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ankun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yankun2016

博文

解放思想,探索世界经济发展之路

已有 2890 次阅读 2019-2-3 12:29 |个人分类:经济断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解放思想,探索世界经济发展之路


2008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就很不稳定,去年以来,脆弱的经济复苏又逐渐显示出疲软的迹象。如果我们不找到在新的实际经济格局下的发展方针,很可能下一次经济危机已经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爆发。

为了找到真正的突破,我们需要解放思想,特别是从当今世界的主流的经济学思想中解放出来。为此,我们先看看我们是怎么走出19292008 那两次最大的危机的。

1029年大萧条之后,最先走出来的是德国。是以政府的计划搞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来安置实业的工人,同时这又制造了对市场经济的需求。不但是对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有了需求,而且工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一般消费的需求也得到发展。从而德国经济最先走出危机。而其他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凯恩斯经济学,不过大多数没有在实体经济上搞经济计划,只是小打小闹。比如在有些地方,给公园或什么机关加了一个漂亮的围墙,安置一些失业者。所以大多数国家长期走不出危机,直到战后,欧洲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美国用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这本身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经济计划。借此美国有巨大的需求,经济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的工厂。这正应了《飘》里的一句话,破坏一个国家或者建设一个国家才是最发财的好时机。

如果说1929已经有些远去。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机才过去刚刚十年。美国这一次没有像29年那样,长期萧条。是因为这一次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释出前所未有的七千亿美元来救市。对于那些大银行,一旦倒闭就会导致全国性的危机,财政部花大价钱收购,等于是实行国有化,等到危机过去了再私有化。这里的所作所为与所谓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律完全背道而驰,完全是不扣的政府行为,是有计划的行动。这与走出大萧条的手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自由市场经济惹得祸,不可能由市场来自行纠正,还必须有政府的全社会的有计划的行为来消除。

如果我们不存偏见,就应当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作为自由竞争是有缺欠的,是需要政府,社会化的干预来校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论一下,如果政府早一些介入,是否能够避免出现这类危机?或者更进一步,如果适当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不是可以找到正确的保持经济发展方向而不走向疲软和危机?

为此,我们需要彻底解放思想,不要把所谓自由竞争与政府的干预对立起来,不要把市场规律神化,绝对化。而应当努力探索,在什么场合,应当发挥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什么场合应当果断实行政府的介入。所谓政府的介入,就是某种计划经济的成分。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今日之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现在美国社会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能赚钱的项目,于是大家都把钱放到金融市场上去投机,企图以钱生钱。但是如果钱不进入实体经济,就不可能创造社会财富,而仅仅是在金融市场里打转,就不可能真的生出钱来。倒是很可能生出各式各样的旁氏骗局,玩大发了,就是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社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美国的基础设施是在二战之前完成的,现在需要维修更新。但是这种项目没有直接的商业收益,私人资金缺乏兴趣。如果美国政府能够动用国家的力量对基础设施实行有计划的返修升级,一定会给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需求,也就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私人的资本有机会计入实体经济。

再如5G,据说也是个耗资巨大的事业,仅仅靠私人投资,发展必定非常缓慢。然而这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果不是采取商业方式而是由国家来投资,建设这些继续设施,然后提供给企业来运营(比如招标竞争)就可以比较迅速发展起来,而且可以拉动市场经济的增长。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是稀缺的要素,而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因此利润率比较高,只要有了资本就可以发现它感兴趣的场所。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成熟,资本不再是稀缺,但是投资的用武之地却渐渐稀少,于是利润率就下降了。而需要资金多,利润率有少的项目资本不感兴趣。这就是我们当今的处境。当此之时,就需要发现新的机制,来为社会发展指出方向。一个可能的方式,就是国家以计划的方式为这些资本不愿意进入的项目提供资金,然后再用社会所习惯方式招标竞标。同时这些项目的建设尤为市场提供了需求。

国家的钱从哪里来?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国债。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搞基础建设,国家就会陷入债务负担。因为这些建设没有短期的可以达到商业利润的回报。可是如果是实报实销,不计利息,事情就好办了。实际上,美国的国债设计本身就很灵活。美联署所持有的国债利息除了发行债务的成本(大约是利息的百分之几)外都返回财政部。所以这部分美联署持有的国债对于国家没有太大的坏处。而且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如果这部分债务在工程完成之日验收合格之后是不是可以注销呢?

