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李思涯遭解聘,“非升即走”味道变了而已 精选

已有 39670 次阅读 2016-1-23 09: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思涯遭解聘,“非升即走”味道变了而已

喻海良,2016-1-23

前些日子,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大会期间殴打院长一事,沸沸扬扬。当时,我也想过写点东西,好像写了一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放弃了写的想法。或许,我当时猜想到今天的结局,两败俱伤。李思涯遭到解聘,院长大人也被推到风口浪尖,日子估摸着也好过不了。考虑到这件事情背后可能是广大青年教师的“无奈”、“焦虑”,还是决定就这个话题写写我个人的思考。

就此次“打人-解聘”事件,其实背后是国内教师不合理扩张的结果。“非升即走”,在美国的大学已经实践了几十年,确实被证明,对于一流大学而言,这种方法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留在优秀大学,而一般资质的人员,自动被淘汰出局进入差一点的学校,或者进入其他行业。这对于维护学校声誉、吸引优秀学生都是积极的。一流的博士也向往到这些地方工作,即使几年后很有可能被淘汰掉。然而,这样的制度到了中国,确实是变了“味”的。

西方国家招聘的“非升即走”岗位的教师,这个岗位是明确的,只要做的好,这个老师就有可能留下来。所以,他要做的无非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把成绩做出了,把团队带起了。当然,学校为了挑选最理想的老师,这样的岗位不会轻易就给一个人的。我所在的学院,几年前就开始招聘一个永久职位的机电口的老师。招来新老师后,基本上都是干两年就走人了。因为里面要求,不只是要有能力带好学生,还要有能力拿来科研经费、培养博士生。而年轻教师科研课题难拿是显然的,既要个人能力突出,还要研究课题新颖,更要求所在学校平台强大。而我们机电这一块,就没有几个人,即使前面几个都不错,但如果遇到一个实力强且平台好的对手,就彻底被灭了。所以,几年考核期到了,基本上就是说拜拜的时候。当然,如果他们运气足够好,基金上了、博士生找到了,这个位置就保住了。

之前,国内现在流行一个“末尾淘汰”。这个制度其实也挺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干的非常好,总有最后“一名”,这个人也可能也会要“出局”。相对这个制度,我个人觉得国内的“非升即走”更加麻烦,至少就我个人认识而言,觉得它比“末尾淘汰”更“残酷”了,感觉现在“非升即走”制度等同于“末段淘汰”。因为这样的制度,问题很多呀。

第一,现在学校职称评审是非常僵硬的。美国之所以“助理教授”非升即走制度能够开展开来,是因为每一个新的助理教授,只要自己做的足够优秀,都能够升上去。然而,国内高校就比较难了。有些大学的学院,在每年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几乎只有“0-2”个教授名额,然而,他们每年引进三四个副教授,加上学院原有的副教授,这些新引进的副教授和原有的副教授一起去竞争这些教授名额。试想一下,对于这些新入职的副教授而言,难度有多大?现在国内流行“非升即走”还没有几年,如果再过几年,我估摸着要么教师矛盾突出,要么这个制度会进行“改良”。

第二,现在学校职称评审影响因素太多。我刚入大学的时候,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在职称评审方面,这三方面似乎也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人际关系不好,如果业绩不佳,如果学问不突出,都有可能被清洗掉。然而,一个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学问人,怎么可能面面都能做好。而职称评审一年一次,有时候还是几年一次,一个偶然因素就一败涂地。另外,现在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就是“即使达到职称评审要求,学校也可以不聘你相应的岗位”。在大家都可以“上”的前提下,人际关系就比硬件更重要了。一个朋友开玩笑,当大家都达标了,一个人3篇普通的论文,一个人10篇顶级期刊的论文,效果都是一样的。

第三,学校职称评定清零制度。现在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过程时都给予一个副教授职称,然而,在入职之时,之前的一切成绩都予以清零。也就是之前你只发表5篇论文,或者之前你发了50篇论文,大家都是一样的起步,都是重新开始。在澳洲评职称,我感觉就是看一个人的积累。也因此,年龄越大,成果越多,阅历越丰富,上去的可能性越大。而国内评职称似乎只考虑“阶段性”产出,如果几年下来成果不错,就蹭蹭蹭上去了。两种制度导致的结果其实是相差很大的。前者,大家每年都差不多,产出稳定。而后者,就可能存在突击,先攒一些成果,然后“突突突”突破发表,等职称评完了,就基本上等于人生目标完成了。我见过一个教授,在评职称之前,还是写了几篇论文。后来当上教授后,就没有见过其好好写过一篇学术论文。这个可能伤的人很多,请勿对号入座。

