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自然杂志出了专刊,专门讨论博士生的未来. 这个专刊似乎给我一直困惑的问题给了一个答案. 首先我表述一下自然的观点,摘录如下:
现如今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博士的出产量都维持在高位.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博士学位持有者越来越多,就像”雨后的蘑菇”. 这样大规模的产出博士是不是好事情呢?这得看其产出的国家, 还有博士学位所涉及的领域. 比如说,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 与经济建设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增加肯定是有利的. 但相反的情况则不然.
如此大规模的博士产出有诸多隐忧. 首先,没有限制的增长会把一些本来不太适合读博的人拉近这个体系,这样对双方都是一种痛苦. 其次,博士的培养是基金驱动,而不是工作市场驱动. 现如今,即便一个非常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也要经过五到十年没日没夜地奋斗才能取得所谓的教职.大量的科研经费能培养出很多博士和博士后,但这以后怎么办?做千年博后? 貌似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然, 也有一部分人在拿到博士学位后找到了学术机构之外的工作,但这些人会觉得花那么久的时间, 绕那么大的弯子最后成为教师或者银行家实在不是太合适.
是到做些改变的时候了. 但变什么呢? 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很乐意用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大的产出. 博士后和博士的支出显然比一个教职的支出少很多. 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很难.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办法可以考虑. 一个是政府牵头, 让职业需求和博士培养相匹配. 政府可以雇佣有独立调查能力的劳动力分析师, 对目前的工资和雇佣数据进行分析, 就能找到那些与科学相关的行业紧缺人才, 从而多培养这类人才. 这样的分析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做,应该得到提倡. 第二个办法就是改变博士培养本身. 这就要求导师和学生从一开始就认为学生以后可以从事很多其他的职业,比如政府职员,商人等等,并为此目标而奋斗. 这样的系统下,学生会与很多学科的导师交流,并获得管理,交流, 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受到传统的科研训练. 此外,每个学生去国外交流六个月. 这样的努力已经开始作了.话说回来,上面提到的方法还远未普及, 科技博士的命运还很无常. “在黑暗中,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长得很好”.
关于现在博士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我想不用再多说. 最近听到一位物理系的学生说道一则笑话很引人深思. 他说前段时间被老板训了,老板看他不悦,就说了一句 ”你知足吧,以前是三个导师骂一个学生, 现在是一个导师骂三十个学生,你还不满意”. 博士培养数量之激增,可见一斑. 博士培养质量的降低一个是导师带不过来, 还有一个是本来没有这个资质的人也来凑热闹. 这两种情况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关于两条 ”修理” 意见,我觉得都很靠谱. 第一条的改变要靠政府对博士培养和岗位需求做出协调. 鉴于我国政府日理万机, 可能顾不太上, 我们还是要自己把握一下. 哪个专业的博士好找工作大家还都是比较了解的. 当然特别喜欢某个学科的除外. 我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就是为了学位而读博士, 至于是什么专业不太在乎. 这是用人单位盲目学位崇拜的结果. 这个我们无能为力.如果是这种情况,一定要找那些容易毕业的读,要不然会很惨. 当然,那些在职读博的领导们不在此列. 以我的经验来看, 还有很多人就是糊里糊涂读博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 我有几个认识的人有毕业之后去当家庭主妇的, 有去搞房地产的, 这两个工作也许大概可能用不到博士学位吧.
第二条修理意见很给力. 就是要培养有学位,有知识, 有思想的领导者. 这样的博士显然与那些鼻顶酒瓶底, 满口元素周期表的传统博士形象不同. 这样的博士真的是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基层, 写得了代码, 查得出木马, P得了CR, 提得了质粒, 翻得了日文, 演得了话剧. 问题时, 很少有导师注重培养学生除科研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果非要导师们这样做,也没有好的评价指标. 无法评价绩效,这样的事没人干.
其实我还是挺幸运的, 我的导师早就很了解第二条修理意见. 他的学生有在商界混的,有去当记者的, 还有去做科普的, 当然教授神马的也有很多. 这是很不容易的, 在所有人都奋力去拚影响因子的时候, 他能根据学生的能力, 给学生发展自我的空间, 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幸哉!
参考文献:
Fix the PhD. Nature. Volume: 472, Pages: 259–260
David Cyranoski , Natasha Gilbert , Heidi Ledford , Anjali Nayar & Mohammed Yahia. Education: The PhD factory. Nature 472, 276-279 (201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3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