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缶已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wndream

博文

大学的学习方法--致大学新生 精选

已有 9929 次阅读 2023-8-29 20:5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给初入大学的学生讲“大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一脸疑惑地看着我问:“老师,您说的这些话跟中学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耳朵长茧,有点新意嘛)

     

       其实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抓住区别也就抓住了关键。

       首先,大学的课程内容并没有统一的大纲。教学大纲都是一个任课老师或者课程组几个老师自己设计的,而且每年都会改进,增添或者砍去内容。

       大学的“教科书”也只具有参考性。事实上没有哪个老师会完全照着哪本书系统完整地讲一遍课,包括他自己写的书也是一样。这是因为:教科书定位于保障各种层次的自学需求,因此包含了不少其实可以简化或跳过的细节叙述。教科书还要兼顾工程参考书的需求,因此需要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一定程度的工具书属性。这样以来“教科书”往往会很厚,事无巨细全学习一遍的话,再花两倍三倍的学时都不一定够。

       因此,上课认真听讲并且做好课堂笔记,是大学学习最最重要的环节,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因为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教科书的精简版或者要点摘录。你只要把课堂内容记下来,就相当于把几百页的教科书一下子缩编成了几十页的浓缩精华。记笔记一定要详细,切勿流于形式,其标准就是可以独立且完整的作为你课程学习和复习的依据,无需再参考其他任何资料,包括教科书。就问这样的笔记反复精读,是不是事半功倍?

       对比中学,其实不少课程,特别是理科课程,上课听讲并不重要,课堂笔记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老师完全照书讲,而且讲课速度比自己看书理解的速度更慢。其实聪明点的学生,只要自己看看书就很容易理解中学课程知识点。

       大学如果你不认真听讲,不记课堂笔记,大概率会连老师讲过什么没讲过什么都搞不清楚。自己看书?一次两课时的课,所涉及到的教科书内容跨度可能达到几十页。自己看书不但很难看懂,而且会多耗费很多时间,典型事倍功半。

       上课的时候记详细笔记当然会很麻烦,很累,劳神费力。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我们的天职。如果学习害怕麻烦,那你就注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为了学业有成,不负青春,就应该用功学习。只要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无论如何都应该用上,再麻烦再累也值。收获跟付出是对等的,不是吗?

       大学的课堂,难免出现无论你多么认真用心听讲,还是无法完全听懂,甚至大部分内容都听不懂这种情况。其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与先修课的衔接不到位;课程本身的设计定位(比如前沿进展概述课,就是只求了解,不求甚解);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差异(老师想不到学生不懂的点在哪);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足等等。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这属于正常情况,心里不要慌,不要影响信心。然后要冷静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老师在课堂专门留时间集体答疑,要抓住机会向老师提问。这样不但能帮助老师改进教学,还能使同学们集体获益,同时也容易给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再就是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分主次,对重要的知识点深入学习、重点突破。有些次要的内容,即使不太甚解,那也罢了。有些重要的课,比如《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这是理工科的看家本事,一定要学精学透。培养方案里难免有几门水课,也可以适当放弃,凭兴趣听一听,水一下学分了事。

       大学实验课需要预习。但是理论课没必要预习,因为你无法完全预测老师下节课讲什么内容。但是课后的复习,无比重要。

       一定要在当周,也就是下次课之前,务求彻底消化本周以前学习的知识。这需要经历包含:“精读课堂笔记→思考理解→自己练习简单题入门→完成作业→继续自己练习提高题,深化巩固”等环节的全过程。学习掌握知识,都有一个熟练度的要求。俗话说“熟能生巧”,对问题足够熟悉和技能的足够熟练是解决难题的前提。“彻底消化知识”的标准就是过饱和学习,也就是在你完全学会了之后,继续多花一些时间进行打磨完善。学习,应该是时间驱动的,而不是任务驱动的。也就是说,自己现在有4个小时的时间,要把这些时间投入学习;而不是还有什么事儿没干,我得干完然后就去玩游戏。时间驱动的学习,意味着即使没有规定任务或者完成了规定任务,你也要给自己安排学习活动;意味着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合理规划时间。

       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内涵,本质上跟中学一样。区别在于,中学阶段,课程进度很慢,时间很充裕,只要跟着老师节奏走,大家都是超饱和学习。即使砍去相当比重的学习时间,也不会明显影响成绩。但是大学课程多,学习任务重,时间非常紧。如何有效实施自主学习,是学业成败的关键。

       学业一定要打出提前量不能欠账。欠账如滚雪球,会越滚越大,最终必然不可收拾。如果你每周消化本周知识都觉得吃力,凭什么相信自己会在期末小宇宙爆发,能在一两周之内一次性消化16周的知识呢?如何避免压力?办法就是把压力分解,然后逐个消解。如果你学业上从不欠账,那么不但期末反而轻松了,而且成绩会非常稳,怎么考都考不砸。我不排除有些同学凭着小聪明,靠期末突击一下,成绩就不至于太难看。但是,这样的同学,对知识掌握得能有多透彻呢?毕竟成绩只是副产品,我们读大学的真正目的是知识、能力和成长。

       最后,可能会有人说:你说的道理都对,可是道理归道理,实践当中有几个人真能做得到呢?我可以告诉你:凡我说的,我本人在30年前读大学时全都切切实实地做到!(包括部分水课水一下学分…)我还算不上最好的学生,也就是校级物理提高班学员、基本每门考试都能稳拿90分左右,班级排名10名左右,每年拿三等奖学金,获得研究生入学推免资格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13429-1400772.html

上一篇:ChatGPT将启发何种知识体系范式的变革?
下一篇:招收1名2024年入学博士研究生
收藏 IP: 223.72.91.*| 热度|

28 彭真明 吉培荣 杨正瓴 黄永义 吴斌 王安良 徐勇刚 王凌峰 周阿洋 郑永军 王德华 王茂清 陈安 郭战胜 孙颉 张勇 晏丽红 闫茂伟 关勇军 宁利中 史仍飞 李毅伟 曹磊 曾德智 万仁甫 guest98856125 Dennis01 guest0568182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