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d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fd2

博文

[转载]一个建议:科研、工程领域用英语,日常生活用汉语

已有 848 次阅读 2022-10-13 13: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核心技术、治理模式、文化方面的竞争与创新。语言选择应围绕解决主要矛盾,以实用性、满足国家、民族竞争需要为主。

历史上,拉丁语具有语音明确、词义明确不易混淆、语法结构严谨、词素丰富的特点,对古代欧洲的自然科学领域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同属印欧语系的英语相对而言也有类似特点。考虑到科学和西方语言思维习惯可能存在相关性,为避免翻译过程中遗失关键细节线索,学习研究最好能保持原汁原味而非异体移植。科学讲究严谨,所以没把握的情况下最好保持原始语言载体,也不要因为想要鱼和熊掌兼得掺杂其它考虑因素。

英语比较严谨、准确,适合描述事物细节;汉语比较抽象、笼统。历史上中国学者的文章偏向于杂谈,专业深度不足。难懂是因为文言文语焉不详,给人很大自由想象空间,原意难以确定。古汉语高效,但限定词笼统、贫乏,思维习惯容易绝对化、非黑即白。文言文过于追求形式对仗、一气呵成的洗脑效果(宣传战可以有),侧重形式的艺术;英语限定词、量词丰富多彩、分得很细,描述事物相对全面、准确,但有时比较啰嗦,可能没必要,like right now(汉英押韵【笑脸】).

可以结合两者优点。专业性强的学术研究、工程领域用英语上课、写作、交流(沉浸式学习更高效),省去翻译同时避免出错,直接与西方接轨,方便学术、技术交流;日常社交等不需要太具体、准确的场合用汉语,简洁高效,节奏、语速不必像英语那么急促。就像古代西方国家都用拉丁语做学问一样。经常投英文刊物,和国外交流比较密切的科研人员可能或多或少已经这样做了,建议逐步全面推广。某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先行展开,让大家看看效果。教育科研人员也可以调查一下从小开始理工科目全英文培养的科研人员职业发展情况。

可能有人担心如果这样做,英语日后会全面取代汉语,失去对先祖文化的传承。从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的例子来看,应该不至于。即便都用英语,各国在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常用词汇量和熟练程度方面仍有很大差别。英语并没有在各领域拥有压倒性优势,全面取代本国母语。退一万步说,假设英语真的全面领先,取代也是理所当然的。 选择本身也可以看成语言公平竞争。

语言只是媒介形式,不管用哪种语言,创新成果归属权都属于发明人。我们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在充分选择、借鉴所有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为后世人类留下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眼光要放宽一点。就语言本身改良、创新来说,可以是结合两者优点的新语言。或者两种语言互相吸收对方有借鉴意义的词汇、概念(因为有大量使用双语的人口,可以集思广益)。比如用英语的一些优点来改良汉语,典型如倒装句、定语从句。

从写作经验来看,汉语要花很多时间去润色、修改语病,删除啰嗦、多余的词、句、虚词和连词(了,的),否则会严重影响受众阅读体验。英语则灵活得多,多一个、少一个词没关系,正过来、倒过去说都可以,语法更完善,比如所有格‘s和of 一般不会被漏掉,而汉语“的”有时可省、有时不行,无规律,容易漏。汉语的字词搭配相对固定,语序缺乏包容性。

所以英语写作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方面,避免舍本逐末,在遣词造句上花太多时间。汉语写作原则不如复古,可去可不去的词都去掉,形成干脆利落的风格,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修改成本,展现简练之美(但要注意保留限定词)。

说到底,语言只是工具而已,并不是定义“我是谁”的内在属性。

---------------------------------------------------------------------------------------

经不起客观环境考验的自信就是自恋,发现与现实不符后就会敏感自卑。被别人无意触碰到伤口,还可能会迁怒于人。治本的方法是让主客观相符,接受真实自我,才能自信、开放,享受挑战自我和竞争。

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并不是学习、使用外语,而恰恰是盲目自大。落后本身不会使人产生自卑感,生而如此,被真相打脸才会。客观看待问题,发挥能动作用去努力解决就行了。所谓旁观者清,本身对本国情况比较了解,如果又熟悉西方语言、文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自己、别人认识和解决问题才是个人价值最大化,顺应全球化趋势,公平竞争符合人类长远利益。

由上可知,汉语词语含义可拓展,会启发人从大局思考(达则兼济天下),比如“自己、别人、个人”,善长政治、伦理道德思考。不利面就是较笼统(特别是古文,缺少程度、范围等条件限定词),易引起绝对化思维误区问题;英语单词me,us,our country,other person,other people,other country与之相反,分得很清。擅长研究、区分微观事物和细节,适应科研要求 。与汉语相反,应该能启发人思考更微观的细节问题,并分析相似细节之间的联系而得出科学规律。缺点是社会伦理、政治等方面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重点和主要矛盾,以及相对格局小的问题。

如果中英文都学习,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种语境创造出一些融合中英文优点、大家喜闻乐见的混搭妙句,比如long time no see,no zuo no die.也许以后能逐步演变成一种新语言,综合二者之长(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LOL】)。

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都有机会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称手工具,与此同时,应争取改良工具甚至创造集多家之长的新工具,也算是这一代人对于子孙后代的责任和交代。开放自信,兼容并包,就像唐代的先祖一样。中华文明并非一成不变。带有鲜卑血统的李唐入主中原后,作为文化上的落后者,反而没有历史文化负担而能集各家之长、中华文明之大成。对于今人有何启示?何为文化自信?前提是对自己-别人文化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主观符合客观。

除了考虑科学原汁原味和完整性,还因为目前大多数前沿科研成果都是用英语发布,为了学习和无障碍交流需要用英语。虽然有个收益和成本的矛盾:如果青少年以后不从事科研、工程应用、涉外工作,会认为英语白学了;但科技英语阅读不够熟练,可能会因为眼界、见识埋没自己的科研潜力。作为核心技术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不够强的国家需要更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即使英语对有些人来说直接投资收益不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0705-1359265.html

上一篇:[转载]科举追求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与儒家提倡的“君子安贫乐道 ”矛盾吗?
下一篇:[转载]游戏开放互动性对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启示
收藏 IP: 101.93.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