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去参加了第十届中美科学前沿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中科院和美国科学院组织的。这种会议形式相当特别,我以前从未见过。它有若干选题,每个选题有一名主席,负责做一个简短的介绍,然后是中美各一名报告人,每个人做一篇报告。这些领域真是五花八门,比如今年的包括 (1) dark age and reionization, (2) enviromental genomics, (3) large scale scientific computing, (4)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2 detection, (5) Non-Coding RNAs/Epigenome, (6) Proteomics, (7) Single Molecule, (8) Spintronics. 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组织者告诉我这样的安排后, 我觉得非常奇怪:这样广而杂的报告显然不适合专业讨论, 难道是要搞一个科普巡回报告团?但谁来做听众呢?全部的英文报告和相对较深的题目不但不适合普通公众,甚至对大学生也太难了一点。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听众就是我们自己,会议的参加者,包括各位主席和报告人,另外每个领域还有几名被特别拉来的听众,也都是教授级的人物。美方的听众还是万里迢迢从美国飞过来的,中方也不乏从外地飞来的。
我应邀担任今年dark age and reionization 的中方报告人。美方报告人是UCSB 的Siang Peng Oh 教授,主席是北大天文系的范祖辉教授。 这个报告真是非常难准备:一方面听众对你这个领域几乎毫无了解,你得从最基本的内容讲起;另一方面,这又不同于科普报告,听众并不是普通公众或青年学生,而是和你一样的研究人员,只不过研究的是其它领域。你也不能光介绍本领域的一般情况,而是还必须介绍你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