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onia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oniaZhang

博文

IJMSD | 东南大学顾宁院士、焦真副教授团队:基于VOF多相流模型的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泰勒流传质行为数值模拟

已有 1390 次阅读 2023-10-21 22:50 |个人分类:IJMSD|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QQ截图20231021222530.png

图 文 导 读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033.png

图1 Graphical abstract

该文亮点:

1. 采用VOF与组分运输模型耦合,通过模拟微通道泰勒流内气泡向液柱的传质行为,确定了气相的浓度分布和体积传质系数;

2. 液柱内溶质分布主要受流场影响,导致气泡各区域传质能力不同,液膜区域是传质的主要区域;

3. 随气泡速度增大,气液界面更新加快,总体传质速度相应增强。


Highlights:

1. The mass transfer behavior for a gas-liquid two-phase Taylor flow in a microchannel is simulated by coupling the volume-of-fluid (VOF) model and the species transport model.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the gas solute are determined.

2. The solute distribution in the liquid column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low field, resulting in different mass transfer capacities in each area of the bubble and the liquid film area is the main area for the mass transfer.

3. The renewal of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is accelerated, and the overall mass transfer rate is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d with the enhancing bubble velocity.


微通道反应器是利用或部分利用微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小型化反应体系,具有强化热质传输的效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对于微通道反应器,由于其微通道中的流动空间尺度减小,作用于流体的各种力的相对大小异于常规通道。微通道中存在的主要流型之一为气-液两相泰勒流。泰勒流具有相对规律和明显的流动特征,然而,其中气泡和微通道之间的液膜减小了径向传质阻力;气-液塞(gas-liquid slug)内的双循环流增强了界面附近的传输率(transfer rate),从而导致微通道气-液两相泰勒流的传质行为呈现出独特性,因此研究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泰勒流的流动模式及其传质行为颇具挑战。

东南大学顾宁院士、焦真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IJMSD)发表“基于VOF多相流模型的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泰勒流传质行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该文通过耦合流体体积(volume-of-fluid, VOF)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species transport model)研究了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泰勒流的传质行为,确定了气相的浓度分布和体积传质系数(volumetric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并展开详细讨论。仿真结果显示,双循环流动影响了液塞中的浓度分布(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气泡表面,并沿气泡的垂直方向迅速下降。气泡速度的增加导致了更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气泡速度增加,气泡的气-液界面更新率(renewal rate)加快,导致气泡表面所有区域的平均传质率也随之增加。仿真结果还表明,由于液膜在气泡中的比例和平均传质率最显著,液膜区域对传质行为的贡献最大。该文的研究结果为气-液泰勒流反应过程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支撑。

Keywords:

Taylor flow,microchannel,hydrodynamics,mass transfer behavior,CFD simulation,gas–liquid interface


DOI: 10.1002/msd2.12049

Share this articl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sd2.12049

Cite this article: Zhong Q, Jiao Z, Nie W, Li Y, Gu N.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mass transfer behavior of a gas-liquid two-phase Taylor flow in a microchannel by a volume-of-fluid multiphase flow system. Int J Mech Syst Dyn. 2022;2(3):253-264.


作 者 简 介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653.jpg

钟秋文   钟秋文于济南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他目前主要研究微通道中泰勒流的流动和传质行为。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705.jpg

焦  真    焦真是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并担任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院的助理院长,他的研究兴趣包括铁基微纳材料和微纳气泡的制备和应用、微纳尺度传递过程等。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713.jpg

聂文慧   聂文慧就读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微纳米尺度的传递过程和微纳气泡的可控制备。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723.jpg

李  艳    李艳是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细胞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医学应用以及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和构建等。



微信图片_20231021223731.jpg

顾  宁    顾宁是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研究员基金获得者,担任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及纳米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长按下图,扫码添加小编微信,邀请您进入IJMSD读者交流群,群内不定期分享期刊论文,并开展学术写作讲座等各项活动。

张彤QRcode.jpg

备注“姓名-单位-IJMSD读者”


期 刊 简 介


IJMSD_3_2-cover.png


IJMSD由来自18个国家的21位院士、17位国际学会主席、20位国际期刊主编等69位科学家和国际出版巨头美国Wiley出版社合作创办主编为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ISMSD)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3位合作主编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arco Amabili院士,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前司库、国际多体系统动力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IMSD)前主席、德国斯图加特大学Peter Eberhard教授和美国工程院及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科学协会前主席、美国西北大学Yonggang Huang

IJMSD旨在用机械系统动力学科学与技术为现代装备设计、制造、试验、评估和使用全生命周期性能的提升提供先进的理论、软件、方法、器件、标准,为全球科学家和工程专家提供广泛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国际交流平台。IJMSD强调从“系统”视角及系统级工具理解动力学,所涉及的机械系统不仅包括各种不同尺度的机械系统和结构,还包括具有多物理场/多学科特征的综合机械系统。

目前,IJMSD已被ESCI,Scopus,IET Inspec,DOAJ等收录。2023年免收出版费,并为已录用稿件免费提供专业语言润色服务,欢迎全球科学家投稿交流。


期刊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671402

投稿网址: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jmsd‍

编辑部邮箱:office@ijmsd.net

推 荐 阅 读

01● 芮筱亭院士团队: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点击标题阅读
02● 解兆谦教授、黄永刚院士团队:具备生物医学监测、刺激和表征功能的动力学接口的柔性电子设备► 点击标题阅读
03● 张传增院士团队:机翼与壁板结构气动弹性分析及颤振控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04● 李应红院士、周晋教授等:纤维编织增强复合材料抗高速冲击性能在航空发动机应用前景综述► 点击标题阅读
05● 丁汉院士、张小明教授等:基于切削成像技术的切屑形成动力学研究进展► 点击标题阅读
06● 张泽院士团队:应力和应变速率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1050 ℃高温下形变行为的影响► 点击标题阅读
07● 芮筱亭院士、韩国仁荷大学H. Choi院士等:基于核壳结构四氧化三铁/共聚物纳米复合材料的高稳定性磁流变学性能研究► 点击阅读
08● 杨昀副研究员、张卫红院士等:面向薄壁结构铣削颤振预测的结构时变动态特性高斯过程回归代理模型► 点击阅读
09● 陈光院士团队:亚稳β钛合金热压缩动态机械行为、组织演变与复原机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0● 冷劲松院士团队:各向同性超弹性材料模型综述► 点击标题阅读
11● Dieter Bestle教授:基于传递矩阵法的特征值灵敏度分析► 点击标题阅读
12● 德国勃兰登堡工业大学芮雪博士、Dieter Bestle教授:基于解耦铰方程的缩减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 点击标题阅读
13● 合肥工业大学白先旭教授等:伪主动执行器:概念分析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4● 武汉大学刘胜教授、郭宇铮教授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原子间势构造方法在先进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点击标题阅读
15● 刘胜教授团队:纳米级制造光刻机的机械系统和运动控制研究► 点击标题阅读
16● Peter Eberhard教授团队:同步电机瞬态效应动力学仿真的电磁简化模型► 点击标题阅读
17● 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团队:利用连续弹塑性接触力模型分析颗粒系统中非线性孤立波的传播特性► 点击标题阅读

IJMSD期刊编辑部版权所有©2023年。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请联系office@ijmsd.ne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6863-1406743.html

上一篇:IJMSD | 中国科学院朱俊强研究员团队:基于熵特征辨识的轴流压气机失速诊断方法
下一篇:IJMSD | 哥伦比亚大学I.A. Kougioumtzoglou副教授团队:耦合微机械振子阵列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
收藏 IP: 121.237.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