……

感叹很多,李思涯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公开打院长的,就这一个问题,在哪里都是会导致解聘的。但是,听说该老师业绩不错,如果这件事只是他被解聘了就了事了,而不能引起大家对现在高校变味的“非升即走”制度进行思考,今后类似的悲剧一定还会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952014.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中国基金不给申请人一个网络答辩机会
下一篇:不要文凭又如何,人家现在活得都很好
收藏 IP: 203.87.115.*| 热度|

58 汪洋 赵学良 李斌 彭真明 黄永义 梁洪泽 陈南晖 相宏伟 张波 范毅方 杨正瓴 吕洪波 张江敏 任秀红 白龙亮 王启云 刘建栋 汤茂林 李毅伟 张平 陈善亮 曹贺贺 李世春 王春艳 郑俊 陈建军 逄焕东 陈楷翰 陈一良 陆玲 李哲林 曾红 邢佑强 姚伟 唐常杰 陈刚 崔健 何金华 张红光 李土荣 吴仁智 刘忠波 赵凤光 shenlu biofans gaolianghust zhong0906 wqhwqh333 njgdy chaijf khzh idealist eyetoeye hangyi77337 cajoyvvtn baichuanduhai lan6603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IP: 59.47.41.*   回复 | 赞 +1 [49]fangfang2012   2016-1-31 23:12
你这个大家伙,每次发的博文,我都仔细读了,感同身受, 有机会见个面,请你喝咖啡~
回复  哈哈,约定。
2016-2-1 08: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9.78.4.*   回复 | 赞 +1 [48]胡永斌   2016-1-26 20:53
确实不该公开打啊。为啥要公开呢?
IP: 192.168.0.*   回复 | 赞 +1 [47]张凯   2016-1-25 13:18
的确不能 公开 打啊!
IP: 119.129.181.*   回复 | 赞 +1 [46]李东风   2016-1-24 11:17
你何时回国呀
回复  请我喝酒?嘿嘿,我只喝红酒,白酒、啤酒不喝,伤身。
2016-1-24 18:5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1.183.214.*   回复 | 赞 +1 [45]徐飞   2016-1-24 10:32
同意楼主的,中国的职称评审确实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比如成果清零这一事儿,有些人在博士期间,很努力,发表了很多高水平SCI,结果工作后,全部清零,评副教授还得从头来。相反,有些人博士期间可能只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小于1的SCI,其他成果还未发表,未发表的成果也许工作后能发表1篇SCI,或是两三篇核心,于是凭这1篇SCI和两三篇核心,就够评副教授的论文要求了。因此,就像楼主说的,从论文总量上来看,也许是一样,但评职称就不一样(分工作前和工作后)。此外,有时候你发10篇SCI和发表3篇核心,对于评职称而言都是一样的。我非常同意楼主说的,评职称,应看一个人的累积成果,不是阶段性的。阶段性成果考核有一定好处,但是坏处更多,就是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其次在职称评定上,你让人是发表好,还是憋到下一阶段发好呢(比如职称这个问题)。
回复  有时候,政策过于僵硬,很无语呀
2016-1-24 18:5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57.191.2.*   回复 | 赞 +1 [44]王晓明   2016-1-24 09:33
其实这就是我这几年懒得在科学网上写观点的原因,因为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个观点。
比如博主这个观点,俺2011年就写过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61-500262.html
回复  是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同。

