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32不妨学学曼昆(2002)

已有 1901 次阅读 2016-2-19 05:46 |个人分类:已发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经济学, 曼昆, 经济学家

                  不妨学学曼昆
                         高金华
   “见贤思齐”(《论语·里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学术研究领域,古今中外的贤人都值得我们学习。
   笔者近日整理资料,翻出几位学者介绍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其人其书的文章。(详见《光明日报》1999年9月3日第11版)  樊纲、王一江等经济学家曾经是曼昆的学生,他们以流畅的笔墨勾勒出这位哈佛大学教授的鲜明形象。时隔两年再次阅读这些文章,笔者感到: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中,曼昆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Mankiw)在不足30岁时就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德赖登出版社悬赏 140万美元征求最佳经济学教科书文稿,曼昆一举中标。1998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出版,当年销售20万册。该书享誉全球,被 300多所名牌大学采用为教科书。著作本身的畅销和学术界的赞誉表明,曼昆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经济思想和简明的叙述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对于从事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曼昆的创新意识和治学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曼昆具有明确的创新意识。“他上课时反复公开讲,读书不重要,考试更不重要,作研究,写文章,发文章最重要。”曼昆强调学生要“作研究”,不会有多少人反对,君不见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都在倡导“研究式”教学法。但曼昆说“写文章,发文章最重要”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他注重名利。在哈佛大学的圣诞晚会上,学生们在表演小品时曾经模仿曼昆的语调说:“什么都不重要,只有评终身教授重要。”其实,曼昆是在强调理论创新最重要。曼昆也研究前人的思想,并与他人合编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书,但曼昆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有自己的新思想,他的另一本书《宏观经济学》也因此而畅销。(另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4月11日第5版)相反,近些年来我国的学术界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某某人的某某思想研究”之类的文章充斥报刊。有不少学者发表的文章大都属于“读书笔记”,却自我解嘲说自己的专业方向是“研究思想史”。学者应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那些不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而只是连篇累牍地赞美别人观点“重大意义”的文章,对评职称和当教授可能有意义,但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没有多大意义。
   曼昆具有严肃的治学态度。圣诞节晚会后第二天上课时,曼昆声明自己对昨晚的小品并不介意。但他强调:“我们必须清楚,对我们经济学家,并不是什么都不重要,相反,我们研究的问题太重要了”,“如果我们的研究能搞清楚怎样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那么,我们可以改善上百万人的生活。”曼昆的这番话令他的学生们难以忘怀。从曼昆的肺腑之言,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西方经济学家的职业良心。相反,我们的一些学者恰恰缺乏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学术人格。在中央提出十五期间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之后,马上就有人主张国有企业必须从第二产业现有的196个行业中退出146个行业。这一方案涉及39231家国有工业企业重组或改制、1376.3万职工下岗、转岗或失业、7507.9亿元净资产出卖、转让。这个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的“课题组”提出,变现的资金除用来安置上述职工(每人5.5万元)外,还可以用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而细心的读者简单地一算就发现了问题:即使这些国有资产在出卖中不流失,全部用来安置职工尚缺61.75亿元。(参见《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3期第15~17页)有人为中国的某些经济学家“不会乘法和减法”而感到可笑,笔者则建议我们的专家、学者以曼昆的箴言为镜子,审视一番自己的职业道德。
   当然,作为资本主义大国的一名经济学家,曼昆也有令人可笑的一面,我们亦应“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有一天他对王一江说:“我很想请你吃饭,可惜哈佛给我的工资太低。”于是,几位中国留学生和曼昆一起去吃了顿午饭,然后各自掏腰包付钱。1988年王一江在一次会议上又遇见曼昆,这位老师已经收到上百万美元的稿费。曼昆理应请自己的学生吃顿饭,但却他耍赖说:“哈佛给我的工资还是太低。”对这名为“改善上百万人的生活”而勤奋耕耘的经济学家,我们能否因他不愿请客吃饭而断言其“吝啬”呢?
   原载:《中国改革报》2002年5月27日B1版(理论周刊)。(编辑:王淼)
   备注:此处为作者原稿,发表时文字有所改动,引用时请查阅原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7132.html

上一篇:31论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规定性(2002)
下一篇:33不能轻视实践(2002)
收藏 IP: 223.73.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