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365)】悼念著名作家张洁先生——回忆我给张洁先生的一封信

已有 2741 次阅读 2022-2-7 22:19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5d6034a85edf8db1cfbe6ee393fc045d544e7489.jpeg


u=1297855618,157271693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中国作协官网中国作家网于2022年2月7日下午15:25发布消息称,著名作家张洁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因病逝世。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分别对张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张洁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中国作家协会在唁电中对张洁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张洁是我国新时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作家,曾多次获全国优秀短篇说小说奖,两次获得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张洁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1979年11月,张洁在《北京文学》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这篇小说因作品中的爱情观念冲破禁区,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当时我正念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我们的《文学概论》老师,围绕《爱,是不能忘记的》,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多次课堂讨论。


张洁的著名散文《挖荠菜》,入选我国多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


我也很喜欢张洁的散文《挖荠菜》。由于工作关系,我在不同场合听过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讲《挖荠菜》一课,但总觉得他们讲得都很肤浅,既不得要领,也没有新意。人教社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对这篇课文主题的分析也相当肤浅甚至幼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都是按《教学参考资料》来教学的。由于对这种局面不满,我便把自己对《挖荠菜》的不同看法,写成《张洁在呼唤什么? ——〈挖荠菜〉主题新探》一文,发表在上海的《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这篇文章不长,兹录于下:

 

 

张洁在呼唤什么?

 ——《挖荠菜》主题新探

       

          深圳市教研室  程少堂

 

在散文《挖荠菜》中,张洁究竟在呼唤什么?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二册“预习提示”指出:“时代不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作者细致地叙写自己对小小的荠菜的感情,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渲染自己童年生活的苦难,告戒后人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试图借此达到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人教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认为,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哪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上述观点,由于它反映的是文学评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因而是一种权威的,有代表性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一种肤浅的理解,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界,根据教材上的课文题注“选自1979年5月16日《人民日报》”,即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认定《挖荠菜》的主题是“忆苦思甜”,因而多少受到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有这种观点的教师不在少数。

我认为,上述理解都是一种矮化、浅化张洁的理解。照我看来,《挖荠菜》的主旨果真如此,那张洁就不是张洁了。


如何理解《挖荠菜》的主旨,即如何把握张洁在《挖荠菜》中呼唤什么,关键是准确理解以下问题:(1)题目是《挖荠菜》,但为什么前半部分要花差不多一半的篇幅写小时生活的苦难与恐惧?(2)题目是《挖荠菜》,但全文只有一小段写挖荠菜,是否离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阅读感受告诉我,给张洁留下噩梦般印象的,与其说是童年的苦难生活,不如说是童年苦难生活中的恐惧。那大棒的凶神恶煞与“毫不留情”,那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引起的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恐惧,也是对人性中同情与善良消失的恐惧。这种恐惧与挖荠菜时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照。你看张洁把挖荠菜写得多么美啊!不过,这段文字之所以打动我们,主要不是由于它的文字之美,而是张洁描绘的那种意境之美,那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之美:心灵的欢乐与自由,生命的平等和尊严。于是,在与恐惧形成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破译张洁讴歌挖荠菜之迷,那就是:在张洁看来,没有恐惧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活在没有尊严之中、生活在心灵不自由之中的日子还少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就是在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倾思潮还在不断泛滥成灾的时候,张洁,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就已经通过《挖荠菜》,呼唤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种呼唤,同时也是张洁作品的总主题。如果张洁能看到笔者这篇短文,我想,她会赞赏我对《挖荠菜》的这种解读的。


《语文学习》是我国语文界很有影响的老牌著名刊物。我这篇文章在《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发表后,引发语文界对张洁的《挖荠菜》主题的重新探讨。但我认为,我所见到的这些探讨,都没有我这篇短文深刻。


我把这篇文章通过北京市作家协会寄给张洁,希望得到她的意见。但让我遗憾的是,我没有收到她的回信。她不回信,要么是她比较忙,认为我这封信不值得回复;要么是她不同意我的观点。也可能两者都有。因为不久之后,一家大报发表对张洁的长篇访谈,张洁在访谈中提到“有的语文教师对《挖荠菜》的主题进行随意的不科学的分析”(大意)。我认为她这句话,指的是我的那封信和文章的观点。


但我坚持我的看法。


我对《挖荠菜》主题的创新性分析,实际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一个证据是,在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之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对人教社主编的教材配套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中关于《挖荠菜》主题的分析有所质疑。拙作发表后,引发了语文界对张洁的《挖荠菜》主题的重新探讨,而且这种讨论持续十数年不断。我可以很容易证明,其中不少文章的观点直接来自于我的这篇文章,并且也没有超越我的观点,有的观点实际上照搬我的文章的核心观点。比如一直到2016年,南京赵志华发表在《新课程  (中学) 》 2016第10期上的《〈挖荠菜〉我们该挖些什么——〈挖荠菜〉主题浅解》一文内容摘中有如下的话:“《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一直以来对本文的解读停留在忆苦思甜,消除代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层面,忽视了文中对幸福更深的表达:除了物质的温饱,还有精神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赵志华文章的注释虽然没有注明参考了我的文章,但我可以不客气的说,他是故意不注明参考了我的文章。因为他这篇文章的观点,实际上照搬了我对张洁《挖荠菜》主题的创新性分析,他把我的观点转移到他的文章中,当成他的创造。


我对《挖荠菜》主题的创新性分析产生较大影响的第二个证据是,我的观点也得到语文界一些知名专家的肯定。比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明海教授在其主编的《语文教学阐释学》一书中指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个性。读“进”文本也正是为了读“出”文本,体验文本也正是为了跳出文本,变换视角也正是为了寻找新的视角,情感的体验也正是为了理性的思考。如在体验了张洁《挖荠菜》中那种特殊的感情之后,在经历了多角度的解读之后,就可以大胆质疑那种定论:要孩子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然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思考张洁究竟在呼唤什么,原来作家呼唤的是一种人生状态之美:心灵的欢乐与自由,生命的平等与尊严。(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学阐释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174页


曹明海教授在这段文字后面有一个注释,即“程少堂:《张洁在呼唤什么》,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这就是严肃学者的做派。曹明海教授这里所说的“定论”,正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配套《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观点,也是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认同或“照搬”的观点。


谨以本文,悼念著名作家张洁先生。


2022/02/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24374.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64)】灵魂深处的那一块位置
下一篇:【少堂志林(1366)】系列视频《二十年一觉深圳梦——一个寒门之子在深披荆斩棘的小故事》即将在《今日头条》开播
收藏 IP: 120.229.14.*| 热度|

7 尤明庆 李宏翰 宁利中 张晓良 郑强 郑永军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