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自然—生物技术》:何川团队开发出超快速精准检测微量DNA与RNA中5-甲基胞嘧啶的新方法

已有 1462 次阅读 2024-1-3 08:11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团队开发出了对微量DNA和RNA上的5-甲基胞嘧啶修饰进行快速,准确检测的测序方法(Ultrafast Bisulfite Sequencing),简称为UBS-seq。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DNA中的5-甲基胞嘧啶 (5mC) 是生物学领域基本的表观遗传标记,对调节基因表达至关重要。5mC不仅是多个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在临床上,5mC的异常甲基化模式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5mC位点的精准检测对基础研究和疾病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尽管亚硫酸氢盐测序(BS-seq)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上应用广泛,但目前用于 5mC 检测的常规BS-seq方法有明显缺陷:(1) 反应时间长,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快速检测。(2)在高 GC DNA 区域或高度结构化的DNA(例如线粒体 DNA),C 到U 的转化不完全,导致高背景和假阳性。(3)DNA降解严重,对微量的样品如cell-free DNA(cfDNA)的检测带来挑战。(4)常规BS处理造成非甲基化的区域优先降解,使得甲基化水平被高估。在临床上能用小量样品进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5mC一直是DNA表观遗传领域的一项挑战。

6.png

图1:UBS-seq在DNA样品上的的转化效率。

何川课题组的戴庆博士根据BS-seq的机理以及由于BS反应而造成的DNA降解机制,发现用亚硫酸氢铵盐代替钠盐可以大大提高BS的效率,C能够在几分钟内完全转化为U而5mC保持不变(图1a),并且由于反应的时间大为缩短,DNA的降解也显著降低(图1b)。UBS-seq测序背景噪音比常规BS-seq降低10倍以上,并且UBS-seq整体转化效率更加一致(图1d)。UBS-seq不仅可以用于微量mESC基因组的测序,还可用于极少量细胞样品,甚至单细胞,在背景噪音和假阳性等方面要比常规BS-seq低得多。研究人员进一步应用UBS-seq来比对早期结直肠癌病人组和对照组的血液中提取的cfDNA 样品,发现明显的甲基化区别。这些结果显示UBS-seq在寻找5mC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的指标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由于具有快速且能减少DNA的降解而特别适用于小量样品的特点,UBS-seq在从少量样品中检测已知的5mC疾病指标,以及在临床快速诊断和手术中的实时决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5.png

图2:UBS-seq在RNA样品上的的转化效率,以及不同类型RNA上m5C位点的检测。

除了快速准确检测DNA中的5mC外,UBS-seq也可以用于快速准确检测RNA中的m5Cm5C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RNA,影响细胞功能,并在多种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灵敏、准确的定量测序方法,m5C在不同RNA类型上的位置及化学计量一直争论。与DNA中的5mC相比,mRNAm5C修饰位点以及修饰水平要低得多,因此如何避免常规 BS-seq中所产生的假阳性,降低RNA降解从而精准地检测到m5位点并定量其修饰比例,一直是 RNA BS-seq 的主要挑战。研究人员进一步优化了UBS-seq 的配方,发现在98度下加热9分钟后,rRNA上所有的C位点的未转化率(背景噪)仅有1%,而两个已知的m5C位点的未转化率(阳性信号)高达95%(图2a)。UBS-seqrRNA样品上的准确性大大优于几种已发表的m5C BS-seq 方法(图2b)。随后研究人员将UBS-seq应用于具有复杂二级结构的tRNA,检测并且观察到NSUN2修饰位点的修饰比例能响应NSUN2基因的敲除(图2c),进一步验证了BS-seq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人员用UBS-seqHeLaHEK293TmRNA进行了测序,发现了两千多有保守序列模式的位点(图2d)。随着NSUN2基因敲除绝大多数m5C位点的修饰比例下降(图2e)。当把NSUN2的基因再转入敲除的细胞m5C位点的修饰比例又回升了(图2f)。这些结果证明了m5C UBS-seq 方法不仅非常灵敏高效,而且非常准确。为研究m5C的生物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何川教授的团队近年来相继开发出了SAC-seq用于定量检测m6ABID-seq用于定量检测Ψ等测序新方法,极大的促进了表观转录学领域的发展。随着UBS-seq的发表,将会进一步促进m5C的生物功能的研究,并和SAC-seqBID-seq一起引领RNA表观转录组领域步入新的阶段。

相关论文信息:

DOI:10.1038/s41587-023-02034-w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416416.html

上一篇:《自然—神经科学》:首次发现!西湖大学贾洁敏团队揭示连接神经元与血管间“新桥梁”
下一篇:《自然—生物技术》:汤玮欣团队开发出具有更高活性与更好序列兼容性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
收藏 IP: 36.143.7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