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俄乌战争对碳减排的影响
热度 1 袁国栋 2022-3-8 07:20
2 月 28 日, IPCC 发布了第 6 次评价报告的第 2 部分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前所未有的影响以及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限制,呼吁各国加快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俄乌战争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媒体自然也冷落了 IPCC 的报告。俄乌战争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可忽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62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化石燃料在窒息人类”
袁国栋 2022-3-1 02:53
在乌克兰炮火纷飞的第 5 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 2 月 28 日发布了“气候变化 2022 :影响、适应及脆弱性”的报告。这份里程碑式的报告是 IPCC 第 6 次评价报告的第 2 部分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以及他们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限制。联合国秘书长 António Guter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355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大气中甲烷浓度快速升高之谜
袁国栋 2022-2-24 20:09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图 1 ),大气中甲烷的浓度已经超过 1907 ppb, 是工业化前( 722 ppb )的 2.6 倍。研究者担心全球变暖对甲烷生成产生了反馈效应,使得控制气温升高变得更加困难。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97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碳中和意味着:孩子辈的碳排放要比爷爷辈低近10倍
热度 1 袁国栋 2022-2-21 19:52
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模型专家和分析师Laura Cozzi, Olivia Chen和Hyeji Kim根据IEA的2050年碳中和目标路线图,分析计算得出的代际减排要求是:(西方)婴儿潮(1950-1964年出生的人)一生平均排放350吨二氧化碳,Z辈(1997-2012年出生的人)一生平均可排放110吨二氧化碳,而2020年代出生的人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3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碳中和进程受矿产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热度 1 袁国栋 2022-2-16 06:38
为实现《巴黎协定》要求的气温升幅不超过工业化前 2 o C ( 努力控制在 1.5 o C) 的目标,全球需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这需要大幅度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清洁能源的生产、储存和利用,实现电气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电子与电气产品用到多种金属材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1469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碳中和目标对农业的经济影响分析 - 以新西兰畜牧业为例
袁国栋 2022-2-8 06:44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人口508万,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很低。农业以畜牧业为主(2021年有肉牛402万头,奶牛628万头,羊2597万只),奶制品和肉类以出口为主,其中奶制品出口占全球可贸易量(不是产量)的35%,羊肉出口占全球可贸易量的约35%,中国是其第一大出口市场。去年,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46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碳汇的金融属性(附全文)
袁国栋 2022-2-6 08:22
因系统自动删去了博文的后半部分,现附上全文的word 文档。 碳中和与环境健康专栏2022-2-5b.docx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2987 次阅读|没有评论
碳汇的金融属性
袁国栋 2022-2-5 10:47
按照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要求,全球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即排放到大气层的温室气体与从大气层去除的温室气体数量相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陆地及海洋的绿色植物是自然界去除大气层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人工技术去除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1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碳中和与环境健康 - 广东省环境健康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专栏(2022-1)
袁国栋 2022-2-2 04:40
环境健康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大气、水体、土壤及食物等外部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科学前沿。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既能造成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人群健康,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是人类达成的最重要的国际条约之一,它要求全世界共同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之内( ...
个人分类: 第一时区|23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