度|

2 张雪峰 武予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