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著作简介(2)

已有 2322 次阅读 2023-2-20 08:3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昆虫记》

《昆虫记》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部科普著作,由法布尔著,顾漩孙焕君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01出版。

5.jpg

(一)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知名的著作,共10卷,在这部巨著中,法布尔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昆虫世界。他用拟人化的语言书写虫界,以人性观虫,以虫性鉴人,形成虫人交相辉映、人虫彼此相融的唯美境界。其中部分章节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昆虫记》精选了原著中有关几种常见昆虫的章节,文字简洁优美,并配以100余幅手绘彩色插图,相信一定能给读者带来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为诺贝尔奖提名图书。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是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三)著作目录

第一章 石蜂

 第一节 石蜂筑巢

 第二节 石蜂的本能:前人的实验

 第三节 石蜂的本能:换巢实验

第二章 蝉

 第一节 传说中的蝉

 第二节 金蝉出洞

 第三节 蝉的“歌声”

 第四节 蝉的产卵与孵化

第三章 蟋蟀

 第一节 田野中的蟋蟀

 第二节 意大利蟋蟀

第四章 螳螂

 第一节 螳螂捕食

 第二节 螳螂求偶

 第三节 螳螂筑巢

第五章 蛾

 第一节 大孔雀蛾之夜

 第二节 橡树蛾的恋爱观

第六章 甲虫

 第一节 残忍屠夫金步甲

 第二节 金步甲的婚俗

 第三节 天生好父亲粪金龟

 第四节 松树鳃角金龟

第七章 种子里的寄生虫

 第一节 橡栗象

 第二节 豌豆象

 第三节 菜豆象

附录:法布尔生平年表

二、《比格尔号航海日记》

《物种起源》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部科普著作,作为达尔文的一部游记式博物学考察日记,启发了《物种起源》的创作。一篇篇完善而真实的笔记,一次成就了“给我一次旅行,给你带来全新世界”的创世之旅。由达尔文著,张耀宇译,徐洪河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03出版。

4.jpg

(一)内容简介

1831年,年仅22岁的达尔文作为随船博物学者登上比格尔号舰进行了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在旅行中,达尔文把所有观察都非常精密和详细地记录下来,成就了这一游记式的科学考察日记。《比格尔号航海日记》不仅记录了达尔文在地质学和动物学方面的突破性发现,还有他在环球航行中见证的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土人的悲惨遭遇,更重要的是这次旅行为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比格尔号舰进行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观察和采集。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三)著作目录