首先我们来看注销是否合理。这笔债务是用来兴建一个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共享的项目,项目完成之后,国家增加了一笔固定资产,这个债务已经转化为全民资产。银行,美联署,不过是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周转手段,他们并没有付出任何超过因这些钱的成本之外的的代价,本来就不应当拥有每年向国家讨本金和利息的资格。所以注销是合情合理的。

再说,大国不时要为还不上债务的小国减免债务,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的国家减去那些有理由减免的债务呢?法则是人制定的,也是可以有人来修改。只要有足够充分的依据。

当然计划的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不能太大,太大了,就会出现物质紧张通货膨胀。这是中国过去计划经济的主要经验。比如说每年拿出GDP的百分之一、二、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贪心太大,要用GDP10%去搞基建,恐怕就要出问题了。

 

如果世界各国都用不超过GDP百分之一、二的国家计划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那么就有可能给市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也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部分以比现在更高的速度发展。

假如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也可以拿出一定的国有资金来搞基础研究或者其他公益的事业。

有人会担心,如果国家实行百分之一、二的计划经济,会不会改变国家经济的基本性质呢?应当承认,这一部分国家的投入最后还是变成全体国民的财富,也就是全社会的财富,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这确实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这有什么不好吗?资本主义世界的富人,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在搞公益活动,都具有有人道主义的情怀。每年国家不过是动用了社会中财富的百分之一、二,不会对私人的自由有什么影响,何况这百分之一二的投资项目也可以采用市场竞标的资本主义的方式来进行。只不过资金来源由国家提供,当然也要接受国家的监管。同时这些投资间接为其他为私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

每年投资GDP的百分之二于社会的基础设施,假如坚持一百年,那么所积累的属于全是社会的财富就会达到今天GDP的七倍,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破坏。除去折旧的部分也还有四五倍吧。有这个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一定是很丰富了。那个社会应当比今天的更合乎情理也就是人道主义。

我相信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在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有极少数意识形态挂帅的极端分子才抱着什么执念不肯甘休。在海耶克看来,凯因斯就是社会主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会相信凯因斯与斯大林是同是社会主义者呢。本人不相信现在这个资本主义就是历史的终结。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还需要发展。都应当按照他们的历史与可能选择发展的道路。如果有资本主义的学者能偶从海耶克哪里找到发展的方向,也尽可以拿出来辩论和实验。本人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工人们参考。

中国这是十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原来统治着那个社会的似乎被认作真理的东西下解放出来。当时束缚中国的极左的教条化的计划经济。突破了这一点,中国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当今世界被认为是经济铁律的是市场经济,世界经济遇到问题,肯定是这个铁律遭遇到它的瓶颈需要新的突破。马克思的方式是彻底否定推倒重来。而我则认为,可以给他一些补充还利用其主要的机制。

至于这百分之一二的计划投资,在许多年之后是否会给自有资本主义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不知道。其实也不必害怕。难道今天的美国与一个世纪以前的美国不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吗?那个时候,妇女没有选举权,黑人只能做奴隶,那个时候谁会想到一个叫做奥巴马的黑人会成为美国总统而且干得还不错,为美国建立了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也许再过一百年或者两百年,美国与中国,世界五大洲,殊途同归,变得可以不要签证就相互自由旅行,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在任何地方生活和学习和工作。

何况,我们面对的事实就是,社会的真实的需要:基础设施的破败,新的技术可能不能迅速实现,不是因为内社会上没有资金而仅仅是因为缺乏利润;如果拘泥于市场竞争而画地为牢,就只能止步不前;另一一个可能是,由国家,全民的投入,以非市场的模式,国家拨款实报实销。一方面可以使得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同时又为市场提供了需求带动社会经济的总体健康发展。

上面说的是真对世界经济。对于中国当然适用。至于说到中国。发挥计划经济的空间比西方要大得多。这首先是因为中国还很落后,还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胡惟庸线以西的大半个中国还处在开发的初级阶段。这个开发,不能完全靠计划,但是需要计划给它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因为这些基础设施不具备商业化的经济效益,如果企图靠私人去投资,就永远都开发不起来,只有部分由商业前景的可能开发出来,而且时间很长。但是如果国家对最基础的设施以计划的方式实报实销的方式迅速把这个台子搭起来,就会有各种资金利用这个条件去赚钱去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7474-1160567.html

上一篇:孟晚舟案件考验中加美三国政治智慧
下一篇:推荐《贺岁大片《流浪地球》观后感 》
收藏 IP: 99.230.97.*|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