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每到10月,科学网上讨论的话题最多的是中国人什么时候拿到诺贝尔的科学奖。自从去年屠呦呦获奖后,这个话题就不再会有了。今年6月中旬以来,谈论的话题最多的还是杂志的影响因子和排名,虽然我们国家主办的杂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离全球一流的科学杂志还有一段距离。
今年汤森路透集团又发布了新一年JCR报告,有关杂志的影响因子再一次点燃了科学网的话题。这一话题由于施一公院士的声明把话题引向了高潮。这一说法是:
“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因此,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有时还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是我国大学导向的最大问题”。
这话我们相信施先生不会说,但是,内容似乎有些合理。我想,如果我们国内有几本CNS这样级别的杂志,这个为西方免费劳动的说法就不成立。因为科学家发表文章是要奔杂志的影响因子去的。
我想要改变现状,就是尽快使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顶级科学杂志。
顶级杂志的评判标准主要就是影响因子,北大学者贺飞刚发表了有关博文:揭秘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秘籍中谈到了很多的增加影响因子的方法。西方的科学杂志属于运营商,自负盈亏,采取任何技巧也合乎常理。其实科学杂志完全可以由国家资助来运作的。西方国家没有这样做,我们倒是可以首先这样去做。在我的印象中,早期国内发表科学论文没有收版面费之说,版面费也是到了1990年以后,或者更晚的时候才有。最初发表文章不仅不需要版面费,而且有稿费,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份稿费是60元。不知道后来为什么我们也向国外看齐,发表科学论文也要收版面费,而且是收费越来越高。
如果说,预测什么时候中国人获诺贝尔奖,这个是很难判断的。但是,能不能办出中国人自己的一流科学杂志,我认为只要国家政策和资金到位,这个可以在近两三年类完成。
前段时间有大量文章讨论,说我国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版面费,仅医务人员2014年付出论文版面费就有15亿元。当然这些版面费最终还是从科研经费中报销。
我想,我们国家的科研资助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改革。除了资助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也要资助科学出版事业。以后,文章发表在国内的科学杂志上,不仅不收版面费,好的文章还给予奖励。而杂志社办的好不好,得到多少国家的资助,那就看他们的业绩。也就是影响因子了。最近基金委公布了我国由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经费达到248亿元。如果出版费用占10%的话。就可以拿出24.8亿元用于资助国内的科学杂志。要鼓励中国的学者把论文发表在国内刊物上,有一条原则就是版面费不给予报销。国内的刊物不收版面费,好文章由刊物给予作者奖励。
最后谈谈我们国家能不能创出一流的科学杂志。
如果说投钱,弄个诺贝尔奖来,是不可以预测的。但是,如果投钱给科学杂志社,这个立马可以见效。互联网时代,开创一个事业往往是先砸钱来进行事业的开拓,办一个一流科学杂志也可以效仿。中国政府应该说全球最有钱的政府,是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府。我最近才仔细阅读了SCI的规则,前两年的总引用数做分子,发表的论文总数做分母。得到的数字就是影响因子,如果一个杂志的影响因子是50,也就是每篇文章两年之内的平均引用数是50。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当然,全球引领科学发展的实验室文章是不难达到的。所以,要办这样一份杂志,就是需要全球征集论文。我的想法是,我们国家是不是可以尝试用砸钱的方式来改变科学领域的格局,创办两个顶级科学刊物与Nature和Science竞争。把这个任务交给两位著名的生物领域的学者,饶毅和施一公。每年给予拨款10个亿,也就是不到国家自然基金投入的10%。创办以后,在全球一流实验室征集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如果一旦选中,给予1万美金奖励,并且承诺,两年之内,如果发表的文章引用数超过50后,再给予1万美金奖励。除了给引用高的论文发奖,还可以承诺,如果发表在本杂志上的论文,未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再给作者奖励10万美金。如果每年刊登500篇研究论文,每篇论文都达到奖励2万美金计算,也就是1千万美金,好像也不到一个亿人民币。看来10个亿有点多,不过没有关系,还可以看看哪位顶尖学者愿意来担当此重任。再办几个类似杂志,让他们之间进行PK。看看谁有眼光和能力判断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
施一公和饶毅两位成功的学者,都接近50岁和超过50岁,已经过了进行科学研究黄金年龄。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工作在40岁左右完成。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年龄是41岁,如果韩春雨的今年的文章以后能获诺奖,他的年龄是42岁。(虽然文章因为重现性而撤稿,也是他科研生涯中的重要年龄段)所以,优秀科学家到了50岁年龄,可以做的工作就是领导和伯乐。主办科学杂志就是担当伯乐的角色。饶毅先生现在好像没有行政职务,应该可以担当,我相信他是会愿意干这个行当的。施一公先生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愿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职业就不好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