昨日之语,今日适用
2016-1-24 18:5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2.255.20.*   回复 | 赞 +1 [43]刘建林   2016-1-24 08:51
对于年轻人,本来工作伊始是一腔热血,结果却是冷漠、冷冰冰。太难了
IP: 122.97.132.*   回复 | 赞 +1 [42]陈一良   2016-1-23 20:11
感觉中大的声明还是有狡辩的嫌疑,给自己找理由,对学校不利的都回避了
李业绩不错,可惜了
IP: 221.12.54.*   回复 | 赞 +1 [41]梁洪泽   2016-1-23 17:46
应该不是这么简单的矛盾。职称晋升只是导火索,不到忍无可忍,一般人谁会拿自己的前途学术生涯去对抗体制。媒体纠缠职称问题,别有用心。
IP: 192.168.0.*   回复 | 赞 +1 [40]农绍庄   2016-1-23 16:36
这是体制的失误造成的两个优秀者的矛盾。
IP: 60.247.55.*   回复 | 赞 +1 [39]not8true   2016-1-23 16:22
国内人际关系分为浓厚,圈子文化,导致高校进人的时候都得找关系,甚至去三四流的学校还得拼关系还不是凭实力,用有些人的话说,“有关系也是一种实力”,在这氛围下,有能力还升不上去的,太正常不过了。最后留下的,就是又能混还能搞的,圈子里,都是这种人。此外,国内评奖申请基金也一个德行,所以喻老师真回来过几年就懂的国内这种关系非常重要的意义了。
IP: 112.225.154.*   回复 | 赞 +1 [38]李世春   2016-1-23 15:45
水浒说,路见不平一声吼,
IP: 139.162.51.*   回复 | 赞 +1 [37]fangfang2012   2016-1-23 15:35
李思涯有血性的,碰到对自己的不公,敢于亮出自己的态度出来;当代知识分子唯唯诺诺地太多了,只要火不烧到自己的脚跟上,是不会吱一声的。但是打人,又有违公共秩序,真是两难啊~~~咋办~~~~
IP: 218.76.29.*   回复 | 赞 +1 [36]chouto   2016-1-23 15:25
不怨天不怨地只怨没本事!业绩就是本事?大错特错也!业绩不过是狗屁耳!
IP: 61.166.241.*   回复 | 赞 +1 [35]曾跃勤   2016-1-23 15:20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希望他有美好的未来!
IP: 183.185.150.*   回复 | 赞 +1 [34]牛玺荣   2016-1-23 15:13
出国访学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不知道这是哪门子王道,出去就会带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吗?就能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吗?高校人事评价制度出了问题!再这样无厘头地跟风下去,只能扭曲高等教育的未来。每年那么多人出去,尤其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那没多人在那里消费,给人家增加了多少GDP呀?!
IP: 114.111.167.*   回复 | 赞 +1 [33]chaijf   2016-1-23 15:08
制度是根本的原因。急功近利!
IP: 113.108.133.*   回复 | 赞 +1 [32]chemphile   2016-1-23 14:54
李既没有面临解聘,也从未申请过职称,之前发的新闻大多都是假话,职称问题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根源可能与有人推测的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激化有关,甘是知名的新左派代表人物,年轻老师是香港回国的激进青年,打耳光远比扔鞋轰动的多,新闻里说李还找了人进入会场拍照。
IP: 106.112.214.*   回复 | 赞 +1 [31]yao101yao   2016-1-23 14:46
在国外安心做点学问做得可以了 然后回国带点学生为国家出点力气。多写点学科的专门的介绍性文章。要不然我都觉得学问落后了
IP: 182.148.35.*   回复 | 赞 +1 [30]郭大庆   2016-1-23 14:39
咎由自取,该
IP: 202.118.70.*   回复 | 赞 +1 [29]徐征   2016-1-23 14:28
呵呵
IP: 183.206.168.*   回复 | 赞 +1 [28]njgdy   2016-1-23 14:23
“院系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委员由学校教师编制核定与职务聘任委员会委派,其成员由院系党政负责人、本院系教授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授组成。”没有获得丢不起面子的学术地位,教授们也会不要脸! 这就是国内大多数有教授参与的委员会,那些这个处那个处更是一帮不要脸的家伙。。。。。。。借喻老师版面,发发牢骚,请喻老师见谅!
IP: 202.38.223.*   回复 | 赞 +1 [27]maozigongguan   2016-1-23 14:04
腾某,新某网 网友对该事件的评论, 大部分是三个字:打得好!没有点水平也不敢打吧,他敢动手打老头,肯定退路已经想好了。
IP: 183.206.168.*   回复 | 赞 +1 [26]njgdy   2016-1-23 13:50
“李思涯遭解聘”---打人就解聘,是否处理太草率?在学校内还是学校外,打人性质都是一样的,首先最多属于民事法律问题;第二是学校解聘依据问题,看样子学校方法及结果是:打人就解聘了。那以后教师只有被揍的份了---教书育人,就不能打人?(人制?法制?)如果打的是恶人呢?---按照概率,事件中被打者属于坏人概率大(“进去的”多是领导)---如果这假设成立,若干年后李思涯可能是英语。。。。。
IP: 113.108.133.*   回复 | 赞 +1 [25]chemphile   2016-1-23 13:47
关于博雅学院教师职务聘任有关问题调查情况的说明

