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知道这位“李先生”是谁?
高金华
如果对中国哲学界了解不多,仅看下面这篇文章,智商再高的人可能也无法推定文中的“李先生”是谁。
不服气,您就试一试。
学兼四部 贯通古今
作者:郭齐勇《光明日报》(2019年02月02日11版)
李先生是淹贯博通的大家,学兼四部,贯通古今。今天我们忝为所谓“教授”,因无童子功而又受到分科教育的影响,已不能与李先生和业师萧萐父先生那一代人相比。
李先生的学术特点是博通。他兼修文史哲,既善于哲学思辨,又饱含诗情画意。李老“沿着文史哲不分家的老例,用苏轼所写诗词作为研究的素材,提交某大会一篇论文的题目是《兼综儒道佛、契合理情神》”。透过诗词来探讨思想,这是很有难度的。此文讨论苏轼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在我看来也是先生自己生活的写照。
李先生提倡“博而后约,杂中求专”,而他自己则是身体力行这一主张。李先生的历史研究论文深具哲学思考与分析的功力,而他的哲学研究论文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很强的历史感。只有李先生才有资格为陶潜、海瑞作评传,因为这需要文史哲兼通的底子。他还著文讨论张九龄、屈大均、龚自珍的思想,如前所述,以诗证史,以诗讨论思想,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李先生还善于从杂书中,从明清笔记小说中发掘思想史的材料,对于民间草根的东西十分重视,这正是我们哲学系出身的人所不具备的。这恰好是我们今天提倡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举凡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大家,李先生都有专文讨论,特别是儒释道诸家,尤其是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柳宗元、宗密、朱子、陈白沙、湛甘泉、李卓吾、王夫之、戴震等人物。他对《老子想尔注》与六祖慧能都有涉猎,他的讨论也涉及法、名等诸子百家。李先生堂庑甚广,不拘守一先生言,开放豁达,优游于文化思想史之中,解读文献,创造诠释,游刃有余
限于篇幅,我把李先生的学术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先生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思想史及其代表人物的内在矛盾,发掘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探索发展的内在理路及社会历史效应的两重性。例如李先生有关儒家思想的大量论文,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对儒家宗师与儒家社会历史的作用,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李先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李先生肯定先秦、宋明儒学的精义,又分析其理论的内在紧张,尤其是理欲观、义利观的张力,既看到儒学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不同作用,又昭示其在今天与今后的价值、意义及两难处境,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可贵的文化自觉。愈到晚年,李先生愈益坚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当代意义。李先生强调“时代性与民族性从矛盾中得到统一”的历史辩证法。在传统与现代、时代性与民族性、东方与西方的张力中,李先生自觉地剥离出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与精华,特别是作为族群认同、伦理共识与终极关怀之基础的中华人文精神、核心价值。李先生高度肯定了儒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干的地位。他说,在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儒学在中国历史上何以能通贯各家,我认为与儒家创始者孔子思想的包容性有一定关系”,因而特别弘扬孔子的文化包容意识。
李先生又特别看重孟子的重民思想、救世精神与独立人格,肯定其“制民之产”“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其独立人格、浩然正气和大丈夫精神在今天的道德伦理重建中仍具有道德资源的价值。
李先生有关传统思想与现代化、全球化关系的诸篇论文,特别有一组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论文,坚持了文化自觉,反省了西化派的失误,以现代的眼光、批评的眼光省视传统文化,深刻地表明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与时偕行的文化智慧,以及对精神文化的民族性根据的护持,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看作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
第三,在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范式建构中的贡献。在李先生与萧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李先生有关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大量论著,继承又超越了胡适、冯友兰、张岱年、杨荣国等前辈学者的探索。李先生特重大传统与小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互动、生活世界与经典文本的互动,指出中国历史上包括来自草根的各类杰出人物的思想都应纳入思想史的视野。至于哲学史,则要突出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分析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
第四,对岭南文化思想史的贡献。李先生有关地域文明普遍价值的洞见不仅见于中华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考察中,而且见于岭南文化之于中华文化的探索中。李先生的多样统一的文化观是一以贯之的。
李先生有关岭南思想家及岭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之地位的研究论著,揭示了岭南文化的两重性,突显了陈白沙、湛甘泉从贵疑到寻求自得对打破儒家教条所起的作用,以及自由探讨的岭南学对中原文化的补充,尤其是近代岭南人物在我国近代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李先生对岭南文化有一系列的深入考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地域思想研究的范本。
“满门桃李成多士,一代宗师启后昆。”这是李先生给张岱年先生九十诞辰贺寿诗中的一联。其实这也可以移赠李先生自己。李先生教育、培养了两代杰出的学人,在广东、在全国影响了两代学者。中国哲学史界有不少弟子与私淑弟子受惠于李先生的言教与不言之教,鄙人即是其中之一。
由于恩师萧先生、李德永师、唐明邦师与李先生等是讲友,武大与中大的中国哲学专业师友们心心相印,相互支持。李先生也是我们武大两代学人敬重的师长。李先生对我个人的提携、关爱,实难以言语来表达,特别是在我的人生处于低谷时,他的爱的滋润,点点滴滴俱在心间。我内心充满着对先生的敬意,特别是对他的人格的向往。在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我以李先生为榜样,奋斗不息,精进不止!
(作者:郭齐勇,系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院长)
尽管一个专版共四篇文章的编者按写出了“李先生”的名字,但是仅看上面这篇文章却令一些读者一头雾水。
请智商高的人判定此文的编者和作者是否有失误之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