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熊召政:航行在漓江的烟雨中
聂广 2023-8-26 11:01
来源: 人民政协报 ,2023年08月21日第10版 一 古诗人写漓江的诗多矣!我最喜欢的有两首,一是唐·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二是清·袁枚的《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逻辑学的起源问题
热度 1 聂广 2023-6-24 12:00
逻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三大源泉:古希腊的 形式逻辑 ,中国先秦的名辩 学 ,古印度的因明 学 。 一、 古希腊逻辑的产生是西方逻辑史的开端。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学者已经开始探讨逻辑问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使得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公开辩论成为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转载]张宏杰: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聂广 2023-5-27 17:08
一 依托分封制,在皇帝制度出现前,西周就已经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统治,这个时代在经济、文化上都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因此孔子虽然是商代王族的后代,却衷心地以身为周人为荣。他一再说“吾从周”,认为周代是三代之治的顶峰,一切都达到了完美的状态:“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那么,“郁郁乎文哉”的周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1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宏杰:夏商周三代与血缘纽带的扩大
聂广 2023-5-27 17:02
一 中国历史上,管夏、商、周三个朝代叫作“三代”。这三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一个黄金时代,后来的读书人总是梦想“回到三代”。但实际上,这三代彼此之间还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所以夏代的历史在今天看来还是模糊不清的。学术界一般认为,虽然实现了形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258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宏杰: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聂广 2023-5-23 15:26
上一章我们提到,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在青铜 、小麦和马、牛、羊传入之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其他几大古文明有明显的不同。 什么个性呢?主要体现在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这两方面。 西安市人民北路附近有一处文化遗址,叫姜寨遗址,是新石器时期的,距今将近7000年。这是一个村子,里面有100多座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302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宏杰: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聂广 2023-5-23 15:24
一 关于夏朝的出现,中国传统史书的解释是,本来原始部族的三个领袖尧、舜、禹之间一直是高风亮节地禅让的。然而后来大禹产生了私心,改变了传位方式,传给了儿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就这样出现了。 当然,真实的历史绝不可能这样简单。 上一章我们讲到,夏王朝出现在河南,是中国内部各文明中心之间交流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6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宏杰: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聂广 2023-5-23 11:20
一 在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本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上百万年前,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许多原始人类,比如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今天的中国人是从这些古人类进化来的。 这听起来非常合理。中国人自古生活在中国,原汤化原食,听起来很自然。然而,今天的分子人类学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3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张宏杰: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聂广 2023-5-23 09:44
我在自序中讲到,这本书的目的是呈现中国历史的一些大脉络。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有哪些大的脉络呢?在第一章中,我先简要地目录式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是今天我们很多人会非常自豪地说起的一点。 确实,这是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今天的中国人使用的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4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简读中国史》简介
聂广 2023-5-21 11:57
《简读中国史》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张宏杰 博士所撰写, 岳麓书社 2019年出版 发行 。 一、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