2016年1月7日下午,博雅学院讲师李思涯在办公场所当众殴打同事,与此同时,有人当场散发材料,有人在现场进行拍摄。根据散发材料中涉及教师职务聘任的相关内容,以及网络上提及的关于李思涯教师职务聘任的有关情况,学校展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说明如下:
一、关于李思涯讲师聘期的问题
李思涯在2010年7月入职我校博雅学院,其讲师第一个聘期为2010年7月4日至2013年7月3日,第二个聘期为2013年7月4日至2016年7月3日。根据中山大学教师职务聘任的文件,对于2014年2月以前进校的讲师,学校与其签订的讲师职务聘任合同可以有3个聘期,最长可达9年,并非网络所传李思涯 “聘期将满”、“面临解聘”。
二、关于李思涯讲师是否申请聘任副教授的问题
博雅学院于2009年7月成立,截至2015年12月,学院共完成教师职务聘任工作7次。经核查历次博雅学院开展教师聘任工作的原始材料,李思涯讲师在入职后从未向学校和学院正式提出过聘任副教授的申请。
三、关于教师职务聘任时间安排的问题
2015年1月,学校发布文件,规定各院系在一年中应选择在上半年或下半年集中开展一次教授和副教授职务聘任工作。博雅学院选择在每年上半年开展教师职务聘任工作。2015年12月,博雅学院发布了2015学年度(2015.09-2016.08)教师招聘启事,报名截止日期为2016年3月15日,目前还处于接收申请材料阶段。直至2016年1月7日,李思涯讲师未提交申请聘任副教授的材料。
四、关于博雅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的情况
中山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文件规定,院系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委员由学校教师编制核定与职务聘任委员会委派,其成员由院系党政负责人、本院系教授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授组成。博雅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成员共7人,其中院外相关学科的教授5人,委员会按照院系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议事规则,履行教授、副教授聘任审议的职责,并按程序报学校教师编制核定与职务聘任委员会审议。
特此说明。