导读

本版说明

第一章 从英国出发

第一节 西非岛国——佛得角

第二节 走进南美

第二章 乌拉圭马尔多纳多省

第一节 南美草原上的牛仔——加乌乔人

第二节 非比寻常的各类动物

第三节 闪电制造的玻璃管

第三章 阿根廷南部港口——布兰卡港

第一节 远古巨兽遗骨

第二节 达尔文鸵鸟

第三节 大屠杀

第四章 巴塔哥尼亚和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

第一节 圣克鲁斯河上的纤夫

第二节 猎牛之旅

第三节 天下奇观——“石流

第五章 世界尽头——火地岛

第一节 初识火地岛人

第二节 送杰米回家

第三节 再见了,杰米

第六章 智利大地震

第一节 暗夜中的火山喷发

第二节 遭遇大地震

第三节 满目疮痍

第七章 进化论的摇篮

第一节 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岛

第二节 各座岛屿上生物的显著差异

第三节 不怕人的鸟

第八章 澳大利亚

第一节 飞速发展的新兴大陆

第二节 新移民、流放犯人和原住民

第九章 印度洋上的珊瑚岛——基灵群岛

第一节 流浪物种的天堂

第二节 漫游珊瑚岛

第三节 珊瑚礁成因之谜

第十章 踏上归程

第一节 人间天堂——毛里求斯岛

第二节 圣赫勒拿岛的物种入侵

第三节 大西洋荒岛——阿森松岛

第四节 二访巴西

第五节 环球航行回顾

附录一 英制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表

附录二 比格尔号航海大事记

(四)精彩阅读

不论是生机盎然的巴西,还是死亡与腐朽占优势的火地岛,在我头脑里的印象都不及未经人类砍伐的原始森林。巴西和火地岛就像是装满自然之神各种产物的神庙,站在这种荒野中,没有人会无动于衷,没有人不感到身体里除了呼吸以外还有其他东西在涌动。每当回忆过去时,巴塔哥尼亚平原的景象经常浮现在我眼前,但这些平原条件恶劣,被认为毫无价值。对巴塔哥尼亚平原的负面描述很多:没有居民、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山,除矮生植物外,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如此干旱的不毛之地在我的记忆里会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不仅是我,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感觉。为什么更平坦、更青翠、更肥沃、对人类价值更大的潘帕斯草原没有给我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呢?我分析不出原因,一定与能给人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关吧。无边无垠的巴塔哥尼亚平原人迹罕至,因此还是一片处女地。显然这片平原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未来似乎还会一直存在下去。如果像古人推想的那样,平坦大地的周围是不可逾越的大海或者极其炎热的沙漠,那么所有人都会对人类所不知的世界怀着深切但又难以言表的情感。

最后,在自然景色中,高山算不上美景,但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科迪勒拉山系的最高峰向下俯视,四周层峦叠嶂,心中万千杂念瞬间烟消云散。

说到个别事物,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第一次目睹最低等、最原始的野蛮人的居住地更让人惊奇了。我的思绪立刻回到了许多世纪以前,难道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的?这些野蛮人既不如家养动物智慧,也不具备动物的灵性,更不用说人类的理性和基于理性产生的技艺。我难以相信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异——这只不过是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的差异。对观察野蛮人感兴趣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每个人都想看看荒野里的狮子、丛林中撕咬猎物的老虎或者非洲大草原上漫游的犀牛。

(五)向大自然的伟大观察者致敬

关于达尔文,大家最熟悉的几个方面往往是《物种起源》、进化论或者比格尔号军舰上的博物学家。这些都没什么不对,但达尔文的成就远不止这些。达尔文一生中发表过近二十部科学著作,在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见地。他研究过现代哺乳动物、鸟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过攀缘植物、食虫植物以及兰花的传粉和受精,研究过人和动物的表情、家养动物的各种变异、生物的地理分布、人类的进化和性选择;分析对比过珊瑚礁的各种结构与分布规律,对各种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地质演变进程进行过观察、描述和重建;鉴别过哺乳动物的化石;甚至还涉足过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如果用今人的标准看达尔文,似乎很多身份加在他的身上都合适: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以及地质学家等等。今天我们在对达尔文进行概括时往往会用一个很古老、很巧妙的词——博物学家。

博物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其名称源自拉丁语Historia Naturalis。Historia的意思是“探究”,Naturalis的意思是“自然”,合起来就是“对自然的探究”,有人译成“自然史”。博物学主要侧重观察和记录,即对自然界各种生物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如果对现代自然科学追根溯源,很多学科的鼻祖都可以追溯到博物学上去,比如植物学、动物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等。

达尔文不愧是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独具睿智的博物学家。即使在176年之后的今天,达尔文的著作仍然能让人受益匪浅。达尔文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对周围事物的认真观察。达尔文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让人敬佩,在诸多方面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人,即使在当今时代,他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参加了皇家海军比格尔号为期4年多的环球勘探活动,本书中的内容就是达尔文在此期间所做的记录与总结。在这次机会难得的环球航行中,达尔文仔细观察、记录了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他写下的很多评论与经历令今天的读者唏嘘感慨。达尔文见解独到、文笔细腻,读起来常常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本书的翻译文字亦非常流畅和优美,完全扫除了当代中文读者在阅读176年前的著作时可能遇到的重重阻碍。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时代,环球旅行变得越来越便捷,地球上已经鲜有人类未涉足的区域了,然而,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匆匆看过往往也匆匆忘记。自然的奥秘与独到的魅力往往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发现、记录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万里路变成开卷有益的万卷书。

笔者一直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在搞好基础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在从事科普网站化石网的具体工作。达尔文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令我非常敬佩,他的探索精神感动并激励我不断亲近自然,去观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希望这种感动也能传递给广大读者。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河2015年12月于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大学

三、《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部科普著作,它开创生物学发展史新纪元,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由达尔文著,李虎译,Alice Wang Art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05出版。

3.jpg

(一)内容简介

《物种起源》是一部奠定了“进化论”基础的里程碑式科学巨著。达尔文在书中提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生物共祖”等观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特别是“进化论”思想,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1882),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生物学之外,达尔文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著作目录

导读

本版说明

第一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家养变异及变异的原因

  家养族的单起源和多起源

  家鸽的品种

  人工选择及效果

  无意识的选择

  对人工选择有利和不利的情况

  总结家养品种的起源

第二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个体差异

  争议形态

  大属中的物种类似于变种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生物的高速增殖与面临的重大毁灭

  动植物在生存斗争中的复杂关系

  同类相残最激烈

第四章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性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

