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屠奶奶“被动式”(为何如此说,那是因为没有之前饶毅的大力宣传,估计评委会无人知晓青蒿素为何物,更没几个人会知道她)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人尤其是科研界为之振奋和雀跃。然而,当时让人觉得讽刺的是新闻媒体对得奖人——屠呦呦的关注度,还远不如艺人黄晓明的婚礼。但这丝毫冷却不了科研界对诺奖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诺奖的憧憬和激情,于是网上冒出一个崭新的名词——“诺奖级成果”。
接下来,8月份,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两篇有关“剪接体结构及其工作机理”的背靠背文章。比较有意思的是,原本这个是可以值得庆贺的事。然而,新闻媒体以及科研界却反常得过了头,直呼这是解决了世界级难题(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8/325576.shtm),甚至冠名“诺奖级成果”。然而,这种成果却无缘科技部(官方)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2/339087.shtm),仅仅获得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民间)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对此,我只想说:一项学术成果的发现和获得,是否称得上“诺奖级”,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实践的证明。否则,为何那么多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需要长寿呢?
这不,自5月2号以来,原本默默无闻的韩春雨有幸被大家给抬上来了,他的成果——NgAgo也被冠以“诺奖级”。甚至,还有好事者为其成果的保护出谋划策,真是船上人不急、急死岸上人。对于该项成果的原创性以及其蕴含的商业价值,从这些人的点评中,已可见一斑。正如之前,好些人在为还没有获得诺奖的CRISPR/Cas技术发明者的归属问题,大肆争议;甚至为华人学者张锋的处境和利益问题而操碎了心。然而,我想说得是你们难道闲得蛋疼吗?即使这两项技术不获得诺奖,难道就不是顶级的成果了吗?
其实,诺贝尔奖每年也就只颁发那么多,而伟大的学术成果或者技术发明如浩瀚星辰,未必都能获得该奖?除非,该奖改成每周一次。只有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为解决科学问题和服务大众而潜心科研,才能做出真正让世人铭记和受益的成果。至于什么奖项,那都是浮云。
兴许,这就是当下:浮躁的中国社会,造就了浮躁的学术氛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