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5月19号刊发中山大学何FANGLIANG教授论文,该论文指出,传统的估算生物绝灭的方法高估了物种绝灭的速度.
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破坏造成的物种绝灭是二十一世纪保护生物学的核心课题.但一直以来没有一种直接的方法测算物种绝灭的速度.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间接的方法是根据生态学著名的物种面积关系(S=cAZ,其中c和z 都是常数)反向推演。
这里先介绍一下物种面积关系。我们都知道,生态学家如果增加样地的面积,样地中所包含的物种数就会增加。1921年,植物学家Olaf Arrhenius 建立了二者的函数关系。对大多数的生物类群中的物种面积指数分析后发现,大多数Z的取值都在0.20-0.35之间,并且相同面积的岛屿和大陆其取值不同。显然,这种关系与样地内物种的分布情况和迁移情况有关。大陆与岛屿的不同Z值可能由于两种环境中物种的迁移能力不同。
知道了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传统的测算物种绝灭速率的方法了。如果我们建立了物种面积关系,反过来,如果知道栖息地面积的减少量,则可以计算出物种的减少数目,从而计算物种绝灭速度。生态学家们早就注意到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比实际的观测结果要大得多,并且把这种称为差异叫做“绝灭负债”,意思是由于栖息地的减少和种群数目的减少,这些物种必然绝灭,只是现在还苟延残喘而已。这种解释听起来不错。但何教授的论文认为这种差异绝大部分是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的取样人工误差。何教授认为,要确认排除某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挂掉所需要的取样面积要比遇到第一个该物种个体所需要的取样面积大得多,而且与物中的分布和空间格局无关。传统的计算把二者当成了同一个东西,这就是上述绝灭负债的数学基础。作者通过对美洲大陆一种雀形目鸟类的数据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并发现有的高估达160%!
当然,作者也指出,虽然栖息地的破坏造成的物种绝灭速率被高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继续堂而皇之地继续破坏栖息地,恰恰相反,我们必须作出行动以防止这种高估的绝灭速率成为现实。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啊。大家都在说第六次大灭绝云云,竟然在此文之前没有直接的测算绝灭速率的办法,这有点不靠普啊。还有,生态学家的数学功底因该相当强大才行啊。
P.S. 由于本人数学太差,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欢迎拍砖。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7199-447094.html
上一篇:
“修理”博士学位下一篇:
忆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