  论雌雄交配对自然选择有利的条件

  灭绝

  性状分异

  生命演化简图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环境对变异的影响有限

  “用进废退”效应

  风土驯化

  相关生长律

  异常发达的部位易变异

  返祖和类似变异

第六章 学说的困难之处

  学说的困难之处

  论过渡变种的缺失或稀少

  论具有特殊习性和构造的生物的起源与过渡

  极其完美的复杂器官

  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器官

第七章 本能

本能的形成与丧失

杜鹃的本能

蓄奴蚁的本能

蜜蜂筑巢的本能

中性昆虫

第八章 杂种的性质

首次杂交的难育性和杂种后代的难育性存在例外情况

支配首次杂交难育性和杂种难育性的法则

首次杂交难育性的原因和杂种难育性的原因

变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和它们的混种后代的可育性

杂种和混种除可育性之外的特征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备

  中间变种的性质

  论时间的流逝

  论古生物标本的贫乏

  论整群近似种的突然出现

  论近似物种群在最低已知化石层的突然出现

第十章 生物的地质演替

  论新物种的产生方式

  论灭绝

  论生命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同时变化

  论灭绝物种之间及灭绝物种与现生物种之间的类缘关系

  论古代形态的发展状态

  第三纪末期同一地区相同类型的演替

  根据地质记录得出的结论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生物分布的重大事实及其原因

   散布的方式

   在冰期时的散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淡水生物的传播

   论海洋岛上的生物

   时间演替律和空间演替律的惊人相似性

第十三章 生物间彼此的类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和残迹器官

   分类学与“自然系统”的本质

   形态学

   胚胎学

   残迹的、萎缩的或不发育的器官

   同纲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

第十四章 重述和结论

   自然选择理论面临的困难

   对自然选择理论有利的情况

   导致人们普遍相信物种不变论的原因

   自然选择理论的前景

   结束语

附录一 英制单位与常用单位换算表

附录二 达尔文生平年表

四、《博物志》

《博物志》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部科普著作,由博物学思潮之父布丰撰写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刘华杰编,李洪峰魏志娟吴云琪译,刘华杰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03-01出版。

2.jpg

(一)编辑推荐

大自然从来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但是从来都缺少能描绘出自然之美的文笔。法国博物学家、数学家布丰是首位用优美的散文笔法介绍博物学知识的学者。他的巨著《博物志》系统地汇聚和总结了18世纪和更早的博物学知识和素材,奠定了布丰在博物学历史上的伟大地位。本选本从法文原著直接译出,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布丰。

(二)内容简介

布丰是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齐名的法国启蒙时代四巨人之一。他倾40年心血完成了36卷博物学巨著《博物志》。《博物志》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地球的演变历史和各种生物的形态、习性,是那个时代第一批试图用宗教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大自然的著作之一。本书从《博物志》法文原著的地球形成史、动物志两部分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篇目。本书第一章讨论了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形状和组成材料,以及地球的历史;第二章描写了猩猩、猴、猫、浣熊、海豹、蝙蝠、刺猬、食蚁兽等动物的形态和习性;第三章描写了游禽、涉禽、猛禽、陆禽、攀禽、鸣禽等禽类。本书还收入了德拉塞佩德撰写的《布丰传》(节选)、布丰的法兰西学术院入院演说《论文风》和布丰生平年表。本书精选布丰关于地球形成的开创性理论和他描绘各种动物形象的优美散文。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到布丰对博物学的无比热爱和他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作者简介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数学家。布丰27岁进入法兰西科学院,后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成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布丰于1749年开始出版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并在生前完成了36卷。这部巨著系统地汇聚和总结了18世纪和更早的博物学知识、素材,奠定了布丰在博物学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著作目录