中山大学
2016年1月22日
IP: 223.156.213.*   回复 | 赞 +1 [24]张平   2016-1-23 13:40
当时有人散发与会议无关的其他材料是什么材料?没有见到样的。
IP: 110.178.101.*   回复 | 赞 +1 [23]李毅伟   2016-1-23 13:32
似乎谈不上“殴打”,而只是“佯打”,又兼找人拍照,似有制造新闻之意。
IP: 60.28.116.*   回复 | 赞 +1 [22]wqhwqh333   2016-1-23 13:30
权力任性碰到了拳头任性,义和团遇到红卫兵,针尖对麦芒!
IP: 130.158.152.*   回复 | 赞 +1 [21]柳竹浠   2016-1-23 13:02
打得好!听说甘阳“在院内教学上和教师聘期考核时无端刁难多数教师”。
IP: 112.65.0.*   回复 | 赞 +1 [20]夏铁成   2016-1-23 12:45
其实副教授在好多国家就是 永久职位了,也是高级职称了!副教授不一定非得上教授!那么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方面给予和教授同等的要求,比如杰青,长江学者,黄河学者一样都可以是副教授,这时大家就不那么样争了,好像香港那样,教授少,副教授多!
国家现在也两条腿走路,也很重视教学!那么好多教授,副教授可以在教学上大施拳脚,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大家都很高兴!学生高兴,全国人民高兴!据说,好多台湾高校,把教学看的科研还重要!
IP: 210.45.111.*   回复 | 赞 +1 [19]王汀   2016-1-23 12:34
心术不正的玩意(不特指某人),就该被扁死
IP: 61.185.9.*   回复 | 赞 +1 [18]任秀红   2016-1-23 12:22
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害人之心不可有。从网上信息看,好像打人的一方和其他人共同导演了打人的戏码,因为打人时也有发传单信息和拍照的,如果是真的,说明他们事先谋划好了以侵害别人正当权利的办法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损人利己。不了解更多的信息,也许确有委屈,但打人混闹图解的办法绝对错误!
IP: 58.23.9.*   回复 | 赞 +1 [17]夏鹭   2016-1-23 12:20
打人就要解聘吗?解聘条例有没有?学生打架会开除吗?教师是弱者。
IP: 222.219.184.*   回复 | 赞 +1 [16]biofans   2016-1-23 11:58
》》[13]相宏伟  2016-1-23 11:27
应该能找到工作,写过书,出过文科领域的好论文,名校博士、博士后,到二本院校直接作副教授应无问题,到报社、媒体、杂志社也应无问题,呵呵
~~~~~~~~~~~~~~~~~~~~~~
只能自己干。
哪个领导不怕扇耳光啊。
IP: 121.235.108.*   回复 | 赞 +1 [15]范文来   2016-1-23 11:52
制度是根本的原因。急功近利!
IP: 61.185.204.*   回复 | 赞 +1 [14]neophyte   2016-1-23 11:46
[1]张士宏  2016-1-23 10:16
发生了这样的事,让他留下,他自己也不会愿意留了。这件事情的发生,说明他还是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及耐心等等。不管到哪里,他要想发展的好,还是应该先研究一下自己才更有用。

------------------------------------------现代版何不食肉糜,只能说习惯于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实际上最无耻!
IP: 150.255.31.*   回复 | 赞 +1 [13]zhujt2005   2016-1-23 11:44
下回整点炸药来。
IP: 221.223.227.*   回复 | 赞 +1 [12]相宏伟   2016-1-23 11:27
应该能找到工作,写过书,出过文科领域的好论文,名校博士、博士后,到二本院校直接作副教授应无问题,到报社、媒体、杂志社也应无问题,呵呵
[12]biofans  2016-1-23 11:14
李思涯还能找到工作吗?
估计只能沿街乞讨了。
回复  自己干也可以的
2016-1-23 11:3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2.219.184.*   回复 | 赞 +1 [11]biofans   2016-1-23 11:14
李思涯还能找到工作吗?
估计只能沿街乞讨了。
回复  高校是难了
2016-1-23 11: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204.231.*   回复 | 赞 +1 [10]李本先   2016-1-23 11:10
这文章还没有提出非常明显的解决方法啊。在最后应该得出结论,提出一系列你的建议与措施。
回复  恩,这个需要众思多议
2016-1-23 11: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223.227.*   回复 | 赞 +1 [9]相宏伟   2016-1-23 11:05
善于思考的喻老师!赞一个
回复  谢谢
2016-1-23 11:05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71.80.83.*   回复 | 赞 +1 [8]黄永义   2016-1-23 11:01
喻老师观点好!
回复  谢谢
2016-1-23 11:0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0.89.57.*   回复 | 赞 +1 [7]叶建军   2016-1-23 11:00
变味了。
回复    
2016-1-23 11:0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108.133.*   回复 | 赞 +1 [6]张文军   2016-1-23 10:37
  
回复    
2016-1-23 10: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108.133.*   回复 | 赞 +1 [5]张文军   2016-1-23 10:35
还有这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336888.shtm
回复  问题迷离之处多多呀
2016-1-23 10:3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3.108.133.*   回复 | 赞 +1 [4]张文军   2016-1-23 10:32
看看这个:
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122/47191574_0.shtml
IP: 114.111.167.*   回复 | 赞 +1 [3]ljxm   2016-1-23 10:21
难道逼着啥仁
回复  压力适当释放很重要。当然不能打人。
2016-1-23 10: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8.26.170.*   回复 | 赞 +1 [2]孔鹏洲   2016-1-23 10:19
是的。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的。

尤其是清零制度。最近申请省里一个项目,要求所有的论文、项目都必须以现在所在单位为第一单位,可是我进这个单位才1、2年,在这方面根本不能与那些本科、硕士就留下的人相比,即使我总的文章数、项目比他们多。
回复  不会吧,这个我以为只是在评职称时是这样,申请课题也这样,无语呀。

课题申请,应该看一个人的学术素质呀。
2016-1-23 10:2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0.10.71.*   回复 | 赞 +1 [1]张士宏   2016-1-23 10:16
发生了这样的事,让他留下,他自己也不会愿意留了。这件事情的发生,说明他还是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及耐心等等。不管到哪里,他要想发展的好,还是应该先研究一下自己才更有用。

1/1 | 总计:4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