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访学日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lsjtu 做一个有灵魂的行走者

博文

一个年轻人看SCI至上

已有 4160 次阅读 2020-2-24 15: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SCI是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写的,大家经常诟病的SCI问题,大部分并不出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即没有钱去发开源,也没积累到一定程度去报奖或评帽子,那又是谁在做这些事情呢?那又是谁在天天起来喜欢看引用数数量呢?个人认为问题不出在SCI本身,也不是广大基层科研工作者,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写SCI的年轻人是目前的科研主力,但他们也是最底层的科研工作者。试想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毕业后来到一所新的学校,在科研上他能做的是什么,也许只能延着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点基础研究,成果体现也往往是SCI论文,能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已是成功者,这也就注定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会花多时间在SCI上。

2、大部分学校会给每个人制定每年的科研考核分,这些考核分是由科研项目、论文和专利折算完成的。对于年轻人而言只有SCI论文他是有主动权的,如果基本功扎实又有想法,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但科研项目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主动性并不在个人手里。专利需要一定的工程实践才会想出做出,但大部分年轻教师的工程项目寥寥。这也就决定了SCI是很多人完成考核非常有效的方法。

3、大部分院校对发表高水平SCI有一定的奖励,每个学校奖励多少有所区别。在上海,一个年轻的博士在高校刚开始拿到手5-8千,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提供住宿了,即使和别人合租估计也在3000左右,试想剩下的钱他能做什么,基本只能吃饱饭,正常的交际估计也是掂量着来的。对大家来说,发表高水平的SCI何尝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能完成考核、有奖励、同时也是科研项目申请和职称评定的有力支撑。从这方面讲,提高科研工作者基本收入,让大家体面的活着,大家才能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教学和有质量的科研上。

4、现在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所有的SCI都是公开发表的,通过数据分析一下到底谁整天在乱搞。大家对于这种现象不能偏激,只要针对这种部分人群出台相关政策就可以了,没必要全国一刀切,一会一个文讲回归中文期刊,一会一个文讲不能SCI至上,全国也不能一个声音,一个声音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群,再者发文多了和没文有什么区别。

5、SCI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容易,纵然现在很多人会写SCI了,但想想能写SCI的人是那些人,又是谁培养的呢?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学英语,但我们学的英语应付中国人自己出的试卷考考试可以,写科技论文,没有一个会写SCI的老师系统的教还是很难的。教年轻人写SCI的老师往往都是在国外读过书的,国家花大笔钱把这些人引回来,不就是想让我们教育国际化,让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在国际上展示,为何现在就成了SCI至上了。由这些老师培养出来的人,其实也是我们国家未来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让他们继续提高自己,能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不是更好嘛。

6、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每一个行业都相当体量的科研工作者,比如一开学术会议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每个专业大家比较认可的中文期刊也就那么2-3本,一年顶多也就几百篇的发文量,可一年学界的发文量又是惊人的,也就是说国内期刊完全不能满足大家发文需求,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去寻求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7、很多人将现在的SCI现状和高考相比,确实有些相似,大家天天起来讲高考有各种不好,但试想当前有比高考更好的方式吗?至少目前看是比较公平客观的,SCI论文何尝不是如此,SCI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质量把关,在已经成功发表的每一篇SCI论文(不包括水刊)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基本的创新点,而且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也是在SCI论文里,所以目前SCI论文是一种相对较好的科研成果载体。再者,SCI是国外建立以发表英文文章的数据库,如果我们要自己建立一套也可以,应早做系统性地规划,而非现在这般偏激。

8、个人认为教学和科研论文都是良心活,老师有没有好好上课,自己最清楚,到底在上面花了多少心思全凭自己的良心,各种检查各种文件做得再好都没有用都是表面工作。科研论文更是如此,一篇论文只要发表了,不管作者在不在了,它都会一直在那里,如果在科研论文上乱来,将来败露肯定是迟早的事情,越是SCI论文受众越广败露的越快,说不准还会被同行在期刊上公开讨论一番。只要不担心被学生骂或有厚脸皮受得了被同行非议,那种人其实他不在SCI论文上乱来,也会在其它方面乱来,这种典型的投机主义者,应该通过目前的大数据分析找出来。

9、作为一个年轻人,渴望提高,渴望机会,渴望发展。但不管政策怎么变,每天都会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研究,也许这样才是现实且有意义的,也不枉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本份。

微信图片_2019112300270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4209-1220154.html

上一篇:我的访学日记-20191122
收藏 IP: 103.36.6.*| 热度|

22 武夷山 向峥嵘 刘立 马军 郑永军 梁星云 张明武 周忠浩 朱志敏 赵强松 雷蕴奇 吴嗣泽 信忠保 王从彦 王代平 韩金辉 农绍庄 蔡宁 徐耀 王立新 田灿荣 王崇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