《布丰传》节选

第一章 地球的理论

第一节 地球的理论

第二节 《自然的纪元》引言

第二章 四足兽

第一节 人类近亲

猩猩

长臂猿

第二节 猴

山魈

白眉猴

猕猴和冠毛猕猴

赤猴

松鼠猴

柽柳猴

叟猴

狨猴

蜂猴

环尾狐猴

第三节 小型兽

浣熊

水獭

第四节 海兽

海豹

海象

儒艮

第五节 蝙蝠

蝙蝠

狐蝠、马斯克林狐蝠和吸血蝙蝠

第六节 食虫兽

鼹鼠

鼩鼱

刺猬

第七节 古兽

三带犰狳

食蚁兽

第三章 禽类

第一节 游禽

角叫鸭

第二节 涉禽

美洲大白鹳

琵鹭

红鹳

第三节 猛禽

安第斯神鹫

雕鸮

蛇鹫

第四节 陆禽

松鸡

雷鸟

第五节 攀禽

戴胜

蜂鸟

第六节 鸣禽

黄鹂

伯劳

附录

论文风——布丰法兰西学术院入院演说

布丰生平年表

(五)李诺:《博物志》——布丰对大自然的“访问”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系列推出的《博物志》,精选了法文原著《博物志》中关于地球形成的开创性理论和布丰描绘各种动物形象的优美散文,并配有大量年代久远的珍贵手绘插图,以通俗直观的方式呈现了这部作品的精华。该选本还节选了布丰的学生和朋友德拉塞佩德撰写的《布丰传》,收录了布丰入选法兰西学术院的演讲,让中国读者有机会领略布丰的深刻思想与探索精神。布丰是18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他擅长用简洁灵动的文笔将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呈现在世人眼前,让即使是最普通的读者阅读时也毫不费力。《博物志》是他耗尽毕生心血铸就的不朽巨著。

1. 纪实与传说

《博物志》绝不是一部佶屈聱牙的百科全书。布丰的理想是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可靠知识,为此,他一方面竭尽所能地搜罗、查证了大量文献作品,既包括博物学家的著作,也涵盖旅行家和探险家的游记,试图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其中最真实且有价值的部分作为参考,同时引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叙述。另一方面,布丰担任法国皇家花园总管后,充分利用在田野里的时间,饲养了很多动物并进行细致的观察,总结出了详尽的文字资料。

当时博物学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世界各地的信息交互程度也远不如今,在布丰反复考量、已然忠实的叙述中,仍然可以瞥见纪实与传说相交融的倾向。这或许不符合今人对现代科学理性、客观的要求,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纪实与传说的交织恰恰呈现了18世纪时代的风格和历史的原貌。

例如,布丰在描述猩猩这一动物时,写道:“我曾经见过这只猩猩做手势指引前来参观它的人,与他们一起郑重其事地走路,像是他们的陪同一样。我还看到它坐在桌上,铺开餐巾,用餐巾擦嘴,用餐叉和餐勺把食物送到嘴边,然后自己把饮料倒入杯中,受邀与别人碰杯,再取来一个杯子和一个茶托放在桌上,往里面放入糖、倒入茶,等到茶冷下来才开始饮用。所有动作流畅自然,不需主人的手势或口令指导便自发完成。”猩猩是否能在本能的驱使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或许有待深究,不过布丰的确将猩猩灵敏、机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透过文字便能直观地感受到猩猩的特点,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被深深吸引并产生好奇,期待探索更多相关的知识。

这大概正是所有博物学家创作科普读物的初衷。面对纷繁的自然万物,他们即使穷尽一生,所能揭露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但真正重要的是这冰山一角所激发的灵感,是他们的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驱使着更多人前仆后继、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宇宙。

2. 理性与情感

布丰的文字雅致而诗意,情感则充沛而细腻。他这样描写沉浸在“爱情的恍惚中”的雄性松鸡:“尾巴展成圆形,翅膀自然下垂,脖子前伸,头部因竖起的羽毛而显得格外大,英姿飒爽,气宇不凡。”在介绍格外依恋主人的戴胜鸟时,又写道:“它对这个心爱的主人很专情,好像眼里只有她。它能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对它中意的人的呼唤,轻柔而深情,好似肺腑之音;另一种则尖锐刺耳,用于表达愤怒或者恐惧。”

布丰与大自然为友,当然也与动物为友,在他的笔下,物种不再是生物学中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彼此联系,共同组成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

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每种动物在布丰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气质和天性。布丰从不掩饰自己对不同动物的喜爱或厌恶之情。例如,布丰对猫显然并无好感,不由自主地将猫塑造成不忠不义的形象,他写道:“猫是一种不忠的家养动物……作为坚定果敢的小偷,猫只有在受到良好教育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温顺讨好的一面,就像那些人类中的小淘气鬼一样。它们与之一样敏捷机灵,同样爱捣乱,爱小偷小抢;它们还懂得蹑手蹑脚,掩饰意图,审时度势,等候、选择并且抓住最合适的行动时机,事后远远逃开以躲避惩处,直到人们再次召唤的时候才回来。”猫被赋予了人的性格,一个狡黠诡诈的小动物形象跃然纸上。

