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宇宙天地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学雷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从事宇宙学研究

博文

中美科学前沿研讨会 精选

已有 7773 次阅读 2007-10-29 09:21 |个人分类:所见所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几天去参加了第十届中美科学前沿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中科院和美国科学院组织的。这种会议形式相当特别,我以前从未见过。它有若干选题,每个选题有一名主席,负责做一个简短的介绍,然后是中美各一名报告人,每个人做一篇报告。这些领域真是五花八门,比如今年的包括 (1) dark age and reionization, (2) enviromental genomics,  (3) large scale scientific computing, (4)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CO2 detection, (5) Non-Coding RNAs/Epigenome, (6) Proteomics, (7) Single Molecule, (8) Spintronics. 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组织者告诉我这样的安排后, 我觉得非常奇怪:这样广而杂的报告显然不适合专业讨论, 难道是要搞一个科普巡回报告团?但谁来做听众呢?全部的英文报告和相对较深的题目不但不适合普通公众,甚至对大学生也太难了一点。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听众就是我们自己,会议的参加者,包括各位主席和报告人,另外每个领域还有几名被特别拉来的听众,也都是教授级的人物。美方的听众还是万里迢迢从美国飞过来的,中方也不乏从外地飞来的。



我应邀担任今年dark age and reionization 的中方报告人。美方报告人是UCSB 的Siang Peng Oh 教授,主席是北大天文系的范祖辉教授。 这个报告真是非常难准备:一方面听众对你这个领域几乎毫无了解,你得从最基本的内容讲起;另一方面,这又不同于科普报告,听众并不是普通公众或青年学生,而是和你一样的研究人员,只不过研究的是其它领域。你也不能光介绍本领域的一般情况,而是还必须介绍你自己的研究。



总的说来,我们天文的在做这些报告方面有一些优势:第一,一般人多多少少对天文、宇宙等话题都比较感兴趣;第二,我们的术语也比较少,第三,我们有很多漂亮图片。相比之下,生物的术语太多,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的题目则比较专门,不容易引起外行的兴趣。不过,这几个领域人多势众,不愁没有听众。



对于这个会议的目的,我还不敢说完全理解。我知道了一些平时难得有机会了解的知识,比如污水处理池里互相依赖的菌落的复杂关系,以及老鼠嗅二氧化碳的神经和调控基因等等,研究这些领域的专家也从我这里听说了宇宙黑暗时期和再电离。但是,我很难想像有什么机会能用上这些知识。如果要说促进学科交叉,可能更窄一些的选题才适用。



我的猜测是,这种会议更象是对参加的科学家的一种培训,就象党校对干部的培训。让科学家了解一些科学各个领域的新进展,并有机会认识一些其它领域的朋友。最主要的是,使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形成对科学的一种共识。这对于在社会上宣扬科学精神,发挥科学作用是有意义的。



这个会议的网址是:http://www.nasonline.org/kfos, ppt 也会在上面公布,不过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这个网址好像被国内屏蔽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61-9869.html

上一篇:网上看到的MIT数学时钟
下一篇: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