既然布丰创作《博物志》的初衷是普及科学知识,布丰直言不讳地与读者分享他的见解和好恶,理性的天平似乎在向个人情感倾斜。不过一本有血有肉的著作又怎会出自冰冷麻木之手呢?绝对客观是不存在的,任何人为解释都必然含有诠释的色彩,更何况人与自然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要呈现事物的原貌,只得忠于自己的认识,而忠于自己的认识或许正是忠于博物本身。

3. 古典与当下

《博物志》原著共44卷,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包括了地球史、人类志、动物志、鸟类志、爬虫志等内容,将神学排斥于科学研究之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和生物的起源。《博物志》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当时社会各个阶层都对博物学产生兴趣,人人以了解博物学为荣。这部著作带来的博物学热潮不仅迅速从法国蔓延至欧洲大陆,而且其影响力穿越了时间的厚度,一直延续至今。一些篇目甚至被选入了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为优美的散文供青少年学习欣赏。

将这部鸿篇巨著介绍到中国绝非易事。原著卷帙浩繁、旁征博引。若将原著原原本本译为中文,单是这几十卷的篇幅已然令读者望而生畏。

外研社出版的选本精选了《博物志》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以“地球的理论”开篇,让读者对作者极具创新精神的理论有了初步认识,第二、三章则选取了布丰介绍四足兽、禽类的文章,令读者尽情欣赏布丰所描绘的自然万物图景。这样的选文方式贴近青少年,即在自身科学背景知识较少、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丰富又不乏味的知识。

选本在翻译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布丰的文笔充满诗意,选本翻译时十分注重保留作者的风格。选本中加入了大量注释注解,对原作中提到的众多航海家、科学家进行了补充介绍。另外,科学史专家的审读确保了内容的准确,例如《博物志》的书名从前被译作“自然史”,选本作了更正。

值得一提的是,选本中的插图十分精美,每种动物同时配有几百年前人们手绘的珍贵画作和现代拍摄的动物照片,供读者参考比照,这种古今交织的审美体验为阅读平添不少趣味。书中还收录了《布丰传》节选和布丰的法兰西学术院入院演说《论文风》,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和作家。

(《中国科学报》2017-09-22 第6版 读书)

五、《爱丽丝漫游量子奇境》

《爱丽丝漫游量子奇境》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的一部科普著作,由(美)罗伯特·吉尔莫著,程心如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7出版。

1.jpg

(一)内容简介

爱丽丝,一个曾带领我们童年走向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小女孩,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真实世界;现在,她又将带领我们了解20世纪最重要、最“奇幻”的物理理论——量子力学。作者吉尔莫用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量子理论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中,透过有趣的人物、梦幻的场景、 精彩的对话、生动的图片将艰涩的理论化为易读的童话故事;当柴郡猫变成薛定谔的猫、当三月野兔变成隧穿壁垒的兔子粒子、当疯帽匠变成神秘的夸克小丑;相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让更多初学者或有兴趣学习量子理论的人更了解量子世界的概况而不生畏惧,毕竟,我们居住的世界就是真正的量子世界。

这是一本我看到的最全面的普及量子力学中各种概念和规律的书,作者用爱丽丝和其他角色非常直观和接地气地将量子世界中的测不准原理、全同原理直至夸克等概念介绍给读者。(理论物理学家、文津图书奖得主李淼)

无疑,理解量子力学的头一步,就是要摒弃你在宏观世界根深蒂固的先验概念;第二步则是主动去接受那些貌似“不合理”的假设或公理;之后再尝试回归到合理的宏观现象中来。……本书的主角 —— 爱丽丝就可以帮这个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罗会仟)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吉尔莫:美国物理学家、科普作家。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于1967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物理群论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著有涵盖量子物理、粒子物理、宇宙学等领域的多本科普读物,其中本书自首次出版以来已被译为法、西、德、意、俄等多种语言,是经典的量子物理入门读物。

(三)著作目录

序言(罗会仟)

前言

第一章 初入量子奇境

第二章 海森堡银行

第三章 机械研究所

第四章 哥本哈根学院

第五章 费米-波色学园

第六章 虚拟现实

第七章 虚空之湖中的原子

第八章 卢瑟福城堡

第九章 粒子假面舞会

第十章 实验物理物乐园

专有名词单词表

5774c0e6N86cae62b.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7041.html

上一篇:“青少年科学素养文库”著作简介(1)
下一篇:从医生到科普作家?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